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毽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毽球

踢毽子又称(毽球),是一项简便易行的 健身运动,在中国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是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 筋骨促进健康。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 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

中国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赛是广州市体委于1956年举办的,并制定了简单的规则。1984年春,《毽球竞赛规则》诞生,它是根据踢毽子的特点,吸收了几种球类比赛的形式综合而成的。

基本内容

中文名:毽球

主要涉及:运动,科学

传说创始:毽“创自辕黄帝”

主要影响: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

重量:13-15克

外文名:Shuttlecock

参考资料:《事物记源》

地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体育活动

别称:踢毽子

主要分类:花毽、毽球

基本简介

  • 起源

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 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何人首创?这早就是我国体育专家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毽当时叫“ 毱”,不叫毽,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毱”在中华大字典中解释为“皮毛丸”。“皮毛丸”与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又一传说认为:“创自 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此种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因而这种传说有待考证。

  • 诞生

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在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倡导下,毽球运动在北京、湖北、山东、广东、上海、陕西、河南、山西及东北各省广泛开展,各地相继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毽球比赛,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加到了这项活动之中,充分显示了毽球运动的强大生命力。

  • 历史记载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 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 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1]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 刘侗在《 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 技巧运动。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 踢毽子和书画、下棋、 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 少数民族毽球

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手毽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毽球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翎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与下部毽垫连结而成。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得分方必须是发球方(第三局采取每球得分制),以先得15分者为胜一局。

毽子种类

  • 花毽

第一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花毽。花毽的高度一般在12公分左右,多用火鸡毛或雕翎做毽身,塑料片做底座。因此,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踢起来弹性也很好。毽子起落的速度,也没有太多限制,踢起来后上下翻飞,花样动作全凭自己掌控,没有特别高难度的动作,所以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第二种是大毽子,这种毽子的毽身多用鹅毛制成,橡胶做底座,高约17—18公分左右。与传统花毽不同的是,大毽子比较重,要求技巧性相对较强。如果是单人踢,就有100多种动作。但在大众健身运动中,大毽子更适合多人一起运动,大家你踢一脚,我踢一脚,力度较大,但动作简单,既能锻炼腿部力量,又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 毽球

还有一种毽子叫毽球,跟大毽子很像。毽球是用四根羽毛和橡胶底座制成的,羽毛多为鹅毛。毽球踢起来有隔网,像打羽毛球似的,一边踢过网后,另一边的人接住再踢过来。毽球竞技性较强,多用于比赛和竞技场上使用,可以是一对一比赛,也可以是二对二、三对三的比赛。另外,随着踢毽运动的发展,还有一些毽子踢起来会发出音乐,还会发光,运动过程中增加了大家的乐趣。

毽球运动

  • 比赛

在设计毽球比赛时曾有原则为“羽毛球场地、排球规则、足球动作”,但在实际诞生后,最后一条并未落实,其基本动作酷似诞生于1964年的、流行于东南亚的 藤球。从发球、主要攻防动作和集体项目设定方面都与藤球十分接近。例如在进攻动作方面,毽球的两种主要进攻动作“高腿踏毽”和“外摆脚背倒勾攻球”,就是藤球在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进攻动作。在防守动作方面,都允许进行跳起封网和以头击毽过网,也与藤球的规则完全相同。所以,在我国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毽球管理机构就都与藤球管理机构合二为一称为“藤、毽协会”。

  • 花毽

花毽即花样踢毽,是踢毽运动中的一种,分规定动作赛和自选动作赛两项。规定动作有盘踢、磕踢、落、上头、交踢6个套路,自选动作则由运动员即兴发挥,花样更繁难度更高。在竞赛分类上,花毽属于“竞争性比赛”,与毽球所属的“对抗性比赛”属于完全不同的竞赛类型。

发展沿革

  • 鼎盛与衰落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

的谭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数不胜数。踢毽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各种踢法丰富多彩,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胜,使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我国传统的踢毽运动,日趋完善。

1928年月12月,在上海市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顶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踢毽比赛,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编著者注:溥子衡、金幼申系 北京人)、杨介人三人,对于踢毽子极有经验,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种之多,观者无不赞美。此外,有著名体育家及踢毽能手参加,届时定有一番热闹也。“比赛结果:河北杨介人获普通踢(盘踢)和花样踢第一名;北京运动员溥子衡、金幼申并列普通踢和花样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样都有百余种之多,第四名踢的花样有三十种,第五名踢的花样有二十种。”在发奖会上, 杨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进行了表演,还拍了电影纪录片。[2]

1933年10月举行的全国体育运动会上,踢毽子同拳术、摔跤、弹弓、剑术等民间运动项目一起,又进行了比赛。上海运动员 周柱国、北京运动员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别获普通踢的前三名,浙江运动员谢叔安获第四名。上海运动员陈鸿泰获特别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上海运动员周柱国和北京运动员金幼申分别获特别踢的第二、三名,第四名为河南运动员路锦城获得。比赛后,北京运动员金幼申、溥子衡二人,还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多场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 恢复与发展

但是,此后踢毽子运动衰落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民族体育运动才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头靠踢毽子糊口的艺人参加了杂技团,专设了踢毽子节目,并出国进行表演,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1963年,踢毽子同跳绳等,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踢毽子运动还被编入了小学 体育教材。

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飞毽》,介绍了踢毽的运动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天津、上海、 保定、哈尔滨等地参加踢毽子的人越来越多。 上海电视台也形象地向广大观众推荐踢毽运动,上海《 青年报》还组织了全市中学生“红花怀”踢毽比赛,历时两个多月。

北方 冰城哈尔滨市,参加踢毽子的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全市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的大约三十五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1982年,哈市一三六中学初中三年级女生 王丽萍,用1小时28分多钟,以5684个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市中、小学生踢毽子比赛的双脚踢(盘踢)第一名。这个成绩,远远超过了1933年10月,全国性体育运动会踢毽第一名4986个的成绩。

在我国著名的“毽乡”之一河北 承德,也出现了新气象。家家有毽,人人善踢,逢年过节,更是热闹,街头巷尾,到处可以看到踢毽的活动,为节日增添了特有的喜庆气氛。

竞赛规则

第一款 比赛队由6人组成,上场队员3人,其中队长1人(左臂应佩带明显标志)。比赛前,各队应将参赛队员(包括替补队员)的姓名、号码登记在记分表上。未登记的队员不得参加比赛。

第二款 也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增加单人、双人毽球赛,规则与3人制大体相同,记分可采取直接得分法。

第三款 教练员和替补队员应坐在指定的位置上。

相关事件

踢毽源于古时蹴鞠,与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个分支。据文物考证,蹴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其原始形态为用脚在地面蹭蹴 石球相撞击。西汉是比赛型蹴鞠和表演型蹴鞠成型之时,而六朝隋唐宋乃是蹴鞠盛行之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

现代毽类运动从初兴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开展于工厂、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当中。随着毽类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竞赛体制基本完善,全国锦标赛、职工赛、学生赛、国际邀请赛等竞赛制度相继建立。进入九十年代,毽类运动又先后跻身于全国少数 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同时,毽类运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开展起来,并成立了国际组织,建立了 世界锦标赛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