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藕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藕塘鎮全國重點鎮,位於定遠縣東南30公里處,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1984年改為區轄鄉級鎮,為藕塘區公所所在地。2007年4月,撤消原藕塘、朱馬、仁和三鄉鎮,成立藕塘鎮,鎮政府設在藕塘。

全鎮總面積193.4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其中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144人(2017年) 。全鎮381村民組,耕地面積112362畝。[1]

簡介

藕塘鎮位於縣東南30公里的皇甫山腳下,東與滁州市毗鄰。1984年改為區轄鄉級鎮,為藕塘區公所所在地。

藕塘老街:藕塘幾代人的記憶所在,曾今的繁盛、喧囂都已定格成那美好而又憫懷的回憶。

沿革

溯源

"藕塘"源於鎮內一景"月下石荷"而得名。

小鎮東北有一口方塘,塘內滿植蓮藕,中間豎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圓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別有風韻。傳說:石荷中藏有珠寶,使石荷能隨水漲落而沉浮,神韻奇秘,引人暇思,預示干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清風正氣,剛正不阿。

史料

藕塘的歷史可追溯到漢,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是東漢楚相令狐子伯的發祥地,其少年時代避難讀書此地一廟中,於公元72年(東漢永平年15年)稱相。

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間),藕塘便有市井,商賈雲集。民間流傳着塔山娘娘、包公審烏盆、牛皋大戰藕塘關等民間傳說。另有明靈宮、真武廟、元封寺等古蹟,後毀於兵燹。東漢楚相令狐子伯為酬謝藕塘父母和廟主的思賜,在塔子山上建造的文峰塔,毀於1966年8月"文革"中,後於1998年8月重建。於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群眾自發組織令狐山廟會,燒香許願,表達虔誠,客流量達十萬人左右。[2]

經濟發展

概述

藕塘鎮按照"工業強鎮,農業富鎮,旅遊興鎮"的思路推進發展,革命老區實現破繭成蝶、華麗轉身。工業經濟實現從無到有,經濟總量穩步提高。該鎮自21世紀以來為全省重點扶持的中心鎮,是滁州市經濟強鎮。

2010年引進資金達3.39億元,實現利稅1600多萬元。2010年全鎮GDP總產值達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79億元,較2006年增長95.1%。基礎設施實現由弱到強,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實施集鎮綠化、集鎮亮化集鎮淨化、集鎮美化等"四化"工程,集鎮面貌一新。

支柱產業

花生加工、規模養殖和商貿旅遊三大支柱產業成為藕塘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花生產業已做大做強,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氣候,並建立了皖東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是江淮地區最大的花生集散地。

該鎮擁有"吉凱宇"、"令狐塔"、"藕果"、"錐子山"等優質農產品遠銷浙江、山東等地。

依託令狐山。新集湖、朗峰西澗等獨特的綠色旅遊資源和烈士陵園的紅色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經濟。令狐山廟會遊客達30萬之眾。

規模企業

現有卓藝中空玻璃、卡帝歐皮具縣入園項目2個,令狐山旅遊開發、定遠友山木業、定遠凱宇食品有限公司、泰源生物質燃料、定遠大全制米有限公司、強盛米業、富源養殖、定遠永健食品有限公司、定遠縣藕塘鎮小謝汽車修理廠、昌柱花生加工廠等鎮規模工業項目30個。[3]

著名景點

令狐山

令狐山:令狐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定遠縣 藕塘鎮東南的皇甫山西麓,集湖光山色、流水、花卉、果林等自然景觀為一體,融寶塔、寺廟、詩詞瀚墨和現代建築等人文景觀於一身的多功能生態型的國家森林公園。令狐山巍峨挺拔,草木蔥蘢。相傳漢代,令狐山上就建有寺廟;唐宗相繼增建子伯祠、碧霞宮、廟宇輝弘、香火頗盛。千百年來,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神座前,絡繹不絕的八方香客,頂禮膜拜。東漢楚相令狐子伯,少年避難讀書於此,其稱相後為酬謝藕塘父老和僧人教養之恩,於廟後山巔興建七級浮屠,名曰"文峰塔",後人為懷念子伯而易名"令狐塔"。景色宜人的環境,令許多文人墨客駐足留連,呤詩作賦。藕塘民俗文化節於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定期舉辦,周邊群眾自發到令狐山上燒香許願,人數多達30萬,場景十分壯觀,成為藕塘的一大亮點,上海、南京、滁州的遊人慕名而來,觀光旅遊,燒香許願,不少商家到此投資興業,發展經濟。

朗峰湖

朗峰湖(朗峰水庫)位於藕塘鎮南3公里處,優雅地躺在的崇山峻岭之間,群山環抱,碧波蕩漾,湖水清澈,風光瀲灩,周圍松樹四季長青,是人們休閒、垂釣、遊玩的好去處。雨過天晴,綠水、青山、藍空渾然一體,澄目彤紅,如畫山水,賞心悅目。由於水域蜿蜒,環境優美,位置絕佳,於是人們都把朗峰水庫稱為朗峰湖。有詩讚曰:貢酒盈觥置綠叢,漪蒼巒翠接藍空。三千晶傘煙中亂,雨霽瑤池澄日紅。被人譽為"皖東最後一片淨土"和"皖東深藏的一顆明珠"。

回民清真寺

藕塘清真寺始建於清朝初期,現有回民256戶,1108人,滁州市黃峰巔回民村民組和仁和鄉回民在內,均屬藕塘清真寺管理。 藕塘清真寺曾文明皖東,歷史悠久。一九三八年日寇入侵中國,請針寺被燒成廢墟,國民黨統治時期歧視少數民族,更不關心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鄉老們自己籌集資金蓋了兩間草房充當大殿,請來了阿訇以維持宗教活動。解放後各級黨委、政府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對少數民族關懷照顧,撥款修建大殿水房、阿訇住房等,並請來阿訇,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可是1966年文革期間,又被當作封、資、修,把清真寺搞的支離破碎,宅基地全部被亂人占用,清真寺落得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落實了民族政策,有關部門給鄉老楊保榮在清真寺東側蓋了兩間草房,後因多種原因賣給上海人李金全,又轉賣中學凌老師,凌老師要拆草房在清真寺宅基建瓦房,寺管會及鄉老強行制止不種蓋屋,於1986年千方百計籌款1300元付給凌老師,把草屋要回歸清真寺所有,又請來阿訇應酬回民風俗。由於清真寺條件差,阿訇全靠回民籌款過日子,每月僅有60元生活費,先後請來八位阿訇均因生活無法維持辭位回家。

一九八八年鎮黨委書記王德群、鎮長劉世局率黨政一班人親臨林場,從大楊村規劃20畝地作為回民公墓地,墓地規劃後,林場少數群眾對規劃墓地不滿,背地破壞墳墓及墓地碑。事件發生後,寺管會成員及鄉老到鎮政府找到時任藕塘鎮的梅信仁鎮長,把毀壞墓碑及墳墓情況作了反映,梅鎮長當即通知派出所,所長穆和平開車找大楊村幹部查明問題真相,給當事人嚴肅批評並寫保證永不再犯。

墓地解決了,阿訇的住房及生活卻無法解決,清真寺沒有阿訇,回民就沒有領頭人,宗教活動就開展不起來,無常人沒有阿訇送,同時清真寺內黃篙等雜草長有一人多高,死了人抬金柙都無法進出。當時是在沒有好的辦法解決實際困難。一九九八年藕塘信用社調來徐大多主任,回民、二龍人,他的家庭很講教門,眼看清真寺這種狀況,宰割沒有阿訇,無常人沒有阿訇送殯,主動找到管寺人,解決了一些問題,開車到二龍鄉請來徐愛虎阿訇,徐阿訇不計較報酬,熱心為清真寺辦事,克服重重困難,一心幫助把寺建好,這至現在仍在清真寺坐位。

徐阿訇到位後,地方政府、回民村,尤其是在黨委書記范銘貴的安排下,鎮民政辦主任

葛勝虎對清真寺的關心,經常給與救濟補阿訇生活不足的地方。

2000年黨委書記張鍾美上任後,多次到清真寺並請副縣長戴穎、人大副主任江道明等縣領導到清真寺視察,幫助聯繫有關部門解決了經費等實際問題,副鎮長戴勇親自帶土地、城建等部門拆除了兩戶占用清真寺的建築,打通了直通府前街的西大門,方便了回民群眾,清真寺在修建的關鍵時候找到鎮長戴勇,他給於了大力支持,真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幫助解決阿訇生活困難。

2004年,鎮黨委書記李科明帶黨政一班人到清真寺調研,問長問短,問有什麼困難,問寺人提出公路距回民墓地有100米土路,回民死人送葬、走墳、盤墳,交通不方便。鎮黨委、鎮府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1000元修砂石路,路修通了,解決雨雪天氣送葬、盤墳、走墳的困難,為清真寺藕塘回民辦了事實。

2005年,在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局長梅俊華爭取和協調下,省民委撥款一萬元贖回了原阿訇常家余,鄉老梁文斗在清真寺宅基地蓋的七間瓦房。目前清真寺現有15間房屋即:大殿三間,廚房一間,水房一間,阿訇住房三間,空房七間租給學生住作為清真寺收入,大殿、阿訇住房有電扇,水房有浴霸,通自來水,通電話,院內通水泥路,水井兩口,並立有重建清真寺的碑文,院內栽花種草,路旁種樹,空氣新鮮,環境優雅,阿訇每月200元生活費,鎮府還經常給與其他救濟。2004年開齋節,市水利局、縣統戰部、宗教局、地方黨委政府、各個村支部、藕塘中學、藕小、民族小學,到清真寺參加開齋節,縣電視台還進行了攝像。阿訇的生活基本解決了,宗教活動也正常開展起來。

藕塘鎮黨委、政府和縣民委、縣宗教局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藕塘寺管會一班人把團結穩定放在第一位,真心實意為回民,辦了幾件看得見、摸得着、能收益的事。為進一步改善回民老人的生活環境,寺內打算利用七間空房辦一所回民敬老院,以解決回民老人之所需。[4]

紅色旅遊

中原局舊址

藕塘鎮位於定遠縣東南30公里處,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藕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山清水秀,經濟繁榮,有千年古鎮之風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譽稱。1939年,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因此藕塘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民主革命根據地之一。1996年10月,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親臨藕塘,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鎮內的烈士陵園,是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省政府、省軍區國防教育基地。藕塘是安徽省195個中心集鎮之一。2005年春,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旅遊局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烈士陵園

革命紀念館於1978年建成,占地面積360平方米,附屬設施有荷花池塘、金魚池塘各1個、及梅園、銀杏園、果園等。館內分一廳三室,正廳屏風上"名垂千古,浩氣長存"。三室分別陳展的是:第一室: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定遠地區黨、團組織發展情況和群眾運動情況;第二室:介紹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同志在新四軍生死存亡的關頭在藕塘地區主持召開了三次中央局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第三室:主要介紹四、五支隊及二師部分老同志在藕塘地區的活動以及根據地軍民對敵鬥爭情況和其它文物資料170餘件,其中《烈士英名錄》銘記着二千多個烈士英名,團以上幹部17人,連級以上幹部110多人。陵園於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每年接待參觀人次可達10萬人以上。

《新民主》舊址

《新民主》報當時是津浦路西省委機關報,社長是黃岩。《新民主》報社舊址位於定遠縣藕塘鎮東南約7公里處,系新集水庫中心大周自然村的所在地,這裡群山環抱,風光獨特,進出通道可從新集水庫乘船到達。該處現有住戶16家。抗日戰爭時期,報社設在一周姓人家,是一座四合院,前後各四間堂屋,兩邊側房各兩間,共12間房。現僅有通往幹線公路的砂石路一條,尚存部分青磚石瓦地坪和後堂屋3間,均年久失修。現還存有當年報社辦公、生活用品及印刷設備零部件和鉛字釘等。[5]

特色產品

花生

藕塘花生種植歷史悠久,當地屬江淮丘陵地帶,氣候適宜,適合花生生產。花生產業已做大做強,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氣候。

滷鵝

產於轄內朱馬街道,屬百年傳統秘方,材料選自當地肉鵝,味美鮮嫩,回味悠長,譽滿江淮。

小磨麻油

是古鎮的特色產品,產於藕塘老街的百年店鋪 ,曾作為貢品上奉朱元璋。

糕點

藕塘玉帶糕出自當地范氏家族,屬傳統手工藝,製作講究。

草雞

產於當地農村矮山,肉嫩細膩、質地鬆軟,雞蛋營養豐富。[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