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毕冠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毕冠良13.jpg

毕冠良,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1]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2012年被评为当代中国最具升值潜力百位国画家[2]

快速导航  : 词条图册

出生地  : 北京

出生日期 : 1964年6月

中文名 : 毕冠良

职业 : 画家

目录  : 1个人简介  : 2获奖经历  : 3参展记录  : 4艺术评论  : 5作品欣赏  : 6词条图册

个人简介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文化部艺术考级委员会学术委员、高级考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艺委会主任,中国山水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委会委员[3]

多次参加国际机构、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多家专业收藏机构和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机关收藏,出版有多部个人专辑,并有多篇诗歌、散文和理论文章发表。强调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结合,在中国画的研究、创作同时,还对中国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注重学员综合底蕴的培养与提高,受到普遍好评。

获奖经历

2014年

《云壑清心得自在》获中国美协“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中国画)、水彩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高原雨霁色宜人》获中国美协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2002年

8月,国画作品参加首届中外烟酒茶国际书画大赛获得二等奖;

1991年

为亚运会捐赠书画作品,获得亚运青年保卫银质奖章;

1989年

获首届北京地区篆刻大赛优秀奖。

参展记录

1986年

参加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89年

获首届北京地区篆刻大赛优秀奖并展出,北京博物馆

1991年

参加苏中文化艺术交流展,莫斯科中国文化交流中心;

1996年

参加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和司法部举办的书画联展书法篆刻作品获得银奖,中国美术馆;

1997年

应澳大利亚中华商会邀请赴悉尼进行艺术交流举办个人展览,澳中商会大厅;

2002年

参加文化部首届中外烟酒茶九寨沟杯国际书画大赛国画作品获得二等奖并展出,前门建国饭店梨园厅;

2004年

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举办的“关爱艾滋孤儿”公益活动捐赠书画作品并展出,政协礼堂;

2005年.

国画山水作品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

2006年

作为特邀名家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

参加清华美院博导杜大恺师生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9年

7月,参加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师生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

9月,参加民建中央画院成立名家作品展,全国政协礼堂;

2010年

3月,盛世丹青-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高研班学术邀请展,安徽黄山美术馆;

5月,参加“水墨心境”全国中青年山水画展;

12月,参加“时代风格”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画家邀请展,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1年

4月,参加潍坊首届中国画节作品展,潍坊会展中心;

11月,参加法国巴黎中华底蕴中国山水画艺术展,法国中国文化中心;

12月,参加“翰墨如歌”当代画坛中青年名家交流展,郑州美术馆;

2012年

1月,“明心见性,山水传情”毕冠良山水画巡展,兰州美术馆;

2月,北京“毕冠良山水画个人作品展”,艺术公社展览馆;

8月,被媒体评为当代中国最具升值潜力百位国画家并展出作品,国家画院美术馆;

10月,《秋塬雨韵》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浙江富阳体育馆;

10月,《大岳流泉》入选中国美协“话说武当”全国中国画展,武当山地质博物馆;

11月,参加“锦绣山河”当代中青年名家巨幅山水画巡展,济南美术馆;

2013年

1月,参加“翰墨见扬州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

5月,《岱宗霁色映晴岚》入选中国美协“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泰安市美术馆;

6月,参加新疆“天山行中国画名家作品交流展”,新疆军创美术馆;

12月,《塬上夕照》入选中国美协“吉祥草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内蒙古包头美术馆;

2014年

9月,参加山水家园全国山水画作品邀请展,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美术馆;

11月,参加“翰墨吴都”中国山水画创作院推荐名家作品展,无锡吴文化博览园;

2015年

7月,水墨经典中国书画名家提名展,北京水墨经典美术馆;

10月,参加“意在象外,画在境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国画邀请展,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展览馆;

11月,参加“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作品提名展”,国家画院美术美术馆;

2016年

1月,参加《诗画朝阳》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朝阳君启美术馆;

5月,《雨润三清山》参加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展,人民大会堂;

7月,“情系太行-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河南平原博物院;

9月,“山水传情-著名山水画家毕冠良作品展”,艾地艺术馆;

“翰墨青州2016中国书画年会展”毕冠良山水画作品展,青州中晨;

2017年

3月,参加2017当代艺术大展,上上美术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毕冠良师生作品展,人大艺术学院艺术馆;

河南新乡市文联主办的“锦绣太行-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艾地艺术馆[1]。

艺术评论

毕冠良的翰墨艺境

文/刘文杰

《宣和画谱》云: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黄宾虹云: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可见古人用意山水,其心其性若此。染翰山水者,多有丘壑在心;笔墨精妙处,常得林下况味。当年王摩诘,或居庙堂之上,或隐辋川之间,或是“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或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挥笔作山水,启后人无数情思。后继者宋元明清诸家,或泛舟湖上,或筑室松下,或钟鼓松风,或策杖独往,湖山有美,天地在心,晨昏四时,身心有寄,有那么多的精彩与高妙流传,使我们得以观瞻。

京华毕冠良先生,当代山水画家,民建中央画院画师,中国山水画创作院艺委会主任,其人其艺,颇得时人推重。

吾观毕冠良笔墨,隐约感到他对传统的坚韧与坚守,可得其山环水绕间的满腹心事,可见其对于笔墨心声的不懈探索。面对纷繁,时而古人,时而自然,他找到和坚守着自己的一条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与生命做对话,与天地相往来。

冠良兄的笔墨一如其人,不愠不火中,保持着一份开放的、拒绝成熟的东西,以此来持续自己的探索,来砥砺自己前行。前不久在其宋庄的工作室品茶闲聊,面对满壁未干的氤氲笔墨,聊得兴起,得窥其奥。

他的笔墨很正重,苍芒中孕生机,深沉里出灵动,峻峭处见平和,一种充沛的元气和生命活力,一份超然的包罗与精微的观照,一种刚柔相济的诗性抒发。一山一水,一石一树,都存乎天地,乐享四时。其笔墨中涵涌意趣,自我而闲适,如高士杖藜林下,如贤者浮棹江湖,行止由他,一任平生。

黄宾虹论画云:夫为高士遁荒,握笔皆有尘外之想,因之用笔生,用力拙,有深义焉。我观当代山水,有以西技模写者,有宗绪传统者,然走写生模型之路者,少有中国山水的那份悠悠之情,缺乏传统意义上的那份思悟与情怀,易沦为风景画作。而走传统一脉者,亦因时代不再情境不再,尤其是没有了古人那份经史子集的陶染,没了前贤书法造诣的积淀与拱助,从而失去了传统山水所承载的那份技艺上的醇熟与文化上的深刻。因此,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虽琳琅满目,而高品逸品难寻,虽作画者众,却巨擘邈邈。如黄氏高境者,浑厚华滋,渊深自沉,高妙处令人仰止,当代艺坛,千呼万唤不出来。时人多取山川或昔人名作之貌,徒劳数年难入难出,而稍得风神者已是可喜可贺。沿此一脉,观毕冠良山水,可略知其问路名家名作大成以前,溯本求源,于传统处多所用力,于书法中求笔墨,于前人处搜技法,于书画之外得心源,复造自然,得成一体。古人造化,有我无我,进进出出,想来,其写画之余,应是多读多思多游多悟吧。细观其画作,思路笔路,不离正途;气息境界,多有所成。

毕冠良山水,自然。学习中,古人与造化相结合,不一味求古,亦不专务写生,线与面,墨与色,心与手,都能相发,那些山山水水,曾是古人登临处,曾是我辈眼前观。他之于那些作品,正如驾车老手,沿路而去,轻重缓急,一任由他,尽赏一路风光。

毕冠良笔墨,自信。其实于人于艺,这两个字最是难得。只有天地在我心,我心有天地,才会有自信,只有知己又知人,才会理得而心安。观其作品,满纸的七墨六法,满纸的化规矩于无形,满纸的放笔直取,满纸的一任由心。

毕冠良笔墨,实在。实在需要大智慧,智需功夫,慧实根器。观其画作,或巨制,或小品,那纸上笔下的东西,一笔一笔千万笔,娓娓道来,不激不厉,心性与灵光,一派天机,是心像,也是实景,是禅悟,也是功夫,是岁月中的风雨,是风雨中的岁月。

毕冠良笔墨,轻松。刘彦湖先生说书法:“书之奥窍,若一窗纸”。绘画亦然,一旦纸破,便窥得真相,一切入于心,出于手,那么多的书画家大都是“善男信女”,怀着对艺术极为虔诚的心境,去追索,去苦修。在这个过程中,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忍受着愿望不达的痛苦;而只有少数的“高僧大德”,修成正果,知道了的真相,他们还是他们,可是这颗心已经释然,已经得大自在,七规八戒,已经限不住他们,得鱼忘筌,呵佛骂祖,而言行顺乎天地矣。

毕冠良笔墨,清逸。清季画家方亨咸说过: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此真赏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可见古人立足之何在。毕冠良先生当会认可这一说法,其间是文心,是内美。无论是蔬笋气,还是纵横气,无论是轻快恬淡,还是筋骨内敛,只要有了清华之心,便无琴棋书画诗酒茶等诸多韵事,也自风流了。毕冠良笔墨,似兰斯馨,文气藏焉,寻之弥远,绝无前代文人画的那股江湖凄楚与独善其身的自守,更为平和坦荡,心与物化,物显心神。

毕冠良笔墨,生机。其笔墨出自传统,而又以狠辣而富精神力量而出时代新意。似有疏狂的笔墨,内蕴春笋破泥般的生气。好笔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果真如此。一见毕冠良笔下墨与色,“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毕冠良笔墨,朴茂。画如其人,言说平和无意而多涉实质。笔墨得境,淋漓间,让人生禅意:“见道不生机,生机不见道。青峰年年青,白水常浩浩。

毕冠良笔墨,畅情达意,颇得自然,各据所依,灵妙自探。其品,在真,在秀,浑厚而拙重;其质,在雅,在逸,清灵而华滋。笔墨中,有与时代通贯处,大气淋漓,超以象外而得其环中;有与古人意会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传承文脉的,即是写意。写意,写物之意态神韵也,恽南田曾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所谓用心,即写意的根本,还在于画家的文化品格,当代国画,人心浮躁,文化欠失,使得粗放者乖,工细者弱。而观毕冠良先生的笔墨,应是早已用心于此,其间博涉传统,广含前人心意,质古而法备,生息于前人垂脉而气象出新,使人见之心动,古韵之中有新意。近些年,其于传统笔墨之余,又有所破,浅绛水墨风格作品频出,早已为国内外画界与藏界关注。

与冠良兄闲茶话当世英雄,最是快事,聊得最多的不是书画,令人心动处,更在做人作文的真醇与畅意。烟云缭绕里,那些心底的沧桑与流年旧事娓娓道来,让我认识了一位画家、一位诗人、一位“对生活知足常乐,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探索者。

冠良兄在其《画室随想》中曾说过:“古人的修行,皆能证道,源于他们大都怀着一颗诚敬之心,每当我身处画室之中,这种诚敬之心便会油然而生,佛语云: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岁月流失,总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譬如四季轮回。我想,我的画室就是我永不改变的心灵之台吧。”

毕冠良先生年近半百,于世于事,于道于艺,恰可冉起,壮心不已。就在元旦之日,又见到了他发表的一首诗,《2013最后的月夜》诗云:“尽管这最后的夜晚,并不漫长,但我我却已孕育了五十年的热情,准备去迎接明天的曙光”

于是,我肃然起敬。一个人选择了画画,就是选择了一条人生的路,那里没有熙熙攘攘,却又繁花霜叶;选择了画画,就是选择了一种生命的状态,画家心情若此,世人自可期盼。心内身外,其探索,其追寻,当会更诣佳境。由此,更可期待他的大成了。

癸巳小雪 刘文杰于西园万竹楼[2]

名家评论

文/龙瑞、杜大恺、刘牧、李一

学习与创作中国画,能否本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立场和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乎此,就可能高瞻远瞩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画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诸个环节,真正认识中国画笔墨语汇的内在奥秘。离乎此,就会很难深入把握和掌握中国画内在文化价值和笔墨意义。在这一点上,毕冠良做的是不错的,他的作品十分重视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结合,能把对传统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和创作结合起来,作品注重气韵表达,用笔也比较圆厚。好的绘画作品是有“情感”有“灵气”的,而“情感”“灵气”来自艺术家不断提升的文学修养水平,是艺术家自身文学修养水平在其作品中相应的展露,毕冠良的作品是有情感有灵气的,他注重把自身文学修养中的“情感”和“灵气”融入到物象中去,能够表达出与其生活状态相通的意趣和格调,这种格调是冠良自己内心的写照,是它内在的精神体现,沿着这一路走下去,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我看好冠良的发展。---龙瑞

毕冠良最近又有新作准备展览,让我写几句话,提笔即想到天道酬勤。画画毕冠良真是勤快,如果说他把画画当命也许有点夸张,但他确确实实太爱画画了。他为画画舍弃了别人认为不该舍弃的许许多多,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就更显得突出。溶书入画,是画界的老生常谈,常谈易,真有体会,有所收获难。从毕冠良作品里可以看出,他能化自然山水物象为意象,他是从学习古人师造化,化物象为意象中获得了感悟。毕冠良的山水画个性的样式在渐渐形成,形成来自写生,来自对从自然山水的体会。如果看得再深入些,或是对他近些年的作品前后有所比较,就会发现,他对笔墨追求也在逐渐深入。在学习传统笔墨及其体式时他不忘记领会古人笔墨体式生成的出处。古人笔墨的体式源头在自然山水中,在写生中,“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而能成”。毕冠良学习笔墨样式传统的时候,也不忘把它放到写生中,对照自然山水中去印证,并从印证中获得自我的体会。他的近期画作,已经可以看出这样明显的体会。我现在真是希望他常来,期望看他的新作,听他说新体会,那是令人快乐的事。---刘牧

冠良的笔下很灵,他的作品有对传统的理解,也有对当代的探索。道法自然,老子的所谓自然是相对于人的自在系统,高于人的存在,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支配力。“道可道,非常道”描述了人接近自然的过程,变化是自然的常态,道法自然没有止境。生命是一种情景,艺术则是执着于情景的一种生动的体验方式,手舞足蹈如泣如诉,感动自己,感动他者,创造生存的境界。从冠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是对生命和生活的讴歌。冠良对于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与他的坎坷经历有关,但他在绘画之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他把这种快乐带到了他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他现有的风格,冠良这样能够静下心来从学术角度思考创作的心态,是很可贵的。总的说来,冠良属于悟性高的那种画家,笔下有灵性,综合素质好,他能够把他对文学的感情和理解运用到他的作品中,这种对绘画中文学性很好的理解,无疑对他的创作格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对传统与现代都有较好的理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排斥当代艺术,并能很好的借鉴当代艺术的因素,这也是画家所具有的潜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体现。

---杜大恺

看过冠良的作品,感觉冠良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眼界比较宽。他不但借鉴吸收了髡残、石涛的用笔方法,更有王蒙和四王的笔墨形态,可以看出冠良在师承古人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这种功夫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足以支撑冠良在艺术创作上走得更远。另外从冠良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还较多的借鉴了宋人山水的格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韵,这种气韵是有别于其他画家的,简单说冠良的作品是师法古格调高,他的作品从整体上看,非常注重笔墨意境,对传统的理解也很深入,同时又有现代的东西和审美意识,没有完全按照古人的画法,有从现当代的一些语言里吸收的东西,有新意而又不失传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说是很难得的。冠良师从龙瑞先生,他很好的理解了龙瑞先生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了文脉传承的精神,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龙瑞的笔墨痕迹,但更多的还是冠良自己的东西,纵观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凡是在历史上能够站得住脚的画家,都是既有传承又有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面貌,这一点上冠良做的已经很不错啦。

----《美术观察》总编 李一

看过冠良的作品,感觉冠良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眼界比较宽。他不但借鉴吸收了髡残、石涛的用笔方法,更有王蒙和四王的笔墨形态,可以看出冠良在师承古人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这种功夫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足以支撑冠良在艺术创作上走得更远。另外从冠良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还较多的借鉴了宋人山水的格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韵,这种气韵是有别于其他画家的,简单说冠良的作品是师法古格调高,他的作品从整体上看,非常注重笔墨意境,对传统的理解也很深入,同时又有现代的东西和审美意识,没有完全按照古人的画法,有从现当代的一些语言里吸收的东西,有新意而又不失传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说是很难得的。冠良师从龙瑞先生,他很好的理解了龙瑞先生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了文脉传承的精神,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龙瑞的笔墨痕迹,但更多的还是冠良自己的东西,纵观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凡是在历史上能够站得住脚的画家,都是既有传承又有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面貌,这一点上冠良做的已经很不错啦。

《美术观察》总编 李一

作品欣赏

作品图册 毕冠良作品 毕冠良作品(8) 参考资料: 1. 艺术家艺评云图 艺评网 2017-04-18 [引用日期2017-04-18] 2. 毕冠良的翰墨艺境 艺评网 2017-04-18 [引用日期2017-04-18] 3. 名家评论 艺评网 2017-04-11 [引用日期2017-04-18] 词条标签: 艺术家 画家 人物 名人 美术家 艺术工作者

视频

诗书画印——毕冠良

著名画家毕冠良2019年迎新专题

参考来源

  1. 毕冠良,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9-9-10
  2.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2012年被评为当代中国最具升值潜力百位国画家,搜狐, 2021-5-31
  3. C继续玩,搜狐,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