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汝州是汝瓷之都、曲剧故乡;河南省省直管县级市。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人 [3] 。辖2个乡、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453个行政村。汝州市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市交界地带,焦柳铁路、207国道纵贯南北,并与陇海线、京广线连通,三洋铁路(规划在建)、344国道(规划在建)洛界公路、南洛(南京—洛阳)高速、二广高速、林(汝)桐高速(林州—汝州—桐柏)横穿东西,并与京珠、连霍高速直接毗连;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覆盖城乡,辖区内公路纵横交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非常便利。

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是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国中部经济实力20强县(县级市)。

2017年6月,汝州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1]。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2019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2]。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目录

地理位置

位置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34°20′,东经112°31′--113°07′。在省会郑州市西南124公里,平顶山市西北75公里处。汝州市东与禹州、郏县接壤,南与宝丰、鲁山毗邻,西与汝阳、伊川交界,北与登封相连。

境域

汝州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山地丘陵面积12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1%,平原面积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9%。北汝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境内全长45公里,宽500--1500米,有大支流9条,向南北山呈鱼翅状分布。河滩总面积约10.1万亩。汝州地面高程海拔最高的岘山为1165.8米,最低的小屯镇路寨村东北为145米。

气候

汝州市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东南风;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西北风。1989--2000年间,年平均气温为15℃,最高温度40.7℃(1992年6月9日),最低温度-15.8℃(1990年2月10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8.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26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6.5毫米,最多年份935.2 毫米(2000年),最少年份417.0毫米(1991年)。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汝州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共有42种。主要矿种有:煤、铝土、铜、铅、锌、金、水泥灰岩、铁、大理石、白云岩、高岭土、叶蜡石、矿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矿石等。其中煤炭尤其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地热水资源丰富,汝州温泉含有丰富的锂、锶、钡、铈、锗、钙、钨及偏硼酸、偏硅酸等50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洗浴、采暖、工农业生产,是理想的天然热水资源,为国内医疗价值较高的高热复合矿泉。铝土、水泥灰岩、储量在河南省占有重要位置。

水资源

汝州市境内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2.92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约1.31亿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市总人口108.36万人,常住人口93.60万人。出生率13.5‰;死亡率7.1‰;自然增长率6.4‰。城镇化率达到43.31%。

2018年,年末全市总人口109.64万人,常住人口96.84万人。出生率12.3‰;死亡率6.84‰;自然增长率5.46‰。城镇化率达到47.24%,比上年末提高1.99个百分点。

民族

汝州市有回、满、蒙古等22个少数民族成份,有少数民族群众4057人,其中回族人口3689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1%,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全市八乡镇、街道的九个行政村。

经济发展

综述

2013年,汝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316636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8953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07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6034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25761万元, 比上年增长1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8363万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10122万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4%。2013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25625万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07.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61.7元。

2016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8.71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4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0.17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80.05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为9.7:45.2:45.1。人均生产总值42826元,比上年增长9.4%。

2018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6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87.08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246.39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为7.4:40.0:52.6。人均生产总值48913元,比上年增长6.7%。

第一产业

汝州市相继被确定为全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和商品猪生产基地,河南省瘦肉型猪、商品蛋、肉牛、活绵羊出口基地,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市、生猪调出大市、奶牛养殖大市。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9530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438485亩,油料播种面积18.0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4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05万亩。粮食总产量452141吨,其中夏粮产量219832吨,秋粮产量232309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650吨,油料产量38809吨,烟叶产量5567吨,蔬菜产量299259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8.81万吨,禽蛋产量6.15万吨,奶类产量4.20吨。

201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3.5万千瓦时,农用拖拉机3.71万台,农用运输车2.97万辆,农村用电量29767万千瓦时,。

第二产业

汝州已经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水泥、玉米淀粉、饼干生产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煤炭、电力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无砟轨枕、轨道板生产基地,全国最大、世界第三的L-色氨酸生产基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铁路重载高速机车合金钢配件和火车轮生产基地。

产业集聚区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示范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180家产业集聚区之一、河南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集聚区。

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650878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炼焦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产量396.01万吨,淀粉产量34.93万吨,饼干产量5.24万吨,铸钢件产量9.32万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5.22亿元,利润总额8.57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6.3亿元。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20193万元。

第三产业

汝州自古就被称为“商贾云集之地”。随着经济发展,汝州市的商贸服务行业更加繁荣。这里有投资2.6亿元建成的天瑞中州国际饭店,投资2亿元建成的金鼎时代广场,投资1.2亿元建成的汝东建材市场,投资20多亿元建成或正在建设的18个现代化小区;金博大、丹尼斯、德克士等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也纷纷落户汝州。汝州市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中国曲剧艺术节等重要文化活动。汝州市拥有汝瓷开发公司、汝瓷研究所50余家,年产汝瓷200余万件,产值2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泉地热文化资源也在有序开发中。总投资26亿元的温泉国际度假胜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38.6亿元的温泉观光医疗主体园区等一批温泉文化开发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汝州市旅游文化特色园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全省30个服务园区之一。温泉镇被确定为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

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7268万元。全市进出口总值26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314万美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00285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67471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770所。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1385人,教职工798人。普通初中58所,在校生31495人,教职工2894人。小学376所,在校生105543人,教职工506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5人,教职工1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9933人。

科技

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连续六届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2011年汝州市获“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称号。全市有58家企业组建了自已的研发机构,全市拥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其中省级5家,拥有科技人员1071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977人,直接从事科研开发人员2140人,其中省市级科技特派员8人,共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科技创新成果28项,创历史新高。

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特别是八十年代前后,全市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类文化机构及文化设施也逐步健全,全市16个乡镇相继成立了文化站,寄料镇、庙下乡、临汝镇、蟒川乡、小屯镇、大峪乡等乡镇先后建起了影剧院。主要有:中心厂影剧院、梨园矿务局影剧院、朝川矿剧院,市区有汝州剧院、人民影院、南关剧院、东关剧院、八团剧院、六团剧院。使文化事业一度繁荣昌盛。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减少,甚至没有投入,致使文化举步维艰,文化设施陈旧,不适应新时期文化的发展要求。电影、戏剧严重滑坡,剧团推向市场,电影放映单位减少,出现恶性循环。影剧院的收入逐年减少,有时放一场电影只有三两个观众。文化局机关搬到文庙后,在土木结构的房里办公,因年久失修已成了危房,至到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文化局机关还没有摆脱出那种困境和尴尬局面。

医疗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病床床位4819张。卫生技术人员346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89人,注册护士1300人。乡(镇)卫生院共有19个,床位1103张,卫生技术人员609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交通情况

汝州过境铁路焦柳线(原名焦枝线),于1969年11月动工修建,1970年10月1日竣工通车,1990年7月1日建成复线并通车,境内全长56公里,设临汝镇、庙下、王堂、汝州城区、戎庄、小屯六个站台,年货物发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可以达到200万吨以上。 汝州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市三市交界地带。截止2011年,境内现有高速公路2条66.35公里,国道1条45.2公里,省道4条144.3公里,县道12条321.385公里,乡道42条451.473公里,村道1549.901公里,通车总里程2578.609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06,形成了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国省干线贯通南北,县乡公路联通城乡,通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新格局。

截止2011年,汝州市有汽运公司、客运公司、二运公司三家中型以上运输企业,主要经营道路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年客运量近2000万人,客运周转量近4亿人公里;年货运量600余万吨,货物周转量近2亿吨公里。

汝州市内有13条路线的公交车。

历史

曲剧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汝州是中国曲剧的发源地,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 "河南曲剧”条目的释文载: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一九二六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高台,发展成为曲剧剧种的。”河南曲剧是由高跷曲子发展而成的;而高跷曲子则是清朝光绪初年,洛阳王凤桐先生,把当地以舞蹈为主的高跷,和以茶馆、坐班清唱,配以伴奏乐器,以自唱自乐为主的小演唱融为一体而成的。2009年5月18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曲剧发源地——河南省汝州市开幕。中央电视台7套《乡村大世界》也亲临汝州对这样盛况进行报道。2011年9月6日,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汝州市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中国剧协授予汝州市“曲剧之乡”称号。

历史文物

1978年出土于汝州,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首。汝瓷、汝石、汝帖并称“汝州三宝”,久负盛名,汝瓷位列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节日庙会

汝州节会活动较为丰富,分为庙会、春会、时令会、物交会等地方特色浓郁,深受群众欢迎。

汝州的庙会历史悠久。庙会既是民间贸易交易的主要形式,又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具有重要联系,同时又是老百姓亲朋聚会、文化娱乐的一种载体。

庙会一般在庙宇附近,故又称古刹会。旧时大小庙宇遍及汝州城乡,仅城区就有20余处。全市有200多处,且各有特定的会期,让当地群众或远方香客朝庙进香,诵经念佛,甚至边念边舞,煞是热闹。旧时较大的庙宇前都建有戏楼,每逢该庙会期,便请来剧团演出,有时竟请两台以上进行对戏(比赛),给庙会助兴。

民国以后,由于庙宇的毁废与改建,大多已不存在,庙会会址多移至附近村庄,并以村名呼之。如骑岭乡四月十五原为金刚寺会,因该寺改建为原临汝县园艺厂,会址就移到附近的许寨村,改称许寨会。只有一部分庙宇仍保持着庙会。赴会人员大多是探亲会友、烧香拜佛,其次才是货物贸易和娱乐活动。

旅游资源

景区

汝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旅游景点单体达到852个,其中优良级252个,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主要风景名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刹风穴寺,既有北方寺院的独特风格,又富有南方园林特点,其中唐塔、宋钟、金殿被列为三大国宝,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古汤温泉”景观绮丽,久负盛名。

大红寨地质公园,是以峡谷陡崖剥蚀地貌、典型地质剖面为主,水体为辅,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是“一山两气候,八里不同天”的奇异景区。

汝州怪坡,上坡如下坡,下坡如上坡,堪称中原一绝。怪坡文化苑与风穴寺、塔林、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夷园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探秘、观光、旅游、度假的综合景区。

紫云山景区内群山逶迤,古寺静幽,水秀石奇,景象万千。蒋姑山景区包括自然风景游览区和地质遗迹游览区,结合摩崖石、亭、榭、廊、台等园林建筑,景观丰富。

岘山海拔1165.8米,为汝州众山之冠,云缠雾绕,幽雅神秘,植被茂密,蓊郁苍翠,“地河”时隐时现,美不胜收。

特产

汝州粉皮是河南汝州市的传统特产,始创于清道光二十年间的城关西街水坑沿田家有家,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汝州粉皮以优质绿豆为原料,纯手工艺水磨绿豆淀粉精制而成,工艺考究,味道鲜美。以其色泽嫩白透明,质薄如纸,韧强味鲜,营养丰富,利口消腻,食用方便而颇负盛名,它性平且凉,食之具有清热解毒、益气明目之奇效。属于豫菜的一种。

地方名人

古代时期 广成子:黄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广成子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

严光:生于西汉平帝末年,河南汝州人,著名隐士。幼时曾和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各地。

姚崇:(650年-721年)生于陕州,后迁居汝州,三朝宰相,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孙何:(961年—1004年),字汉公。北宋汝州人,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科状元。

张政,元代诗人、进士及第。汝州人。曾给汝州岘山题诗。

近现当代

赵秉钧:(1859年—1914年),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朱绳武:(1882年—1946年)汝州温泉朱寨人。同盟会会员,曾领导汝州(分州衙门)辛亥起义。

鲁慕迅:(1928年—)河南汝州人,著名画家,为中国当代绘画代表性画家之一。

徐 慎: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专业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林 蓝:著名作家,1920年4月2日生于河南省汝州市,2002年12月25日病逝于北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