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較優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比較優勢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比較優勢的定義: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說到比較優勢,不能不提和它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後者很好理解。你比我會理財,你在理財方面對我有絕對優勢。中國的彩電製造技術比越南強,中國在彩電製造上對越南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和劣勢是不是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工關係或者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呢?乍一看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你比我會理財,在我們這兩個人團隊中當然是你來理財。中國比越南會生產彩電,當然是中國向越南出口彩電。但仔細一想,這個推理不能成立。你比我會理財,但你比我更會推銷產品。在我倆這個團隊中誰來理財,誰來營銷?答案是:為了團隊的總體利益,你只能忍痛割愛,將帳本留給我。我是不如你會理財,但我在推銷產品上能力更差。將帳本給我能夠為你騰出時間去搞營銷。在我們這個團隊中,你的比較優勢是營銷,而我的比較優勢是理財。我們的分工合作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而不是絕對優勢之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儘管你什麼都比我行,但你不能什麼都自己做。當然你可以選擇什麼都自己做,但那樣你得到的收益會少於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額。同樣道理,儘管中國在彩電生產上對越南有絕對優勢,但在電腦生產上的絕對優勢更大。因而中越貿易中會是中國向越南出口電腦,越南向中國出口彩電①。兩國的貿易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比較優勢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對一個各方面都強大的國家或個人,聰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強勢,四面出擊,處處逞能或事必躬親,而是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反之,一個各方面都處於弱勢的國家或個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強者」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為了它自身的利益,「強者」必定留出地盤給「弱者」。比較優勢理論的精髓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總之,正是各生產單位對資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況的差別,造成了比較優勢的產生。而比較優勢的差別直接導致了生產物品的專業化(即所謂「社會分工」)和貿易的產生。這種專業化的結果是,當每個人都能夠專門地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時,生產就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從而整個社會可創造物質財富總量與其整體經濟福利便會有所增加。專業化所帶來的總產量增量,就是貿易的好處。那麼,貿易的進行,也就由此變得順理成章。同時,更多可分享的總產量本身,同樣促進着專業化決策的發展。

比較優勢的適用範圍

比較優勢的原理本來是國際貿易學中的重要概念,現在廣泛的用在各種競爭合作的比較當中,而不僅僅是企業間貿易等方面的問題。比如,城市的功能定位,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求職者之間的能力比較,公司之間的發展能力比較,等等,任何可能發生比較和差異的地方都能用到比較優勢原理。

名詞解釋

李嘉圖認為,即使一個國家在生產成本上沒有絕對優勢。但只要比較其他國家在生產成本上具有相對優勢,就可以通過生產其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去交換別國生產的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並因此獲得比較利益。

李嘉圖用下面的例子來解釋此一原理

1、英國和葡萄牙進行國際分工之前,在毛呢和葡萄酒這兩種產品的生產上各自具有相對優勢。

葡萄牙生產每噸酒需要花費勞動時間80天,生產每噸毛呢需要花費勞動時間90天,而英國則分別需要120天和100天。

按照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在上述情況下,英葡兩國之間是不會發生貿易的,因為英國兩種產品的勞動成本都絕對高於葡萄牙。但是,李嘉圖通過分析認為,兩國仍能進行對雙方都有利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葡萄牙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雖然都比英國有絕對的成本優勢,但優勢的程度並不相同。

葡萄牙的毛呢成本為英國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為英國的67%,其兩種產品的絕對成本均比英國的要低。但相對而言,酒的成本更低,優勢更大,所以應該分工生產酒,以酒交換英國的毛呢更為有利。英國兩種產品的成本都處於絕對劣勢,但毛呢的劣勢較小一些,所以應分工生產毛呢,以毛呢交換葡萄牙的酒更為有利。這種「兩優取其重,兩劣擇其輕」的思想,是李嘉圖比較成本論的核心。依據這一思想進行國家間的分工和貿易,對各方都有利。

2、英葡兩國進行國際分工後,產品總產量增加了。

英葡兩國依據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進行國際分工,英國分工生產毛呢,葡萄牙分工生產葡萄酒,所生產出的產品總量增加了。可見,分工生產後,勞動總量沒有增加,產品總量卻增加了。葡萄牙把170天的勞動全部用於生產酒,生產出2.125噸酒;英國則把220天的勞動全部用於生產毛呢,生產出2.2噸毛呢。英萄兩國的勞動總量沒有增加,僅僅由於進行了國際分工,就比以前多生產出0.125噸酒和0.2噸毛呢。

3、英葡兩國進行產品交換,對雙方都有利。

在分工的前提下,英葡兩國進行產品的國際貿易。如果用1噸毛呢交換1噸葡萄酒,其結果是葡萄牙換得1噸毛呢後還有1.125噸的酒,相對於沒有實行國際分工前得到的比較利益是0.125噸的酒;英國換得1噸酒後還有1.2噸的毛呢,相對於沒有實行國際分工前得到的比較利益是0.2噸的毛呢。由此可見,按比較成本理論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使各參加國,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還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都能從中受益。

現代的國際理論已不再依賴李嘉圖的勞動理論,當代經濟學家認為:取得貿易利益的唯一必要條件是,價格比率在不同國家之間應有所不同。因此,當一個國家的各種商品都以相同比率優於另一個國家時,這種利益均等的情況,排除了從貿易中獲利的可能性。進行貿易之後的商品的交換比率由相互需求法則決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