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汪双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汪双杰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出生 1962年4月
国籍 中国
母校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
职业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汪双杰, 男,汉族, 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5年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 [2], 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公路冻土工程首席专家、 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公路工程、冻土工程、交通安全。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3]

主要研究方向:公路工程、冻土工程、交通安全

人物简介

汪双杰先生,1962 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现任中交一公院副总经理,历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工程师、处长兼副总工、中交一公院副院长兼第二分院院长、副院长兼院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副院长兼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青藏公路科研设计常务副指挥等职务.汪先生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多年冻土公路工程及公路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汪先生主持和参与的项目 2007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并先后4 次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汪先生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公路冻土工程理论专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及第一部公路运行速度理论专著《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参与主编了多条交通行业标准规范.汪先生2002 年起经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汪先生于 1983年毕业于长安大学道路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 年获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

汪双杰同志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我国公路交通科研设计第一线工作,先后任勘察设计队长、总工办主任、生产处处长,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等职。主持国家、省级重大公路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30余项, 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0项,交通行业标准规范编制6项且均发布实施。获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7部,译著1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公路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社会职务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863、973科技项目评审组专家。交通部科技英才,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公路冻土工程首席专家。

人物事迹

1997年入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第一层人选;

2001年获交通部科技英才称号;

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2004年通过了国家首批"建造师"认证考核,成为第一批注册建造师,

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劳模称号;

2010年,凭《寒区路堤通风管的自然通风能力项目》获得第一届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

2012年,凭借著作人民交通出版社《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作品奖;

2014年,成为交通运输部第四届专家委员会成员;

2016年,汪双杰教授作关于《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系列关键技术和指标》的专题讲座;

2016年,获得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县委书记。

汪双杰
汪双杰教授

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参选院士

2017年4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汪双杰在列[4]

主要作品

《高速公路不良地基处理理论与方法》、《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冻土地区道路设计理论及实践》、《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的数值分析》、《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等。

人物评价

汪双杰从事公路交通三十余年来,一直奋斗在工程设计和研究一线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个重点公路项目的规划设计、行业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编制、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公路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几十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特别在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方面有独到的造诣,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先后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为我国公路修筑技术领域站在世界前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故事

1983年,汪双杰大学毕业去了阿里,海拔在4700米以上,4月份上山一直待到冬季来临,寒冷、缺氧、恶心,“就那种腹胀,其实就是高原反应。”但他说:“我这一辈子,这就是起点。就要走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纪录片《我们的征程》第四集有这样的精彩片段:

“国家高速公路网,唯一能剩下的一段是格尔木到拉萨这1100多公里。西藏现在是唯一一个,我们把它叫高速公路孤岛。” 冻土道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汪双杰说。它最大的障碍拦路虎就是冻土,格尔木到那曲,这700公里,550公里是多年冻土,这个是世界难题。“在冻土上建公路,尤其是建沥青路面高速公路。我们形象地比喻就是一个冰上盖电热毯,你还不能让冰融化。”汪双杰说。三代科研团队,观测积累300多万组数据,掌握了地下冰的分布规律、路基稳定和桥涵修筑的关键所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持续研究和技术沉淀,在世界土木工程界也绝无仅有。

为什么几代人、几十年,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下来,到底动力是什么?汪双杰说:“其实是非常朴素的,是因为冻土太神秘。我们希望去破解它。”1983年,汪双杰大学毕业去了阿里,海拔在4700米以上,4月份上山一直待到冬季来临,寒冷、缺氧、恶心,“就那种腹胀,其实就是高原反应。”但他说:“我这一辈子,这就是起点。就要走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人与冻土的博弈一直在进行,汪双杰他们站在几代科学家的肩膀上,向这个世界级工程难题发起冲击。做桥梁桩基,模拟冻融变化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地下八米深的地方埋下冷凝桩,放置液态氮,吸收土地升温后的热量,来防止冻土消融。汪双杰他们的试验还在继续。“就像一个好的郎中,你必须有很多病例掌握,你才知道该下些什么药。”汪双杰说。

跨越高山,沿江而上更宽阔通畅的道路在中国的土地上一米米向前延伸在奋力奔跑、不断赶超的路途上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视频

汪双杰青藏高速首席专家 2019-08-29

专家汪双杰面临挑战,如何将高速公路修到青藏高原上去? 2021-01-25

参考来源

  1. 汪双杰 ,活动家
  2. 中交一公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汪双杰 ,交通界, 2017-02-10
  3. 汪双杰 ,新华网, 2020-12-11
  4. 汪双杰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