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恆火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肯·福萊特全新作品,首次登陸中國!

◆中世紀三部曲第三部,不負眾望的《聖殿春秋》大結局!

◆《巨人的隕落》作者肯·福萊特里程碑式代表作。

◆肯·福萊特,通宵小說大師。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

◆「一部充滿野心、自由和激情的偉大小說。」——《出版人周刊》

◆「這部小說讓每個人知道,我們有能力越過世俗,觸及永恆。」——肯·福萊特

◆做自己喜歡的事,直到世界為你改變。

1558年,年輕而雄心勃勃的內德回到了王橋鎮的家中。那時他還不知道,這一年不僅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整個歐洲歷史的轉折點。

宗教仇恨撕裂着人們的生活;內德的友誼和愛情也備受考驗。年輕的伊麗莎白女王登基後,成立了一個秘密間諜機構。

一個嶄新的挑戰即將開始……

作者簡介

肯·福萊特(KenFollett,1949-)

通宵小說大師。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在歐美出版界,肯·福萊特這個名字就是暢銷的保證。他的20部小說被譯成33種語言,累計總銷量已逾1.6億;代表作《聖殿春秋》以每年百萬的銷量持續暢銷了26年。

1978年,他憑藉懸疑小說《針眼》獲得了愛倫·坡獎,聲名鵲起,從此專職寫作。2010年,獲得國際驚悚懸疑大師獎。2013年,獲得愛倫·坡終身大師獎。2018年,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並獲得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一個擁有柏林牆的作家:柏林市政府為了感謝肯·福萊特寫出了《永恆的邊緣》,送給他一塊柏林牆。

一個銅像成為熱門景點的作家:肯·福萊特等身銅像已成為西班牙維多利亞市的熱門景點,書迷從世界各地趕來合影。

一個屢屢打破銷售記錄的作家:肯·福萊特的小說《無盡世界》上市10天就登頂了西班牙所有暢銷排行榜。

一個擁有專屬檔案館的作家:薩基諾谷州立大學為他建立了一座檔案館,那裡存放着許多他的資料和手稿,總數超過60000件。

書評

粗粗地整理了一下,已經讀過Ken Follett 九部大作了,幾本書摞起來有一尺多高。凡Ken的作品,基本上都屬於大作級別的,一本本比磚頭還厚重的書,基本上都是900多頁甚至千頁以上的,端在手裡那種沉甸甸的感覺,讓人着實地有讀書的感覺。


然而,一直以來卻沒有為Ken Follett的作品碼過什麼文字。雖然,在「世紀三部曲」中文版尚未面市之際曾起意翻譯其中的第二部,滿心希望他的小說國內能有更多的讀者,但也僅僅是想法而已;雖然讀完「世紀三部曲」後幾次三番在朋友圈做推薦,但的確未好好地梳理過文字。

對這位已經讀了其一堆作品的作者,我這個忠實的讀者,欠他一個認真的讀後!

多年來,對Ken的作品一直很關注,尤其是他的兩個系列。

其一,自然是「世紀三部曲」

到今天為止,這套在中文出版發行時號稱「平均3個通宵讀完」的暢銷小說,在國內也引發了一波「世紀三部曲」閱讀狂潮。本系列以一戰、二戰和戰後冷戰為歷史背景,通過描寫英國、美國、前蘇聯、德國的幾個家庭祖孫三輩的命運交織、興衰沉浮、悲喜交加的人生歷程,串起了從薩拉熱窩事件直至柏林牆倒下這期間眾多的重大歷史、政治事件。祖輩(一戰,第一部)、父輩(二戰,第二部)、孫輩(戰後,第三部)處在不同的歷史時點上經歷着不同的悲歡離合,生死相隔。或是戰火紛飛,血雨腥風;或是政治隔膜,冷戰不斷。各個家庭中的成員,因為戰爭、政治主張、價值觀、世界觀的不同,陷入不同的情感糾葛和命運旋渦。

在前後幾年追蹤這樣一套洋洋灑灑巨著的過程中,委實被Ken Follett把虛構人物、虛構故事穿插到真實的歷史背景中,和真實的歷史人物對話,推進真實的歷史進程這樣的情節構思和寫作技法驚的一愣一愣的的確當屬自己孤陋寡聞,讀書太少,後來讀到托翁的《戰爭與和平》時,始知原來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托老爺子就已經把這種寫作手法玩得溜溜的了,Ken Follett應是向托翁致敬,把老爺子這種寫作手法繼承得如此衣缽盡得。

其二,即以《The Pillars of the Earth》(《聖殿春秋》)為起點的「中世紀三部曲」。


或許因為歷史背景太過久遠,或許小說所涉及的主題相對也較為偏狹一點,這個系列的傳播不是甚眾。三部曲的人物關聯性沒有「世紀三部曲」這樣強,但在歷史背景上、時間節點上、故事發生地上、情節主線上都堪稱為一個前後銜接、一脈相承的系列。剛剛讀完其第三部《A Column of Fire》,不禁想對該系列多說幾句。

Ken Follett極其擅長將真實歷史背景、歷史事件與其虛構的人物、情節結合起來,在虛虛實實之間搭建其故事架構、推進其敘事進程。因為是真實的歷史背景,真實的歷史事件,因此,讀者往往不由自主地陷入虛實難辨的情節當中。因為讀「世紀三部曲」,對小說中所提及的諸多歷史事件重新搜索、重新了解,的確狠狠地補了一節有關一戰、二戰歷史背景的大課。

但這是讀了他若干大部頭後始知的。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是自己讀Ken Follett的第一部作品,大約在十年之前。在此之前,對Ken不知分毫。到今天,對小說故事本身的印象已經不是很深了,但小說所營造的中世紀氛圍(1135年 - 1174年)、教堂建築依然浮現在腦海里。遺憾的是,讀該小說之際,從未涉獵過任何有關英國中世紀歷史的內容,而且也缺乏相關的歷史常識,所以,對於小說中有關宮廷、教皇、皇權、宗教影響、宗教建築的變遷等等歷史背景,統統一片茫然。脫離了小說所依託的歷史背景,且對該段歷史又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因此,讀此書,也就只是讀了一個架構宏大、情節複雜的故事,一個建造教堂的曲折故事,一個用如今的流行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故事而已。缺乏對作者把控虛擬人物、情節與史實進程結合的直接觸動和感受,簡單地說,就是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說史,汗顏!

對本書,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是當時已出版的中文版譯名 -「聖殿春秋」,佩服之至!

《World without End》(《無盡世界》)作為該系列的第二部,時間跨度從 1327年到1361年,恰好是英國的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時期。可惜的是,讀該書時,尚不知金雀花王朝。於是,又一部Ken Follett的非紀實體歷史大作被自己當做一部普通的暢銷書馬馬虎虎地讀完了

再後來,讀了他的世紀三部曲,讀了他的一些懸疑驚悚小說;

再後來,開始涉獵歷史類讀物,恰巧讀了《金雀花王朝》、《玫瑰戰爭》;

再後來,也就是上周,開始讀「中世紀三部曲」的第三部《A Column of Fire》,終於讀出這個系列中驚心動魄的好來!


地點還是在Kingsbridge這個小鎮,小鎮上依然矗立着四百年前「聖殿春秋」時期建造的大教堂、醫院,小鎮上生活着「聖殿春秋」中各色人物的子孫後代們,有貴族伯爵、有商人、有教士、有船員、有冒險者、有海盜,還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們都擁有虔誠的信仰,他們都信仰上帝,但他們屬於不同的教派:天主教(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ism)。

故事就從教派間的爭鬥展開......從來都不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同屬基督教派的天主教與新教之間會有如此激烈的宗教鬥爭,一如歷史上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不同宗教之間的鬥爭一般,你死我活!上至歐洲各國皇宮,下至平民老百姓,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教民都視對方為異教徒;彼此之間的不認同往往達到水火難容的程度。天主教對異教徒的處置即綁在火刑架上燒死(burned at stakes)。於是,新教教徒們的反抗開始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kingsbridge小鎮上兩個家庭的代表人物(一家商人、一家貴族)和法國一個貴族的私生子為主線,900多頁的小說講述了幾個家庭幾代人自1558年至1620年間悲歡離合的生活,跌宕起伏的命運。他們的命運與人生,他們的愛情與生活,被巧妙地穿插進了英、法、西班牙等歐洲各國的皇權變遷中、裹挾進了國家政權與羅馬教皇神權之間的博弈中、直接參與進了教派鬥爭中,由此串接起了從英格蘭、法國、蘇格蘭王位繼承、法國宗教爭鬥慘案,英國皇位繼承人Mary Tudor被其同父異母妹妹、英國女王Elizabeth Tudor所斬殺的陰謀、英西大海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直至主人公的孫輩乘坐「五月花」號探尋宗教自由的新大陸。

Ken Follett以其精彩的筆墨栩栩如生地刻畫了諸多真實的歷史人物,讓他們與其創造出的虛構人物對話,讓他們以有血有肉的形象參與進了他們曾經經歷的那段歷史。所有的虛構人物都承擔着某個歷史角色(真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侵權哦),Ken再次將中世紀幾十年的歷史畫卷徐徐地展開在我們眼前,鮮活、生動而且真實......


聖巴托洛繆大屠殺(法國天主教對新教徒的屠殺)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失敗被視為上帝支持英國新教改革的一個標誌 當小說寫到這樣一種程度,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界限的確被模糊了很多。讀起來,既有歷史讀物的厚重感,又有虛構文學的想象空間。味道真的好極了!

恰是因為這樣的感受,在豆瓣評論區曾給「世紀三部曲」的簡單書評取了一個「如讀不進歷史,就讀小說吧!」的題目,結果有位書友評論如下:


近些時日以來,讀了一點點史書。趁着讀史書的間歇,一邊重新梳理《羅曼諾夫皇朝》,一邊讀完了《A Column of Fire》。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這位書友的評論,更是覺得有意思,尖銳但不失幽默。

的確,小說和歷史,中間橫亘着巨大的距離。

但,我們不能由此就否定Ken Follett非紀實體歷史小說的成功。他是一位暢銷書作者(bestseller),當他的小說能引發諸如我這樣的讀者去關注書中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並充滿興趣地搜索、查找,去自動地補習歷史知識,僅憑這點,Ken就足可以引以為豪了!更何況他的文筆、他的架構、他的故事都如此地引人入勝,如此地盪氣迴腸,讓人非一口氣讀完不可,這樣的作者,值得我繼續關注和喜愛下去!

只是,Ken的作品實在實在是太厚了,有時候不免感覺,或許壓縮一些不需要的人物、不需要的對話,情節更緊湊一點,會更好!

期待大師的下一部作品!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