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遠向河南人民學習(李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遠向河南人民學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永遠向河南人民學習》中國當代作家李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永遠向河南人民學習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軍旅生涯,難以忘懷。時鐘撥回到四十四年前,1980年6月15日,我叔叔李孔奎來到我們位於鄭州郊區的部隊看我,他走時我送他到鄭州車站回山東

沒想到,命運之神與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那趟長途汽車突然出了故障,恰巧此時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瓢潑大雨。

下午6點30分,看着雨中一時無法修復的汽車,糟糕!我準備從大石橋乘開往古滎的19路公交車回部隊,但是已經沒有班車了,這下肯定沒法按時返回連隊了。

這時,雷鳴電閃,大雨下個不停,怎麼辦呢?部隊的組織紀律是十分嚴格的。我下定決心,跑步趕回部隊。我正準備走時,一位20歲左右的男青年推着一輛自行車出現在我的面前。

他了解我的情況後,對我說:「同志,快上自行車,我送你回部隊。」

我說:「路遠,雨又下個不停,不行!」他卻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軍民一家人嘛。」

聽到這感人肺腑的話語,我流出了激動的熱淚,雙手緊緊握着他的手,連聲不停地說:「感謝您!」,此時此刻,我正在着急上火手足無措,這位大哥大概是看出了我的困境,主動上前提出騎自行車送我回部隊。

我像遇到救星,一屁股坐上他的那輛自行車。這位大哥說一聲「坐穩」,他像一位「騎士」,冒着大雨,騎行了二十多公里, 他飛快地騎着自行車累得直喘氣,我坐在車上,心情十分激動。

我又見到了人民群眾中的活「雷鋒」,也親眼看到和感受到了人民和軍隊魚水般的深情厚意。

晚上8點30分,他騎着自行車將我安全送達到我們部隊大門口,我想留他到營房住下到明天再走。

他說:「今晚9點10分我上夜班。」說着,他就準備走。

當我感激地詢問他的名字,他微笑着回答:「我姓河,叫河南人民。」那一刻,我被這位善良和幽默的河南大哥深深打動了。

他騎上車,說了聲:再見!突然,就走了。我望着他的身影,下定決心,要向河南人民學習!

當天,我把這段經歷寫成稿件,寄給了河南日報。稿件很快在1980年7月18日在河南日報的「新道德、新風尚」欄目上發表了,標題就是「向河南人民學習」。

令我沒有想到的是這篇文章不僅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河南日報編輯王秉亭先生還親自給我寫了一封鼓勵的信,並附上那張帶着油墨香味的報紙。也正是這封信,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我從一個連隊戰士,被調到了團政治處報道組,並在第二年考上了軍校新聞學習班。正是得益於這一次大雨奇遇、一篇稿件、一封信,我開始走上了新聞之路,並從一個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兵,成長為一名新聞工作者。

後來,打聽到騎車送我的好大哥叫王紮根,他家在鄭州郊區古滎,離我部隊很近。在五六年前,我先後去找他二次,都沒找到。村里人說前幾年拆遷,他搬到市里了,我又通過市公安局管戶籍的民警,一查叫王紮根名字的人,在鄭州有20多個,逐個問一遍,也沒有找到他,我想將來還得找一找,一定想辦法找到他,看看能不能通過河南日報,或者其他媒體報道後,找得到他信息?河南好人王紮根,你的行動溫暖了我的心窩,你出彩的大愛情懷代表了河南億萬人民,我默默深情地感謝河南人民!我向河南人民致以誠摯的敬禮!

戰友們奮鬥在廣袤的大地及各行各業的崗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家庭的幸福榮光,付出了說不完道不盡的艱辛和勞苦,譜寫了各自引以為傲的輝煌篇章。

然而,回憶我軍旅的生涯、激情燃燒的歲月,風風雨雨已在我曾經稚嫩的額上刻下了一個個故事的印痕,我的人生轉折點,就是因為一場大雨奇遇這樣一件小事,常常縈繞在我的心間。

我在部隊期間工作崗位幾經變換,歷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幹事、中華英才理事會秘書長等職,因新聞報道工作成績突出,四次榮立三等功。我撰寫的內參巜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研製成功萬門交換機》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發表後,引起了中央領導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副總理朱鎔基、鄒家華親自批示,並召開國務院辦公會專題研究我國通訊產業發展的方向,在信息工程學院成立了中國交換機研究所,並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自主研發的萬門交換機順利投產。現任百年光影電影博物館、流金歲月老收音機博物館、時光記憶老相機博物館、民族團結電影博物館館長,目前,在全國有7家博物館。

轉眼幾十年過去,回望來路,我深感人生的每一個轉角都充滿了挑戰和機遇。也有有心人在冥冥之中拉一把、推一掌,令我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試想,如果沒有河南日報編輯王秉亭對我熱心指導,也許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同樣,如果沒有那位在雨中騎自行車送我回部隊的青年,我也無法在河南日報上發表那篇文章。他們無不讓我深刻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善良,也讓我明白了向河南人民學習的真正意義。時至今日,我仍然堅守在新聞崗位上,用我的筆記錄下時代的變遷,傳遞着河南人民的善良。前有車後有轍,我明白,這份力量源自我內心深處的那種對河南人民感激的敬仰。我想告訴他們:四十四年前的一場大雨,一位青年的無私行動,一篇文章的發表,這些都像一隻神奇的推手,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我將永遠銘記在心,永遠向河南人民學習。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河南人民的善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頌。他們是這片土地上的驕傲,也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用我的筆歌頌他們的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記住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孔奎叔,他的探訪開啟了這段奇妙的旅程;感謝那位在雨中騎自行車的青年,他的善舉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感謝河南日報的編輯王秉亭先生,他的信件為我打開了新的大門;感謝所有支持我、幫助我、鼓勵我的人,是你們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2024年元旦前夕,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連俊義將軍,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人,他是我的老師和戰友,在得知我的這則小故事,以及由此轉變的人生歷程後,怦然心動,飽蘸濃墨,欣然命筆,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向河南人民學習——四十三年前戰友李軍同志以此為題,著文一篇,發表於河南日報,從此走上新聞之路。今應李軍之囑書之,以茲紀念。歲次癸卯冬月連俊義」,惠我收藏,令我感動。連將軍不僅是一位重情重義的河南人,也是我生命中亦師亦友的貴人。相信這又是一段新的佳話

我會永遠銘記這一段人生歷程,永遠向河南人民學習![1]

作者簡介

李軍,歷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幹事、中華英才理事會秘書長等職,在部隊四次榮立三等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