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区湖心公园(史称湖心寺),她像镶嵌在古运河风光带西边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1963年至1968年我在这里读过5年中专,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这是个风景如画美丽学校,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省园林式单位”。

迄今她已度过110个春夏。在苏北以至江苏全省是个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校[1],比清华大学早创办3年。我为在这里读过书感到自豪。淮阴农校历经满清王朝,民国政府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

历史

该校溯源于1901年清末淮扬道沈瑜庆奏请清政府设立“江北农事试验场”[2]。到1908年,在“农业救国”的浪潮中,为引进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一批有识之士在古黄河南岸、清江浦八面佛北圩门外的桑园原“江北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创办了江北农工学堂,正式招生。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25所农工学堂之一。淮安因此成为中国近代中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从此奠定了淮农的百年基业。

淮农初始校址设于清江浦八面佛北圩门外。当时是“江北农事试验场”的蚕桑园。

到1951年秋天,在原清江市北郊原淮安市政府东西大院外,复建淮农。复校之初,一无所有,租借了“太平庵”一个庙宇和附近的民房作为校舍。1952年1月搬进了复建的新校区。

1958年秋,淮农搬迁到周总理故乡,淮安县原运河公社湖心大队的湖心公园(前为湖心寺),直到今天,在此处已度过六十个春秋。

成绩

淮农学子最大的特色是艰苦奋斗,想当年从蚕桑园中辟出一块校区的窘况。又到1951年租借庙宇、民房临时寄居栖身是何等的艰难。再到1958年迁徙至淮安湖心寺,又是庵堂,这淮农也真巧合,与佛庙结缘自始至终。一九六四年后,正是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学雷锋精神的火红时代。学校各班级创学解放军“四好”(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活动蔚然成风。各班级置办理发工具,同学互相理发;互帮洗衣、补衣、套棉被等。夜晚突击集合野外拉练,演绎军事化管理。1965年我所在的班级团支部(笔者为团支部书记)荣获共青团江苏省“四好”团支部称号。《江苏共青团报》用半个版面介绍了淮农牧医6308班团支部学“毛选”,学雷锋,创“四好”的先进事迹。校长陈晓云,业务校长李欣,各班班主任带领我们到学校农场东边地区拓荒。硬是凭一双手,一个肩膀开辟了几十亩荒地为生长稻麦的良田,扩大了校区的生产基地。校长陈晓云,副校长李欣,我们班班主任陆长生都亲自挖地、抬土。农场里饲养的奶牛、生猪都是我们学生排班去喂养。学校搞基建,船从里运河运来了砖头都是我们学生一块块搬到岸上。江苏省农林厅科教处的领导常来淮农召开校教职工座谈会。有时也把我叫去参会,座谈农校“社来社去”教育方针的感想和艰苦创业办农校的体会。校长陈晓云同志还出席了一九六五年七月全国高中等农业教育工作大会。毛主席,刘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荣耀、增加了一块金字招牌。我在校读书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淮农那些领导、教师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有颗慈母般的心地。例如陈晓云、朱建、李欣、范忠、庄茂林、赵国华、陆长生、周湘泉、姚占清,等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永远的印记。我们走上社会后,人生光鲜,得益于他们五年中的谆谆教诲。我终身感谢母校的老师。

淮农的教师还为全国的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编写了政治、经济、体育、农、牧、水产、计算机等类专业多套教科书。分别由国家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农业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及有关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于淮农的历史名声和历史贡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民国到近现代名人题词的除陈果夫的校训外,尚有周佛海赵桂华方治卢守耕向绍轩沈百先王世杰余井塘等。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也题写了“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校牌。淮阴农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农业科普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中专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淮安市文明单位”“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等荣誉称号。

视频

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 相关视频

江苏省淮阴中学军训闭幕式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