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水稻信息网 的图片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钱前研究员为实验室现任主任,李家洋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1]

简要概况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 浙江大学,实验室是以原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结合浙江大学相关学科开展建设。2003年11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专家论证,12月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现任主任 钱前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家洋院士。

研究领域

实验室以水稻资源学研究和分子育种为重点,开展水稻生物学研究,为稻作科技发展提供先进的资源平台、技术平台和理论平台。围绕此中心任务,确定以水稻种质改良与创新的遗传学、水稻发育生物学、水稻环境生物学和分子育种为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内容为:1、水稻种质改良与创新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包括: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和利用,稻的演化、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研究,遗传学重要研究材料构建及重要性状的遗传研究;2、水稻产量与品质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杂种优势机理,理想株型塑造理论,品质形成机理;3、水稻环境生物学研究,包括:水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水稻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4、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包括:基因定位克隆,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分子设计和生物反应器等。

学术支撑

原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实验室通过十余年运行,应用综合技术手段,开展水稻生物学重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多性状综合分析重要种质、多学科协作创造重要材料、多途径并举攻克重要难题的特色,确立了在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生物技术研究上的优势,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如: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水稻单项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国内最大的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应用杂交水稻亲本选配理论和株型塑造理论,育成“汕优10”等主栽组合和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发掘新的细胞质源,拓宽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基础,育成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中9A”;发掘、定位和克隆了多个重要基因,其中合作克隆的控制分蘖性状的基因,在《NATURE》上发表;首创转基因杂交稻,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协优218”和“中优218”;形成了一套模拟研究田间转基因水稻花粉飘移规律的新方法,为转基因安全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项目成果

实验室先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2]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重大成果。浙江大学的相关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植物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分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和浙江省重点学科,均为“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多年来,在传统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寄主-害虫-天敌相互关系、植物病原互作分子机理和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价等方向,形成了应用分子生物学为主导内容的学科特色,在水稻抗病虫机理、有益生物利用和转基因作物生态评价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影响。自2001年首次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以来,实验室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9篇,其中SCI收录30篇;出版专著9本。

视频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视频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专业
生物统计学 共32讲 徐宁迎 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