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冠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畢冠良,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1]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2012年被評為當代中國最具升值潛力百位國畫家[2] 。
快速導航 : 詞條圖冊
出生地 : 北京
出生日期 : 1964年6月
中文名 : 畢冠良
職業 : 畫家
目錄 : 1個人簡介 : 2獲獎經歷 : 3參展記錄 : 4藝術評論 : 5作品欣賞 : 6詞條圖冊
個人簡介
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導師,文化部藝術考級委員會學術委員、高級考官,中國山水畫創作院院委、藝委會主任,中國山水畫協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藝委會委員[3] 。
多次參加國際機構、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展覽並獲獎,作品被多家專業收藏機構和人民大會堂等國家機關收藏,出版有多部個人專輯,並有多篇詩歌、散文和理論文章發表。強調傳統功底與時代氣息的結合,在中國畫的研究、創作同時,還對中國畫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注重學員綜合底蘊的培養與提高,受到普遍好評。
獲獎經歷
2014年
《雲壑清心得自在》獲中國美協「泰山之尊」全國山水畫(中國畫)、水彩畫作品展優秀獎(最高獎);
《高原雨霽色宜人》獲中國美協第八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優秀獎(最高獎);
2002年
8月,國畫作品參加首屆中外煙酒茶國際書畫大賽獲得二等獎;
1991年
為亞運會捐贈書畫作品,獲得亞運青年保衛銀質獎章;
1989年
獲首屆北京地區篆刻大賽優秀獎。
參展記錄
1986年
參加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1989年
獲首屆北京地區篆刻大賽優秀獎並展出,北京博物館;
1991年
參加蘇中文化藝術交流展,莫斯科中國文化交流中心;
1996年
參加中國美協、中國書協和司法部舉辦的書畫聯展書法篆刻作品獲得銀獎,中國美術館;
1997年
應澳大利亞中華商會邀請赴悉尼進行藝術交流舉辦個人展覽,澳中商會大廳;
2002年
參加文化部首屆中外煙酒茶九寨溝杯國際書畫大賽國畫作品獲得二等獎並展出,前門建國飯店梨園廳;
2004年
為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舉辦的「關愛艾滋孤兒」公益活動捐贈書畫作品並展出,政協禮堂;
2005年.
國畫山水作品參加中國畫研究院作品展,中國畫研究院美術館;
2006年
作為特邀名家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畫作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
參加清華美院博導杜大愷師生作品展,國家畫院美術館;
2009年
7月,參加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師生作品展,國家畫院美術館;
9月,參加民建中央畫院成立名家作品展,全國政協禮堂;
2010年
3月,盛世丹青-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高研班學術邀請展,安徽黃山美術館;
5月,參加「水墨心境」全國中青年山水畫展;
12月,參加「時代風格」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畫家邀請展,國家畫院美術館;
2011年
4月,參加濰坊首屆中國畫節作品展,濰坊會展中心;
11月,參加法國巴黎中華底蘊中國山水畫藝術展,法國中國文化中心;
12月,參加「翰墨如歌」當代畫壇中青年名家交流展,鄭州美術館;
2012年
1月,「明心見性,山水傳情」畢冠良山水畫巡展,蘭州美術館;
2月,北京「畢冠良山水畫個人作品展」,藝術公社展覽館;
8月,被媒體評為當代中國最具升值潛力百位國畫家並展出作品,國家畫院美術館;
10月,《秋塬雨韻》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首屆公望富春中國山水畫作品展」,浙江富陽體育館;
10月,《大岳流泉》入選中國美協「話說武當」全國中國畫展,武當山地質博物館;
11月,參加「錦繡山河」當代中青年名家巨幅山水畫巡展,濟南美術館;
2013年
1月,參加「翰墨見揚州中國山水畫名家作品展」,國家畫院美術館;
5月,《岱宗霽色映晴嵐》入選中國美協「泰山之尊」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泰安市美術館;
6月,參加新疆「天山行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新疆軍創美術館;
12月,《塬上夕照》入選中國美協「吉祥草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內蒙古包頭美術館;
2014年
9月,參加山水家園全國山水畫作品邀請展,中國山水畫創作院美術館;
11月,參加「翰墨吳都」中國山水畫創作院推薦名家作品展,無錫吳文化博覽園;
2015年
7月,水墨經典中國書畫名家提名展,北京水墨經典美術館;
10月,參加「意在象外,畫在境中」中國畫藝術研究院國畫邀請展,中國畫藝術研究院展覽館;
11月,參加「山水家園-首屆全國山水畫作品提名展」,國家畫院美術美術館;
2016年
1月,參加《詩畫朝陽》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朝陽君啟美術館;
5月,《雨潤三清山》參加人民大會堂收藏作品展,人民大會堂;
7月,「情系太行-中國山水畫名家邀請展」,河南平原博物院;
9月,「山水傳情-著名山水畫家畢冠良作品展」,艾地藝術館;
「翰墨青州2016中國書畫年會展」畢冠良山水畫作品展,青州中晨;
2017年
3月,參加2017當代藝術大展,上上美術館;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畢冠良師生作品展,人大藝術學院藝術館;
河南新鄉市文聯主辦的「錦繡太行-中國山水畫名家邀請展」,艾地藝術館[1]。
藝術評論
畢冠良的翰墨藝境
文/劉文杰
《宣和畫譜》云:岳鎮川靈,海涵地負,至於造化之神秀,陰陽之明晦,萬里之遠,可得之咫尺間,其非胸中自有丘壑,發而見諸形容,未必知此。黃賓虹云: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可見古人用意山水,其心其性若此。染翰山水者,多有丘壑在心;筆墨精妙處,常得林下況味。當年王摩詰,或居廟堂之上,或隱輞川之間,或是「靜言深溪里,長嘯高山頭」,或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揮筆作山水,啟後人無數情思。後繼者宋元明清諸家,或泛舟湖上,或築室松下,或鐘鼓松風,或策杖獨往,湖山有美,天地在心,晨昏四時,身心有寄,有那麼多的精彩與高妙流傳,使我們得以觀瞻。
京華畢冠良先生,當代山水畫家,民建中央畫院畫師,中國山水畫創作院藝委會主任,其人其藝,頗得時人推重。
吾觀畢冠良筆墨,隱約感到他對傳統的堅韌與堅守,可得其山環水繞間的滿腹心事,可見其對於筆墨心聲的不懈探索。面對紛繁,時而古人,時而自然,他找到和堅守着自己的一條路,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與生命做對話,與天地相往來。
冠良兄的筆墨一如其人,不慍不火中,保持着一份開放的、拒絕成熟的東西,以此來持續自己的探索,來砥礪自己前行。前不久在其宋莊的工作室品茶閒聊,面對滿壁未乾的氤氳筆墨,聊得興起,得窺其奧。
他的筆墨很正重,蒼芒中孕生機,深沉里出靈動,峻峭處見平和,一種充沛的元氣和生命活力,一份超然的包羅與精微的觀照,一種剛柔相濟的詩性抒發。一山一水,一石一樹,都存乎天地,樂享四時。其筆墨中涵涌意趣,自我而閒適,如高士杖藜林下,如賢者浮棹江湖,行止由他,一任平生。
黃賓虹論畫云:夫為高士遁荒,握筆皆有塵外之想,因之用筆生,用力拙,有深義焉。我觀當代山水,有以西技模寫者,有宗緒傳統者,然走寫生模型之路者,少有中國山水的那份悠悠之情,缺乏傳統意義上的那份思悟與情懷,易淪為風景畫作。而走傳統一脈者,亦因時代不再情境不再,尤其是沒有了古人那份經史子集的陶染,沒了前賢書法造詣的積澱與拱助,從而失去了傳統山水所承載的那份技藝上的醇熟與文化上的深刻。因此,中國山水畫發展至今,雖琳琅滿目,而高品逸品難尋,雖作畫者眾,卻巨擘邈邈。如黃氏高境者,渾厚華滋,淵深自沉,高妙處令人仰止,當代藝壇,千呼萬喚不出來。時人多取山川或昔人名作之貌,徒勞數年難入難出,而稍得風神者已是可喜可賀。沿此一脈,觀畢冠良山水,可略知其問路名家名作大成以前,溯本求源,於傳統處多所用力,於書法中求筆墨,於前人處搜技法,於書畫之外得心源,復造自然,得成一體。古人造化,有我無我,進進出出,想來,其寫畫之餘,應是多讀多思多游多悟吧。細觀其畫作,思路筆路,不離正途;氣息境界,多有所成。
畢冠良山水,自然。學習中,古人與造化相結合,不一味求古,亦不專務寫生,線與面,墨與色,心與手,都能相發,那些山山水水,曾是古人登臨處,曾是我輩眼前觀。他之於那些作品,正如駕車老手,沿路而去,輕重緩急,一任由他,盡賞一路風光。
畢冠良筆墨,自信。其實於人於藝,這兩個字最是難得。只有天地在我心,我心有天地,才會有自信,只有知己又知人,才會理得而心安。觀其作品,滿紙的七墨六法,滿紙的化規矩於無形,滿紙的放筆直取,滿紙的一任由心。
畢冠良筆墨,實在。實在需要大智慧,智需功夫,慧實根器。觀其畫作,或巨製,或小品,那紙上筆下的東西,一筆一筆千萬筆,娓娓道來,不激不厲,心性與靈光,一派天機,是心像,也是實景,是禪悟,也是功夫,是歲月中的風雨,是風雨中的歲月。
畢冠良筆墨,輕鬆。劉彥湖先生說書法:「書之奧竅,若一窗紙」。繪畫亦然,一旦紙破,便窺得真相,一切入於心,出於手,那麼多的書畫家大都是「善男信女」,懷着對藝術極為虔誠的心境,去追索,去苦修。在這個過程中,忍受着孤獨與寂寞,忍受着願望不達的痛苦;而只有少數的「高僧大德」,修成正果,知道了的真相,他們還是他們,可是這顆心已經釋然,已經得大自在,七規八戒,已經限不住他們,得魚忘筌,呵佛罵祖,而言行順乎天地矣。
畢冠良筆墨,清逸。清季畫家方亨咸說過:繪事,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此真賞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可見古人立足之何在。畢冠良先生當會認可這一說法,其間是文心,是內美。無論是蔬筍氣,還是縱橫氣,無論是輕快恬淡,還是筋骨內斂,只要有了清華之心,便無琴棋書畫詩酒茶等諸多韻事,也自風流了。畢冠良筆墨,似蘭斯馨,文氣藏焉,尋之彌遠,絕無前代文人畫的那股江湖淒楚與獨善其身的自守,更為平和坦蕩,心與物化,物顯心神。
畢冠良筆墨,生機。其筆墨出自傳統,而又以狠辣而富精神力量而出時代新意。似有疏狂的筆墨,內蘊春筍破泥般的生氣。好筆墨,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果真如此。一見畢冠良筆下墨與色,「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畢冠良筆墨,朴茂。畫如其人,言說平和無意而多涉實質。筆墨得境,淋漓間,讓人生禪意:「見道不生機,生機不見道。青峰年年青,白水常浩浩。
畢冠良筆墨,暢情達意,頗得自然,各據所依,靈妙自探。其品,在真,在秀,渾厚而拙重;其質,在雅,在逸,清靈而華滋。筆墨中,有與時代通貫處,大氣淋漓,超以象外而得其環中;有與古人意會處,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中國畫,尤其是山水,傳承文脈的,即是寫意。寫意,寫物之意態神韻也,惲南田曾說:「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所謂用心,即寫意的根本,還在於畫家的文化品格,當代國畫,人心浮躁,文化欠失,使得粗放者乖,工細者弱。而觀畢冠良先生的筆墨,應是早已用心於此,其間博涉傳統,廣含前人心意,質古而法備,生息於前人垂脈而氣象出新,使人見之心動,古韻之中有新意。近些年,其於傳統筆墨之餘,又有所破,淺絳水墨風格作品頻出,早已為國內外畫界與藏界關注。
與冠良兄閒茶話當世英雄,最是快事,聊得最多的不是書畫,令人心動處,更在做人作文的真醇與暢意。煙雲繚繞里,那些心底的滄桑與流年舊事娓娓道來,讓我認識了一位畫家、一位詩人、一位「對生活知足常樂,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探索者。
冠良兄在其《畫室隨想》中曾說過:「古人的修行,皆能證道,源於他們大都懷着一顆誠敬之心,每當我身處畫室之中,這種誠敬之心便會油然而生,佛語云:靈台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歲月流失,總有一些東西不會改變,譬如四季輪迴。我想,我的畫室就是我永不改變的心靈之台吧。」
畢冠良先生年近半百,於世於事,於道於藝,恰可冉起,壯心不已。就在元旦之日,又見到了他發表的一首詩,《2013最後的月夜》詩云:「儘管這最後的夜晚,並不漫長,但我我卻已孕育了五十年的熱情,準備去迎接明天的曙光」
於是,我肅然起敬。一個人選擇了畫畫,就是選擇了一條人生的路,那裡沒有熙熙攘攘,卻又繁花霜葉;選擇了畫畫,就是選擇了一種生命的狀態,畫家心情若此,世人自可期盼。心內身外,其探索,其追尋,當會更詣佳境。由此,更可期待他的大成了。
癸巳小雪 劉文杰於西園萬竹樓[2]
名家評論
文/龍瑞、杜大愷、劉牧、李一
學習與創作中國畫,能否本着我們的民族文化立場和中國文化價值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乎此,就可能高瞻遠矚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畫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作的諸個環節,真正認識中國畫筆墨語彙的內在奧秘。離乎此,就會很難深入把握和掌握中國畫內在文化價值和筆墨意義。在這一點上,畢冠良做的是不錯的,他的作品十分重視傳統功底與時代氣息的結合,能把對傳統的學習與生活的體驗和創作結合起來,作品注重氣韻表達,用筆也比較圓厚。好的繪畫作品是有「情感」有「靈氣」的,而「情感」「靈氣」來自藝術家不斷提升的文學修養水平,是藝術家自身文學修養水平在其作品中相應的展露,畢冠良的作品是有情感有靈氣的,他注重把自身文學修養中的「情感」和「靈氣」融入到物象中去,能夠表達出與其生活狀態相通的意趣和格調,這種格調是冠良自己內心的寫照,是它內在的精神體現,沿着這一路走下去,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我看好冠良的發展。---龍瑞
畢冠良最近又有新作準備展覽,讓我寫幾句話,提筆即想到天道酬勤。畫畫畢冠良真是勤快,如果說他把畫畫當命也許有點誇張,但他確確實實太愛畫畫了。他為畫畫捨棄了別人認為不該捨棄的許許多多,尤其是在當今物慾橫流的年代就更顯得突出。溶書入畫,是畫界的老生常談,常談易,真有體會,有所收穫難。從畢冠良作品裡可以看出,他能化自然山水物象為意象,他是從學習古人師造化,化物象為意象中獲得了感悟。畢冠良的山水畫個性的樣式在漸漸形成,形成來自寫生,來自對從自然山水的體會。如果看得再深入些,或是對他近些年的作品前後有所比較,就會發現,他對筆墨追求也在逐漸深入。在學習傳統筆墨及其體式時他不忘記領會古人筆墨體式生成的出處。古人筆墨的體式源頭在自然山水中,在寫生中,「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而能成」。畢冠良學習筆墨樣式傳統的時候,也不忘把它放到寫生中,對照自然山水中去印證,並從印證中獲得自我的體會。他的近期畫作,已經可以看出這樣明顯的體會。我現在真是希望他常來,期望看他的新作,聽他說新體會,那是令人快樂的事。---劉牧
冠良的筆下很靈,他的作品有對傳統的理解,也有對當代的探索。道法自然,老子的所謂自然是相對於人的自在系統,高於人的存在,對於人的存在具有支配力。「道可道,非常道」描述了人接近自然的過程,變化是自然的常態,道法自然沒有止境。生命是一種情景,藝術則是執着於情景的一種生動的體驗方式,手舞足蹈如泣如訴,感動自己,感動他者,創造生存的境界。從冠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創作狀態,這種狀態是積極向上的,是對生命和生活的謳歌。冠良對於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這與他的坎坷經歷有關,但他在繪畫之中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快樂,他把這種快樂帶到了他的作品中,從而形成了他現有的風格,冠良這樣能夠靜下心來從學術角度思考創作的心態,是很可貴的。總的說來,冠良屬於悟性高的那種畫家,筆下有靈性,綜合素質好,他能夠把他對文學的感情和理解運用到他的作品中,這種對繪畫中文學性很好的理解,無疑對他的創作格調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對傳統與現代都有較好的理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排斥當代藝術,並能很好的借鑑當代藝術的因素,這也是畫家所具有的潛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的體現。
---杜大愷
看過冠良的作品,感覺冠良是從傳統中走過來的,眼界比較寬。他不但借鑑吸收了髡殘、石濤的用筆方法,更有王蒙和四王的筆墨形態,可以看出冠良在師承古人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這種功夫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對傳統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足以支撐冠良在藝術創作上走得更遠。另外從冠良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還較多的借鑑了宋人山水的格式,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氣韻,這種氣韻是有別於其他畫家的,簡單說冠良的作品是師法古格調高,他的作品從整體上看,非常注重筆墨意境,對傳統的理解也很深入,同時又有現代的東西和審美意識,沒有完全按照古人的畫法,有從現當代的一些語言裡吸收的東西,有新意而又不失傳統,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面貌,這對於一個青年畫家來說是很難得的。冠良師從龍瑞先生,他很好的理解了龍瑞先生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了文脈傳承的精神,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龍瑞的筆墨痕跡,但更多的還是冠良自己的東西,縱觀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凡是在歷史上能夠站得住腳的畫家,都是既有傳承又有自己的符合時代要求的面貌,這一點上冠良做的已經很不錯啦。
----《美術觀察》總編 李一
看過冠良的作品,感覺冠良是從傳統中走過來的,眼界比較寬。他不但借鑑吸收了髡殘、石濤的用筆方法,更有王蒙和四王的筆墨形態,可以看出冠良在師承古人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這種功夫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對傳統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足以支撐冠良在藝術創作上走得更遠。另外從冠良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還較多的借鑑了宋人山水的格式,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氣韻,這種氣韻是有別於其他畫家的,簡單說冠良的作品是師法古格調高,他的作品從整體上看,非常注重筆墨意境,對傳統的理解也很深入,同時又有現代的東西和審美意識,沒有完全按照古人的畫法,有從現當代的一些語言裡吸收的東西,有新意而又不失傳統,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面貌,這對於一個青年畫家來說是很難得的。冠良師從龍瑞先生,他很好的理解了龍瑞先生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了文脈傳承的精神,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龍瑞的筆墨痕跡,但更多的還是冠良自己的東西,縱觀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凡是在歷史上能夠站得住腳的畫家,都是既有傳承又有自己的符合時代要求的面貌,這一點上冠良做的已經很不錯啦。
《美術觀察》總編 李一
作品欣賞
作品圖冊 畢冠良作品 畢冠良作品(8) 參考資料: 1. 藝術家藝評雲圖 藝評網 2017-04-18 [引用日期2017-04-18] 2. 畢冠良的翰墨藝境 藝評網 2017-04-18 [引用日期2017-04-18] 3. 名家評論 藝評網 2017-04-11 [引用日期2017-04-18] 詞條標籤: 藝術家 畫家 人物 名人 美術家 藝術工作者
視頻
詩書畫印——畢冠良
著名畫家畢冠良2019年迎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