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池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池河镇位于定城东26公里处。池河水域以水产“梅白鱼”闻名全国。东临滁州市,南与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藕塘镇相邻,西接桑涧镇,北望三和镇、拂晓乡,311省道纵贯东西,是南北数个省的交通要道。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横穿全境,池河镇因此而得名,古称“幽州”, 地理位置独特,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之地。[1]

中文名称: 池河镇

别 名: 幽州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1个社区 12个村

政府驻地: 池河东街

电话区号: 0550

邮政区码: 233240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定远县城东26公里

面 积: 229.17平方公里

人 口: 30342人(2017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太平桥,赤砂泉,岱山寺

机 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火车站: 定远站.滁州北

车牌代码: 皖M

最高海拔: 347.6米

简介

池河镇位于定远县城东约26公里、滁州市区西北约45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南谯区,南与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藕塘镇相邻,西接桑涧镇,北望三和镇、拂晓乡,京沪高速铁路定远站设在境内,国道G328纵贯东西,是连接南北数省的交通要道,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横穿全境,池河镇因此而得名,古称“幽州”。全镇国土面积229.1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68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有镇卫生院3座,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常住人口30342人(2017年)。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有回民自治村2个,回族人口近4000人,建有清真寺3座,民族宗教事业发达。2006年全镇GDP实现2.67亿元,人均纯收入2970元,是定远经济强镇之一

物产和气候

池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贸云集,物产丰富。境内有玉皇阁、玉皇大道、池阳关锁、马营巷、太平桥、施茶庵、晓山寺、岱山庙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桥”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点。古渡口、古驿站、南京——北京的官方驿道至今还诉说着池河沧桑峥嵘的历史。池河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15.7℃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923mm-997mm之间,无霜期约213天,气候适宜。境内已探明和开采的矿藏有金、黄砂、花岗岩等十余种,且储量可观。8公里长的河床蕴藏着丰富优质黄砂,年产值1500万元。东部与南部属低山区,最高峰岱山海拔347.2米,其余为丘陵地带。国营林业造林面积2.6万亩,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国外松、刺槐、栎类、杨类等,临山近水,地势缓和,林木葱郁,环境幽雅,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岱山水库、青春水库等“小一”、“小二”型水库26座。河、渠、库、坝,星罗棋布,水利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耕地面积6.1万亩,盛产水稻、小麦、花生,是定远县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镇成立用水协会、养猪协会、黄砂开采管理合作社等群众协作组织,其中养猪协会会员150人以上,年出栏肉猪4.5万头。

交通

京沪高铁定远站坐落于池河镇青冈境内,2010年8月30日,高铁定远站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7月1日伴随京沪高铁的开通正式开站运营。省道S311定(定远)滁(滁州)穿境而过,定城至定远站一级公路已建成,同时池河至定远站快速通道已建,将大大方便池河居民交通出行,也提升了定远对外形象,即将建设的滁淮高速从镇南穿过。

历史

池河镇历史悠久,据清《县志》记载,远到汉代,池河就已设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朱元璋称帝后,为传递信件和军事需要,正式开辟了南京—北京的官方大道,池河镇即为官方大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此,池河镇成了繁荣的名镇,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池河镇东依岱山,西傍池河,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玉皇阁,玉皇大道,池阳关锁,马营巷,太平桥,西茶庵、肖山寺,岱山庙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经济建设

池河镇积极谋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政府项目资金投入为撬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以项目带动为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依托高铁站,重点发展商贸服务、旅游服务业,培育现代物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商业贸易兴盛,居住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城镇。

特产

池河镇物产丰富,独特的池河水域盛产全国闻名的“梅白鱼”该鱼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皖东鱼类一绝,传统独特手工艺制作“池河雪片糕”、“小磨麻油”和岱山板栗、西瓜、花生等农副产品远销南京,上海和台湾,池河镇地处山区,野鸡、野兔、蕨菜(俗称鸡爪菜)、葛藤等各种山珍野味比比皆是,是招待远方游客的美味佳肴。

旅游

池河大桥,原名太平桥,又名杯桁桥,位于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西官驿道上,雄跨于蜿蜒的池河之上。池河太平桥初建时设计工巧。砖石结构,白石栏杆,东西两头各雕石狮18只,极为雄伟美观。建造采用干修法,堆土券桥孔。因河底沙石较厚,每个桥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桩为基,称之为“万年桩”。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的囊石为粗糙短小的石料或碎砖,十分坚固。民间传说太平桥建造目的是为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回凤阳探亲,免遭隔水之苦。《道光定远县志》载:“太平桥,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玉造。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圮于水,七年补建”“皖北道吴箎、知府汪霖、知县冯云祥捐俸千数百金倡修,邑人张大宾等捐巨金成之。七年八月经始八年五月,岁工用银一万五千四百有奇。汪霖及邑人凌泰交均有碑记。”一九三八年冬,桂系部队在与日军交战失利后从滁县向西撤退时,为断日军追路,炸毁太平桥居中三孔,桥上石狮荡然无存。1949年定远县人民政府拨款将被炸三孔改建为木材面。1953年滁县地区公路修复委员会以圆木为梁,铺以木板,临时通车。1954年又对被冲空的7个桥墩进行维修。1956年4月,对被毁的三个孔以双曲拱再接长的方法加固成月形钢架梁柱,上面铺以木板,限载8吨。以后又数次大修,换成钢架混凝土结构,沙子路面,荷载汽车13吨,挂60吨。1985年,太平桥损毁严重,定远县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太平桥通车。2004年10月,太平桥被列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山水库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闻名遐尔,“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气象万千”勾画出了岱山水库的美景,岱山水库东北角有一库中岛,约百亩,地势平坦,四面绿水相照,可供开发。岱山水库东,矗立着马鞍形青黛的山峰。这就是岱山,有诗云“平地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云烟”。岱山主峰347.6米,是定远最高峰。山东麓原有岱山奶奶庙,现只剩下庙后石窟、庙前泉井和庙基,尚存半截石佛,似乎诉说着当年香火鼎盛的场景,庙北约200米处有一天然洞穴名曰“神仙洞”。登岱山远眺,东望花山、琅琊如大海波涛中的岛屿;西望池河及大小水库如银项链及其上千亩的天然竹林,林木总面积3万余亩。号称“氧吧世界”,每当进入森林之中,宛如置身绿色的海洋,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视频

实拍视频:安徽定远古镇池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