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茶藨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毛茶藨子 |
中文名:毛茶藨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薔薇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虎耳草亞目 科:虎耳草科 亞 科:茶藨子亞科 屬:茶藨子屬 種:毛茶藨子 分布區域:黑龍江、內蒙古。蒙古北部 |
毛茶藨子,為虎耳草科落葉灌木,高1-2米。產黑龍江(大興安嶺)、內蒙古(大興安嶺、昭烏達盟)。蒙古北部、原蘇聯歐洲部分和歐 洲北部至中部也有分布。
[1]
形態特徵
生活型:落葉灌木;
枝: 小枝具柔毛,後漸脫落,無刺;
葉: 葉近圓形或腎狀圓形,長寬均3-6厘米,基部淺心形,稀近平截,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較密柔毛,常掌狀5(3)裂,裂片寬三角形或寬卵狀三角形,具粗鋸齒,雜以重鋸齒;葉柄長2-5(-7)厘米,具柔毛;
花: 花梗長3-5毫米;苞片小,圓卵形或寬卵圓形:花萼綠色,有褐紅或褐色斑點或條紋,無毛,萼片匙狀圓形或倒卵狀舌形,邊緣具睫毛,直立;花瓣楔形或近扇形,與花萼同色,下面無突出體;子房無毛,花柱頂端2裂;
果: 果球形,徑7-9毫米,紅色,無毛;
生態習性
產地: 黑龍江(大興安嶺)、內蒙古(大興安嶺、昭烏達盟);
分布: 蒙古北部、原俄羅斯歐洲部分和歐洲北部至中部;
生境: 土壤乾旱和瘠薄的山坡灌叢和岩石裸露的山頂;
物候期:花兩性,徑4-5毫米;總狀花序疏散,長4-9(-11)厘米,具8-22花,後期下垂;花序軸和花梗具柔毛或散生腺毛;
近種區別
某些植物分類學家曾把此種作為紅茶藨子 R. rubrum Linn. 的變種,但後者葉兩面無毛,稀於下面微具短柔毛或下面僅沿葉脈微具腺毛 ;總狀花序較短,長2-6厘米,具花5-15朵,無柔毛;萼片邊緣無睫毛。又和東北茶藨子 R. mandshuricum (Maxim.) Kom. 相近,區別在於後者葉常3,稀5裂,裂片先端較尖銳,急尖至短漸尖;總狀花序較長,長7-16 (20) 厘米,具花40-50朵;花梗短,長僅1-3毫米;萼片反折,邊緣無睫毛;花瓣下面具5個分離的突出體。
生長環境
生於土壤乾旱和瘠薄的山坡灌叢和岩石裸露的山頂。
分布範圍
毛茶藨子產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內蒙古(大興安嶺、昭烏達盟)、蒙古北部,原蘇聯歐洲部分和歐洲北部至中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