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稻纹枯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原圖鏈接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

水稻纹枯病在中国稻区为害严重,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和台湾等省。该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分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水稻纹枯病

别 名: 云纹病、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

水稻纹枯病1
原圖鏈接

病 原: 立枯丝核菌

为害作物: 水稻

为害部位: 叶鞘和叶片

病原特征

病原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所需时间来看,立枯丝核菌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1]

发病原因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常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菌丝初时无色,成熟时出现淡褐色的菌核 。病菌菌核的实际抗逆性较强,在各类恶劣环境中都能生存,是水稻纹枯病大面积传播的首要诱导病菌。此外,水 稻种植密度过大、水肥管理不当、药物防治措施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发生纹枯病,影响防治效果。

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的病害,当水稻种植区域田间温度不断升高之后(大约在20 ℃,湿度在80%时),纹枯病开始逐步发生与散播 。种植区域田间温度大于25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病害传播速度会不断加快。水稻种植田块中长期积水,湿度较大,为纹枯病大面积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在施肥管理过程中添加氮肥过多,会是禾苗分蘖提前封行,促使纹枯病发生。在正常种植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实际抗病性以及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高秆水稻品种发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发病较重。 [2]

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菌核在种植*壤、禾秆病部、杂草等环境中越冬,是形成病害的初步传染源。在春季进行耕种时,大多数成功越冬的菌核都会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附着在水稻植株上。当自然环境温度较为适 宜时,菌核会不断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水稻,使水稻发病,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导致水稻纹枯病流行性爆发。在水稻种植后,病害发生过早、过多、过重,是当前稻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药剂防治

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

市场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菌农药很多,像己唑醇、井冈·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在水稻分蘖盛期即水稻封行前(水稻纹枯病暂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每亩用10%己唑醇40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20-30千克,或在水稻分蘖末期即水稻封行后(水稻纹枯病进入快速扩展期),每亩用10%己唑醇55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30-40千克趁早晨露水未干时粗雾喷于水稻下部,可有效预防、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相关视频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及防治办法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