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米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汉中米皮,也称汉中凉皮,是陕西汉中地区汉族美食之一,汉中米皮与关中面皮混称“面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汉中米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称之为“凉皮”。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达到“薄,劲,光, 酸,辣,香”[1]。
历史文化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后来“面皮”传到离关中很近的汉中,汉中自古为巴蜀粮仓的重要产粮地,盛产大米。当地人民根据地域特点,用米浆替代面浆上笼屉蒸制,得到了口感爽滑,丝丝入味的汉中米皮。后经发扬光大,传至全国各地。 当然,也有秦始皇时期就有“面皮”的说法。
三国时,曹操领兵攻打蜀汉,进军汉中时正值雨季。有一天路过汉江,突然江水猛涨,竟把征集来的一船大米全浸湿了,曹闻此即对船工打骂,恰逢一农妇路过,便向曹求情,解救众船工。心灵手巧的农妇,连夜把江水泡涨的大米磨成米浆,蒸制了可口的米皮,曹操吃后赞不绝口,即诏令沿江所有农妇照法制作,日夜赶蒸,装入饭袋发给将士随身携带。凉皮(米皮)皮由此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2]。
做法
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汉中热米皮一直以来是一种大家比较喜欢的米皮吃法。一勺用浸泡过的大米磨成的米浆,均匀地摊到蒸笼的笼布上。旺火一催,不消两三分钟,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米皮已被翻倒在了案板上。随即用板刷在米皮上抹上一层菜籽油,切成两指宽的粗条的热米皮就放进了专用的大檐瓷碗中了,也可直接于蒸笼中取出后用木筷划断直接置入碗中,配以作料调食即可。热米皮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吃在嘴里更加软糯一些,滑滑的,口感非常好,天冷的时候吃,更有暖胃的作用,营养健康更胜一筹[3]。
视频
舌尖上的中国:陕西汉中风味小吃“四绝”之首——热米皮
参考文献
- ↑ 除了网红凉皮,米皮、面皮、擀面皮你也值得在家尝试! ,搜狐,2020-02-13 10:39
- ↑ 经典不过一碗汉中热米皮,所有的热米皮,都是汉中人的久别重逢! ,搜狐,2019-01-10 15:41
- ↑ 汉中米皮,香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