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永恒火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肯·福莱特全新作品,首次登陆中国!

◆中世纪三部曲第三部,不负众望的《圣殿春秋》大结局!

◆《巨人的陨落》作者肯·福莱特里程碑式代表作。

◆肯·福莱特,通宵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一部充满野心、自由和激情的伟大小说。”——《出版人周刊》

◆“这部小说让每个人知道,我们有能力越过世俗,触及永恒。”——肯·福莱特

◆做自己喜欢的事,直到世界为你改变。

1558年,年轻而雄心勃勃的内德回到了王桥镇的家中。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年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宗教仇恨撕裂着人们的生活;内德的友谊和爱情也备受考验。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后,成立了一个秘密间谍机构。

一个崭新的挑战即将开始……

作者简介

肯·福莱特(KenFollett,1949-)

通宵小说大师。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他的20部小说被译成33种语言,累计总销量已逾1.6亿;代表作《圣殿春秋》以每年百万的销量持续畅销了26年。

1978年,他凭借悬疑小说《针眼》获得了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从此专职写作。2010年,获得国际惊悚悬疑大师奖。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201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并获得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一个拥有柏林墙的作家:柏林市政府为了感谢肯·福莱特写出了《永恒的边缘》,送给他一块柏林墙。

一个铜像成为热门景点的作家:肯·福莱特等身铜像已成为西班牙维多利亚市的热门景点,书迷从世界各地赶来合影。

一个屡屡打破销售记录的作家:肯·福莱特的小说《无尽世界》上市10天就登顶了西班牙所有畅销排行榜。

一个拥有专属档案馆的作家:萨基诺谷州立大学为他建立了一座档案馆,那里存放着许多他的资料和手稿,总数超过60000件。

书评

粗粗地整理了一下,已经读过Ken Follett 九部大作了,几本书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凡Ken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大作级别的,一本本比砖头还厚重的书,基本上都是900多页甚至千页以上的,端在手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着实地有读书的感觉。


然而,一直以来却没有为Ken Follett的作品码过什么文字。虽然,在“世纪三部曲”中文版尚未面市之际曾起意翻译其中的第二部,满心希望他的小说国内能有更多的读者,但也仅仅是想法而已;虽然读完“世纪三部曲”后几次三番在朋友圈做推荐,但的确未好好地梳理过文字。

对这位已经读了其一堆作品的作者,我这个忠实的读者,欠他一个认真的读后!

多年来,对Ken的作品一直很关注,尤其是他的两个系列。

其一,自然是“世纪三部曲”

到今天为止,这套在中文出版发行时号称“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畅销小说,在国内也引发了一波“世纪三部曲”阅读狂潮。本系列以一战、二战和战后冷战为历史背景,通过描写英国、美国、前苏联、德国的几个家庭祖孙三辈的命运交织、兴衰沉浮、悲喜交加的人生历程,串起了从萨拉热窝事件直至柏林墙倒下这期间众多的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祖辈(一战,第一部)、父辈(二战,第二部)、孙辈(战后,第三部)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上经历着不同的悲欢离合,生死相隔。或是战火纷飞,血雨腥风;或是政治隔膜,冷战不断。各个家庭中的成员,因为战争、政治主张、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陷入不同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旋涡。

在前后几年追踪这样一套洋洋洒洒巨著的过程中,委实被Ken Follett把虚构人物、虚构故事穿插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推进真实的历史进程这样的情节构思和写作技法惊的一愣一愣的的确当属自己孤陋寡闻,读书太少,后来读到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时,始知原来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托老爷子就已经把这种写作手法玩得溜溜的了,Ken Follett应是向托翁致敬,把老爷子这种写作手法继承得如此衣钵尽得。

其二,即以《The Pillars of the Earth》(《圣殿春秋》)为起点的“中世纪三部曲”。


或许因为历史背景太过久远,或许小说所涉及的主题相对也较为偏狭一点,这个系列的传播不是甚众。三部曲的人物关联性没有“世纪三部曲”这样强,但在历史背景上、时间节点上、故事发生地上、情节主线上都堪称为一个前后衔接、一脉相承的系列。刚刚读完其第三部《A Column of Fire》,不禁想对该系列多说几句。

Ken Follett极其擅长将真实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与其虚构的人物、情节结合起来,在虚虚实实之间搭建其故事架构、推进其叙事进程。因为是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历史事件,因此,读者往往不由自主地陷入虚实难辨的情节当中。因为读“世纪三部曲”,对小说中所提及的诸多历史事件重新搜索、重新了解,的确狠狠地补了一节有关一战、二战历史背景的大课。

但这是读了他若干大部头后始知的。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是自己读Ken Follett的第一部作品,大约在十年之前。在此之前,对Ken不知分毫。到今天,对小说故事本身的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但小说所营造的中世纪氛围(1135年 - 1174年)、教堂建筑依然浮现在脑海里。遗憾的是,读该小说之际,从未涉猎过任何有关英国中世纪历史的内容,而且也缺乏相关的历史常识,所以,对于小说中有关宫廷、教皇、皇权、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变迁等等历史背景,统统一片茫然。脱离了小说所依托的历史背景,且对该段历史又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因此,读此书,也就只是读了一个架构宏大、情节复杂的故事,一个建造教堂的曲折故事,一个用如今的流行语“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故事而已。缺乏对作者把控虚拟人物、情节与史实进程结合的直接触动和感受,简单地说,就是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说史,汗颜!

对本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当时已出版的中文版译名 -“圣殿春秋”,佩服之至!

《World without End》(《无尽世界》)作为该系列的第二部,时间跨度从 1327年到1361年,恰好是英国的金雀花王朝爱德华三世时期。可惜的是,读该书时,尚不知金雀花王朝。于是,又一部Ken Follett的非纪实体历史大作被自己当做一部普通的畅销书马马虎虎地读完了

再后来,读了他的世纪三部曲,读了他的一些悬疑惊悚小说;

再后来,开始涉猎历史类读物,恰巧读了《金雀花王朝》、《玫瑰战争》;

再后来,也就是上周,开始读“中世纪三部曲”的第三部《A Column of Fire》,终于读出这个系列中惊心动魄的好来!


地点还是在Kingsbridge这个小镇,小镇上依然矗立着四百年前“圣殿春秋”时期建造的大教堂、医院,小镇上生活着“圣殿春秋”中各色人物的子孙后代们,有贵族伯爵、有商人、有教士、有船员、有冒险者、有海盗,还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都拥有虔诚的信仰,他们都信仰上帝,但他们属于不同的教派:天主教(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ism)。

故事就从教派间的争斗展开......从来都不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同属基督教派的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会有如此激烈的宗教斗争,一如历史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不同宗教之间的斗争一般,你死我活!上至欧洲各国皇宫,下至平民老百姓,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教民都视对方为异教徒;彼此之间的不认同往往达到水火难容的程度。天主教对异教徒的处置即绑在火刑架上烧死(burned at stakes)。于是,新教教徒们的反抗开始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kingsbridge小镇上两个家庭的代表人物(一家商人、一家贵族)和法国一个贵族的私生子为主线,900多页的小说讲述了几个家庭几代人自1558年至1620年间悲欢离合的生活,跌宕起伏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与人生,他们的爱情与生活,被巧妙地穿插进了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各国的皇权变迁中、裹挟进了国家政权与罗马教皇神权之间的博弈中、直接参与进了教派斗争中,由此串接起了从英格兰、法国、苏格兰王位继承、法国宗教争斗惨案,英国皇位继承人Mary Tudor被其同父异母妹妹、英国女王Elizabeth Tudor所斩杀的阴谋、英西大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直至主人公的孙辈乘坐“五月花”号探寻宗教自由的新大陆。

Ken Follett以其精彩的笔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让他们与其创造出的虚构人物对话,让他们以有血有肉的形象参与进了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段历史。所有的虚构人物都承担着某个历史角色(真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侵权哦),Ken再次将中世纪几十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地展开在我们眼前,鲜活、生动而且真实......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法国天主教对新教徒的屠杀)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被视为上帝支持英国新教改革的一个标志 当小说写到这样一种程度,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的确被模糊了很多。读起来,既有历史读物的厚重感,又有虚构文学的想象空间。味道真的好极了!

恰是因为这样的感受,在豆瓣评论区曾给“世纪三部曲”的简单书评取了一个“如读不进历史,就读小说吧!”的题目,结果有位书友评论如下:


近些时日以来,读了一点点史书。趁着读史书的间歇,一边重新梳理《罗曼诺夫皇朝》,一边读完了《A Column of Fire》。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这位书友的评论,更是觉得有意思,尖锐但不失幽默。

的确,小说和历史,中间横亘着巨大的距离。

但,我们不能由此就否定Ken Follett非纪实体历史小说的成功。他是一位畅销书作者(bestseller),当他的小说能引发诸如我这样的读者去关注书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并充满兴趣地搜索、查找,去自动地补习历史知识,仅凭这点,Ken就足可以引以为豪了!更何况他的文笔、他的架构、他的故事都如此地引人入胜,如此地荡气回肠,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这样的作者,值得我继续关注和喜爱下去!

只是,Ken的作品实在实在是太厚了,有时候不免感觉,或许压缩一些不需要的人物、不需要的对话,情节更紧凑一点,会更好!

期待大师的下一部作品!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