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历王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历王朝一般指永历政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当时全国各地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各支武装都奉为正朔的统帅。他的败亡标志着满清扫除了最后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朱明遗脉,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朱明王朝的灭亡,虽然他死后仍然有李定国,郑成功等武装坚持抗清,但已经没有了朱明正朔的指挥,更像是地方割据自雄。[1]

[]

王朝简介

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当时全国各地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各支武装都奉为正朔的统帅。他的败亡标志着满清扫除了最后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朱明遗脉,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朱明王朝的灭亡,虽然他死后仍然有李定国,郑成功等武装坚持抗清,但已经没有了朱明正朔的指挥,更像是地方割据自雄

顺治三年(1646)十月十四日,大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立明神宗之孙、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以明年为永历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正式继位于肇庆,是为永历王朝。这是南明最后一个,也是维持时间最久(达十五年)的王朝。永历王朝实质上是一个明朝皇室抗清派和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余部合作抗清的政权。永历帝虽然是一个胆小的人,但绝不昏庸腐朽、贪生怕死,用人较为得当。但是,由于一开始与绍武帝争立消耗了兵马,且清兵来势汹汹,明军无力抗拒,只得到处奔跑,没有过一天安稳日子。自永历元年初清军进入广州,他慌忙从肇庆迁往梧州,接着又先后逃往桂林、全州、柳州、昆明,最后从昆明逃到缅甸。但是,由于南明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联合郝摇旗、李锦、李定国等领导的农民军余部,进行抗清斗争,两度声势很盛,出现了两次抗清高潮,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永历王朝曾控制了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七省。永历王朝内部派系复杂,纷争不息;统治集团和农民军领袖间也矛盾重重;农民军内部由于孙可望叛变投清,陷于四分五裂,这就为清兵进军西南创立了条件。永历十二年闰三月,永历帝在吴三桂率领的清军节节进逼下,仓皇逃往缅甸。最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 南明大事编辑 公元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随即被害。国不可一日无主。按照明朝的当时的继承制度,皇位应该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后裔继承。而当时明神宗的男性后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于是在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同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朱由榔称监国于肇庆,以丁魁楚为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同时任命了各部院官员。

监国七天之后,十六日赣州失守(十月初四日)的消息传到肇庆。肇庆距离赣州还有相当一段路程,但举朝汹汹,监国的喜庆气氛消失得无影无踪。司礼监太监王坤主张立即逃难,首辅丁魁楚随声附和,大学士瞿式耜等力主镇定,也只推迟了四天。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导致永历朝廷在广东人心尽失。

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在广州奉请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并且抢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改第二年为绍武元年。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为收拾广东民心,朱由榔于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同时,追尊其父朱常瀛为端皇帝,兄朱由(木爱)为桂恭王;嫡母王氏为慈圣皇太后,生母马氏为昭圣皇太后。

十二月十五日,正当绍武政权在同永历朝廷激战正酣,并且占据上风的时候。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统率下,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攻占广州。绍武帝及首辅苏观生自杀殉国,广东沦陷。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历朝廷离开肇庆再度逃入广西。

公元1647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达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经平乐府(今桂林市东南)逃到桂林。

公元1647年正月十九日,李成栋部于顺治四年正月十九日由三水进至高明,留守肇庆的明两广总督朱治涧不战而逃。李成栋即命部将罗成耀留镇肇庆,自己领主力进攻梧州。梧州守将陈邦傅弃城而逃。二十九日,李成栋占领梧州。二月间,明内阁首辅丁魁楚投降,被杀。

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进攻贵州,命吴三桂由嘉定(四川乐山)出叙州(四川宜昌)进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两路夹击之策,实现对大西军抗清基地的包围。面对紧迫局势,李定国给孙可望写信,要求出兵湖广,粉碎清兵围剿。孙可望表示同意,决定大西军兵分两路出击,北路军以刘文秀为主将,白文选、王复臣为副将,进攻四川;东路军以李定国为主将,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进攻湖南。孙可望则统率”驾前军”留守滇黔,大西军从此开始与清军主力正面交锋。

三月,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和五十头战象出征。临行前订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证了军纪和部队战斗力。五月,北路军连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县)、武岗诸州。镇守宝庆(湖南邵阳)的清将沈永忠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从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国抢在援敌之前,从枫木岭渡江直取宝庆,消灭清军五千。

六月,李定国出兵祁阳,准备夺取广西的门户全州,消灭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冯双礼率左路取全州,张胜率右路攻严关(广西兴安县严关乡),自己亲率一路攻桂林外围据点,然后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军作战勇猛顽强,速战速决。左路出奇制胜,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国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勿入全州,与自己合兵推进,直趋严关。这个决策为取得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础。

严关位于桂林以北,抢占它便扼住了桂林的通道。六月三十日,清军来夺严关,大西军奋勇抵抗,死者不计其数。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锐来攻,只见两军还没有交战,大西军的战象就扑来,清军马匹都受惊了,孔有德大败而跑,大西军趁势掩杀过去,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大西军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七月初四,大西军登云梯攻城,孔有德额头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无路,于是把所有的家产放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又亲自把自己的爱妻们杀掉,最后自焚而死。仅有一女孔四贞逃脱。

桂林大捷后,广西全境很快被收复,有些地区的百姓,不等大西军到,便自动将清军驱逐,李定国下令不要乱杀无辜,先安置百姓,明将胡一青、赵印选、马宝等相继归顺李定国。为此,李定国在桂林七星岩摆下酒宴,庆祝胜利。他对明兵部尚书刘远生说:“文、张诸公(指文天祥、张世杰)其精忠浩气,固足以光昭青史,为天地生色,然吾侪之对于国家,窃不愿有此结果也。”表达了他决心收复被清军占领的土地,恢复明朝的志向。

八月,李定国以明巡抚徐天佑守桂林,又率军北上直捣湖南,连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国进攻衡州(湖南衡阳),守将沈永忠再次弃城逃跑,长沙巡抚金廷献沿长沙逃至郫州,监司以下官员都逃遁一空,清军还没有到来,整个湖南的清军却都跑光了。李定国在衡州安设官员,休整部队,准备继续北进。

同时,李定国又命令马宝率广西明军东取阳山、连州,占领广东西北部,派马进忠、冯双礼北取长沙,攻占常德、岳州,命高文贵东进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围攻赣西重镇吉安。李定国自七月出兵以来收复两个州,十六个郡,大致有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南明政权手里。取得了史称“湘桂大捷”的胜利。

李定国的部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纪律严明。明遗老李寄描述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指在长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

清军在湖广接连失利,使清政府大为震惊,急忙命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趋长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谨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三贝勒、八固山共十五万精兵朝长沙扑来。面对强敌,李定国进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军暂退出长沙,引诱清兵渡湘江,将冯双礼、马进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过衡山,李定国从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击,冯、马二将背后出击,两军相夹,合歼尼堪。但这一计划却被冯双礼透露给孙可望,孙可望不想让李定国立功,却暗自想着怎么陷害他。密令冯双礼退出伏击,马进忠见状也撤离了战场。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进抵衡州,李定国在蒸水率军出击,接着转战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胜负,为此李定国准备采用伏击战术。二十四日,双方再战,李定国佯装败退,尼堪紧追不舍,追至演武亭,一声炮响,大西军伏兵四起,团团围住尼堪,李定国手举大刀,将尼堪一劈两半。清军失去主帅,大败而逃。李定国缴获了尼堪的铠甲、绣旗,正准备乘胜追击,才发现冯双礼、马进忠未到,派人侦察说已走湘乡。李定国才知自己是孤军作战,无法扩大战果,只得收兵向武岗转移。衡州战役后,李定国叫人绘制孔有德、尼堪画像,刊布粤楚,“露布告捷”。

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得满清政权朝野震动,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颤栗不已,甚至还有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李定国出征不足一年,纵横数省,收复湘、桂,击败清军数十万,掀起了继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后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公元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

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历史背景

大顺支持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永历元年(1647),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另外,永历帝朱由榔还专门派使节前往川东石柱争取四川总兵、忠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晖堂笔记》写本卷中《永历杂记》有一则云:“当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靖川中诸贼。”。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永历二年(1648)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永历六年(1652)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永历三年至四年(1649—1650),何腾蛟、瞿式耜、张同敞等人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清康熙三年(1664)。

抗清高潮 永历六年(1652),南明永历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多次失利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永历七年(1653)、八年(1654)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成功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虽然李定国部队先后取得高州大捷和江门大捷,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永历十年(1656),郑军取得泉州湾大捷,十一年(1657)又取得护国岭大捷,同年王兴率部取得文村大捷。

降清泄密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桂王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一系列的胜利。郑军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并收复长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海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

西南兵败

1657年8月,明永历朝庭秦王孙可望自恃兵多将广,率部14万可见当时南明朝庭仍具有相当军事实力在贵阳誓师,公然内犯昆明,妄图取永历帝而代之。永历帝急派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统兵三万御之。8月19日,双方交战于曲靖交水三岔口,孙可望由于其反叛行为不得军心,部将白文选等临阵倒戈相击,可望军大乱,兵将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数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国麾下,孙可望只带少数亲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满清。

孙可望降清后带去许多南明军事机密,西南诸省地图,这对此前与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筹莫展的清庭无异于喜从天降。这年12月,清庭正式下诏三路进军征灭南明:平西王吴三桂与固山额真墨勒根侍卫李国翰由陕西汉中南下四川攻贵州,征南将军赵布泰统兵取道广西北攻贵州,定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会同洪承畴统兵经湖南进攻贵州。很快贵州省大部就被清军占领,永历朝庭虽然在次年派李定国等反攻贵州,且几次进至贵阳附近,但无奈清兵势大,已不可撼动,鏖战近半年时间,各路明军纷纷溃败,定国等只得放弃贵州。清军乘胜追击,此时昆明已不可保。

摆在永历帝面前的有两条路:向西北进军,入四川,此时四川省大部分都在明军控制之下,且川东地区有一只具有相当实力的军队: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大顺军余部,此前已决定归明反清,且都是百战余生,精锐中的精锐,数量在十万上下。加上永历帝身边的晋王李定国等部十数万人马此时西南明军损失并不大,若合兵一股,可乘清庭主力在西南之际北可取陕西,顺江而下则可取湖南江西,若联络沿海郑成功等部东西汇攻,加之此时各地反清力量风起云涌,民心思明,所可取得的胜利更不可想象。但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要冒,那就是进入四川后,除川西人烟稀少之地不为清军控制外,清军控制地区已对四川形成一个半包围圈, 若再败,则无退路了。

向西走,在边界上坚持武装斗争,黔国公沐天波因为世代镇守云南,在东南亚诸国中具有一定威望,且明朝虽衰,此时却仍然为东南亚诸国所奉为天朝上国,不致为敌,可能还会给抗清斗争提供一些帮助。但这样做,永历帝将距全国各部明军越来越远,统一的指挥越来越难,复明的机会越来越小。

永历帝与当时统兵的实权人物晋王李定国起初是打算北入四川的,且已开始做一些粮草,皇帝移驾的准备,但此时偏偏李定国身边的一个长期亲信幕僚金维新因与一四川守将此前为争夺一女子结了梁子,担心到了蜀地自己会遭到报复,而永历帝身边的信臣马吉翔等又对前途失去信心,盘算着若向西逃入他国则清兵不会穷追,复国不了,也可以保自己周全。两人一拍即合,找李定国好说歹说,定国居然改变了初衷,同意西走。明朝复兴本已万分艰难,这个决定也把最后的发展星火掐灭了。 西走也就西走了,但这次战略撤退显然缺乏组织,撤离昆明时,李定国等考虑清军远道而来,且西南路难,运送粮草极为不便,考虑将大量带不走的昆明等地存粮尽数烧毁,但朱由榔居然说什么”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下令不准烧粮。他的妇人之仁,结果就是清军缴获粮食后变本加厉的荼毒当地百姓, 并且一路对明军穷追猛打

此外,因为此前的决定,有些部队已向四川进军,这时改变计划,由于清军步步进逼,很多部队进退两难,李定国指挥的十数万明军,有的入了四川,而大部分则散落于滇北,滇西北,滇西,甚至滇南元江等地区,被清军隔开了!在后面的一年多时间里当然,都是在永历帝入缅后 十数万明军不能集中力量,有的被清军各个击破,大多数则在失去与总指挥李定国联系,不知道皇帝生死与否的绝望中向清军投降。呜呼哀哉!清末在昆明五华山上出土了永历皇帝的玉玺”敕命之宝”,这颗玉玺已被砸成两半,也没人收拾带走或再加销毁,当时的混乱可见一斑。据说这玉玺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内,有机会的话要去看一看。清军在明军撤离15天后才进占空城昆明,而此时永历帝已逃至永昌府今保山,离缅甸已不远了。

流亡缅甸

李定国听信金维新,马吉翔等人的谗言,决定西走,本是在清军来势凶猛时的权宜之计,同意西走并不意味着同意流亡。他的本意是经过西走,使军队休整后再图反攻。可永历帝又是出了名的逃跑皇帝,自他在桂林即位以来,闻风丧胆、自乱阵脚已是司空见惯,再加上马吉翔等人在身旁鼓噪,到了边界之时,哪里还刹得住车?迫不及待的让黔国公沐天波派人与缅方接洽入缅, 由于历史原因,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为缅甸当局所熟知, 守关缅兵纷纷下马以礼相待,但看到随永历入缅的队伍实在庞大时,提出必须解除武装后才可以入关,永历此时已是慌不择路,哪里还考虑许多,马上同意了,”一时卫士,中官尽解刀弓盔甲,器械山积关前,皆赤手随驾去。” 李定国派去护卫皇帝的平阳候靳统武等见永历”圣意已决”,不敢阻挡,又不愿自动解除武装流亡异邦,只得奔回向定国报告。定国”虑缅情叵测”,赶紧派人前去想把永历接回来,但一出关即被缅方杀害。1659年初,永历入缅。

其实此时李定国正在组织磨盘山战役,不久就在腾冲一带惨胜吴三桂等清军主力,稳定了滇西战线,永历不入缅也是安全的。但永历作为一国之君。惶惶如丧家之犬,他的入缅避难,给各地明军和致力复明的志士心中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对此后各路明军纷纷降清起了大大的催化作用。

永历既入缅甸,仍惶恐未定,令缅人砍倒树木,阻塞道路,以免清兵来追。沐天波等有识大臣认为不能将命运全部寄托于缅甸保护之下,如若缅情有变,则后果难料,要求将太子留在边界。但永历的老婆坚决不同意,只好作罢。不久缅甸国王派了四艘客船来接永历等南下缅甸国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历竟然在马吉翔等簇拥下丢下太后自己登船!太后大怒,说“皇帝此时未至颠沛,即不顾亲娘耶?”永历等才停泊两天,分两路走,一路位高权重者随他乘船,其余大部则步行南下。走陆路的一路上被缅人抢掠,很多人被抢入当地人家中,到达阿瓦时,已是惨不忍睹。永历等乘船,一路上沿河缅民供给,走了十多天到达。这年五月,缅人在阿瓦城郊区用竹子围了座城,里面建了十间草房给永历居住,其余人员自行构房居住。永历这才住定下来。

其间,永历仍想以宗主国主自居,曾派大臣前往向缅王“宣谕南幸之意”。但缅甸上下都知道他是逃难来的,为了避免礼节等难以处理得当,缅甸国王拒绝接见。只派汉人通事居间传递信息。永历住在城郊,缅王居城中,近在咫尺,但自始至终,两人从未见过面。起初,缅甸当局还算客气,给予永历等一些物资帮助,即所谓”进贡颇厚”。永历和随行官员也携带了一点积蓄。但日久之后,已是捉襟见肘。永历甚至不得不将黄金制造的国玺交群臣凿碎以分发度日。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随行官员已毫无忧国忧君之念,过着苟且偷生,苦中作乐的生活,开赌的开赌,开唱的开唱,已如行尸走肉。缅人见此,更加肆无忌惮。竟要沐天波在朝见缅王时,不允许其穿戴明朝服饰,与小邦土著一起,赤脚着民族服装,以臣礼接见。极尽侮辱之能事。1661年缅王弟弟发动政变杀害其兄篡位后,更是借邀明朝大臣饮咒水盟誓之机,公开残杀明朝官员,袭击永历等驻地,永历随行人员只能夺刀或者举柴还击,马吉翔,沐天波等绝大多数随行人员尽被杀害。永历虽然幸免,但经此劫难,已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了。

努力迎回

永历帝入缅之初,明军的主要指挥者晋王李定国与巩昌王白文选商议后都认为永历在缅甸安全各方面得不到保障,且当时散落于各地的明军还不少,永历的逃亡缅甸给这些坚持抗清的军队心理上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永历迎回国内。

于是在永历入缅后不久,由巩昌王白文选亲统明军从后来明军降清时清方记载看,白部也就几千人入缅迎回永历。明军进至缅甸雍会,磨整一带。由于天气炎热,文选令部下解鞍休息,派两名使者与缅将接洽,说明入缅缘由,不料两名使者当即为缅军所杀,白文选再派十名骑兵前往说清缘由,又被杀。当时缅将认为明朝皇帝逃来避难,明军肯定已是些溃不成军的散兵游勇,并不足惧,看到文选军中有不少马匹,竟派二百余骑闯入文选营中抢马!文选大怒,整兵反击,可怜这二百多名缅兵,被明军追至河中,纷纷溺毙。缅军主力文献记载有数十万,可能很多只是当地土著在江对岸列阵迎战。

缅军自恃人多势众,对南明军队看不上眼,主事大臣变牙简说:“汉人无状,然亦不多,须俟其尽渡,然后扼而尽歼诸江中可也。”文选兵坐在木筏上鱼贯而渡,刚渡过一百多骑兵,文选在对岸下令吹起号角,百骑一鼓而前,缅军抵敌不住,阵势大乱。明军占领滩头前进基地后,文选主力陆续渡河,全面进攻,缅军大败,被杀伤者据说在万人以上。缅甸当局这才知道明军强劲,收兵入城据守。白文选意欲攻城,又担心城内的永历帝的安全,只好作罢。缅甸官员质问永历:“尔到我家避难,云何杀我地方?”永历帝并不知道白文选率兵前来接驾的详情,回答道:“既是我家兵马,得敕谕自然退去。”随即派官员带敕令命明将退兵。缅甸当局惟恐永历使臣同白文选见面后,各自了解对方情形和缅甸态度,不让永历官员出城,而自行派人将敕文送至白文选营。文选叩头接受敕文,当天就下令退兵。

此后又有广昌候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率军入缅迎驾,又败缅军于蛮莫。缅方同样又逼永历发敕谕退兵。高文贵等只好从命退兵,文贵忧愤于心,不久病死。马吉翔等为了讨好缅方,甚至怂恿永历下谕给守关缅兵:“朕已航闽,若有各营官兵来,可奋力剿歼”。李定国等当时与郑成功仍然保持着秘密联系,当然知道永历并未航闽,仍在缅甸。1660年白文选再次率明军推进到缅甸都城阿瓦城下。

九月间永历朝廷收到晋王李定国迎驾疏和致廷臣书,其中写道:“前此三十余疏,未知得达否?今此缅王相约,何地交递?而诸公只顾在内安乐,全不关切出险一事,奈何?奈何?”缅甸当局又要求永历帝发敕书退兵,明军等候多日,不得要领,只好拔营而回。1661年,白文选再次率军入缅迎驾,并买通缅人与永历取得联系。此时永历的日子已很不好过。在回给李定国,白文选的玺书中恳切的盼望他们的迎驾行动可以成功,但是这次军事行动由于被缅方察觉, 缅军砍断明军所架浮桥,明军不能渡河而归于失败。在这之后,李定国通过秘密使者与永历建立起了联系,其中多有信息往来,且定国与其他明朝文武大臣也想尽办法做迎驾的准备,只是为时已晚,缅甸当局已经决定将永历交与清庭。

被杀殉国

1659年初,南明晋王李定国于腾冲附近的磨盘山伏击清军,由于临阵叛徒告密,未能取得全胜,但也给进攻西南的清军以很大杀伤,清军不得不退回昆明等地休整,滇西战线暂时得到稳定。

吴三桂等一面在这段时间里向清庭催粮催饷催援军,一面对孤立的明军部队剿扶并用,明军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一部分溃败,大部分则相继降清。至1660年8月,吴三桂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得到清庭批准后发兵直趋缅甸,同年12月,已兵临缅都阿瓦城下。缅王大惊,决定交出永历父子,以免本国卷入明、清之间的交战。

十二月初二, 一队缅甸士兵突然来到永历住地,口称:“中国有兵来近城,我国发兵由此抵敌,宜速移去。”说完,七手八脚把朱由榔连同座椅抬起就走,另外备轿供太后、皇后乘用,太子朱慈烺和其他随从一并起行。在缅兵押送下陆行五里即抵河岸,戌时渡河,只听见对岸兵马往来,人声嘈杂,也不知道是谁家兵马。清军先锋噶喇昂邦担心永历帝室得知实情可能在渡河时投水自尽,事先安排了不久前降清的铁骑前营武功伯王会到河边等候,永历座船抵岸时,他即上前拜见,自称奉晋王李定国之命特来迎驾。朱由榔还蒙在鼓里,对王会慰劳有加。直到王会把永历一行人送入清军营中,朱由榔才发觉上当,愤慨不已,斥责王会的叛卖行径。王会内心有愧,无言而退。

十二月初三,吴三桂往见永历帝,史料记载:三桂送王及宫眷于公所。王南面坐,达旦。三桂标下旧官相继入见,或拜,或叩首而返。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自后不复敢见。”我觉得这些记载有些夸张了,以当时的情形,吴三桂要么不见永历,要么见了之后也不至于被一个逃跑皇帝吓成那样,吴三桂是什么人?久经战阵又反复无常,怎么可能被永历这个懦弱的皇帝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十二月初九,吴三桂班师,永历及剩余的家属由满洲兵严密看守。1662年康熙元年三月十二日,清庭以擒获永历诏告天下。同日,永历与眷属被押抵昆明。 吴三桂等人认为如果押解赴京献俘,路途遥远,恐怕发生意外,建议就地处决,得到清廷核准。

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和国戚王维恭的儿子被处死。据记载,行刑前吴三挂主张拖出去砍头,满洲将领不赞成,爱星阿说:“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安南将军卓罗也说:“一死而已,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于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维恭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随即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役搬运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门外。次日,清兵至火化处拾取大骨携回作证。云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坟为借口,寻得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南明最后一帝至此烟消云散。

王朝终结

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其后退守台湾郑成功集团沿用南明永历法统直到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郑氏政权名义上一直奉永历帝为正朔,使用永历年号。这次南明政权的抵抗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