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茶藨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毛茶藨子 |
中文名:毛茶藨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蔷薇亚纲 目:蔷薇目 亚 目:虎耳草亚目 科:虎耳草科 亚 科:茶藨子亚科 属:茶藨子属 种:毛茶藨子 分布区域:黑龙江、内蒙古。蒙古北部 |
毛茶藨子,为虎耳草科落叶灌木,高1-2米。产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大兴安岭、昭乌达盟)。蒙古北部、原苏联欧洲部分和欧 洲北部至中部也有分布。
[1]
形态特征
生活型:落叶灌木;
枝: 小枝具柔毛,后渐脱落,无刺;
叶: 叶近圆形或肾状圆形,长宽均3-6厘米,基部浅心形,稀近平截,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较密柔毛,常掌状5(3)裂,裂片宽三角形或宽卵状三角形,具粗锯齿,杂以重锯齿;叶柄长2-5(-7)厘米,具柔毛;
花: 花梗长3-5毫米;苞片小,圆卵形或宽卵圆形:花萼绿色,有褐红或褐色斑点或条纹,无毛,萼片匙状圆形或倒卵状舌形,边缘具睫毛,直立;花瓣楔形或近扇形,与花萼同色,下面无突出体;子房无毛,花柱顶端2裂;
果: 果球形,径7-9毫米,红色,无毛;
生态习性
产地: 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大兴安岭、昭乌达盟);
分布: 蒙古北部、原俄罗斯欧洲部分和欧洲北部至中部;
生境: 土壤干旱和瘠薄的山坡灌丛和岩石裸露的山顶;
物候期:花两性,径4-5毫米;总状花序疏散,长4-9(-11)厘米,具8-22花,后期下垂;花序轴和花梗具柔毛或散生腺毛;
近种区别
某些植物分类学家曾把此种作为红茶藨子 R. rubrum Linn. 的变种,但后者叶两面无毛,稀于下面微具短柔毛或下面仅沿叶脉微具腺毛 ;总状花序较短,长2-6厘米,具花5-15朵,无柔毛;萼片边缘无睫毛。又和东北茶藨子 R. mandshuricum (Maxim.) Kom. 相近,区别在于后者叶常3,稀5裂,裂片先端较尖锐,急尖至短渐尖;总状花序较长,长7-16 (20) 厘米,具花40-50朵;花梗短,长仅1-3毫米;萼片反折,边缘无睫毛;花瓣下面具5个分离的突出体。
生长环境
生于土壤干旱和瘠薄的山坡灌丛和岩石裸露的山顶。
分布范围
毛茶藨子产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大兴安岭、昭乌达盟)、蒙古北部,原苏联欧洲部分和欧洲北部至中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