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雙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汪雙傑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出生 1962年4月
國籍 中國
母校 東南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博士研究生
職業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汪雙傑, 男,漢族, 196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1]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5年東南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博士研究生畢業。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現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 副總經理 [2], 多年凍土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主任 、公路凍土工程首席專家、 中國交建副總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公路工程、凍土工程、交通安全。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3]

主要研究方向:公路工程、凍土工程、交通安全

人物簡介

汪雙傑先生,1962 年出生,中國國籍,無境外居留權,現任中交一公院副總經理,歷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工程師、處長兼副總工、中交一公院副院長兼第二分院院長、副院長兼院科技研發中心主任、副院長兼交通運輸部多年凍土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青藏公路科研設計常務副指揮等職務.汪先生自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多年凍土公路工程及公路設計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汪先生主持和參與的項目 2007年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0年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並先後4 次獲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汪先生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公路凍土工程理論專著《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工程》及第一部公路運行速度理論專著《公路運行速度設計理論與方法》,並參與主編了多條交通行業標準規範.汪先生2002 年起經批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獲得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榮譽稱號.汪先生於 1983年畢業於長安大學道路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2000 年獲東南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獲東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主要成就

汪雙傑同志二十多年來一直在我國公路交通科研設計第一線工作,先後任勘察設計隊長、總工辦主任、生產處處長,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等職。主持國家、省級重大公路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30餘項, 國家、省級科技項目20項,交通行業標準規範編制6項且均發布實施。獲授權專利20餘項;出版專著7部,譯著1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優秀設計獎3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1項。榮獲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公路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

社會職務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公路學會道路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理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公路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常委,國家863、973科技項目評審組專家。交通部科技英才,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公路凍土工程首席專家。

人物事跡

1997年入選交通部"十百千"人才第一層人選;

2001年獲交通部科技英才稱號;

20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2004年通過了國家首批"建造師"認證考核,成為第一批註冊建造師,

2006年獲陝西省科技勞模稱號;

2010年,憑《寒區路堤通風管的自然通風能力項目》獲得第一屆浙江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自然科學學術二等獎;

2012年,憑藉著作人民交通出版社《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築技術》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作品獎;

2014年,成為交通運輸部第四屆專家委員會成員;

2016年,汪雙傑教授作關於《國內外高速公路發展現狀及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系列關鍵技術和指標》的專題講座;

2016年,獲得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縣委書記。

汪雙傑
汪雙傑教授

2017年,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參選院士

2017年4月21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汪雙傑在列[4]

主要作品

《高速公路不良地基處理理論與方法》、《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多年凍土地區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凍土地區道路設計理論及實踐》、《多年凍土區路基路面變形及應力的數值分析》、《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築技術》等。

人物評價

汪雙傑從事公路交通三十餘年來,一直奮鬥在工程設計和研究一線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多個重點公路項目的規劃設計、行業標準規範和技術政策編制、凍土地區公路修築技術研究和成果應用;公路數字化設計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取得了幾十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特別在凍土地區公路修築技術方面有獨到的造詣,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先後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為我國公路修築技術領域站在世界前列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故事

1983年,汪雙傑大學畢業去了阿里,海拔在4700米以上,4月份上山一直待到冬季來臨,寒冷、缺氧、噁心,「就那種腹脹,其實就是高原反應。」但他說:「我這一輩子,這就是起點。就要走這條路,就要走下去。」

紀錄片《我們的征程》第四集有這樣的精彩片段:

「國家高速公路網,唯一能剩下的一段是格爾木到拉薩這1100多公里。西藏現在是唯一一個,我們把它叫高速公路孤島。」 凍土道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汪雙傑說。它最大的障礙攔路虎就是凍土,格爾木到那曲,這700公里,550公里是多年凍土,這個是世界難題。「在凍土上建公路,尤其是建瀝青路面高速公路。我們形象地比喻就是一個冰上蓋電熱毯,你還不能讓冰融化。」汪雙傑說。三代科研團隊,觀測積累300多萬組數據,掌握了地下冰的分布規律、路基穩定和橋涵修築的關鍵所在。持續近半個世紀的持續研究和技術沉澱,在世界土木工程界也絕無僅有。

為什麼幾代人、幾十年,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堅持下來,到底動力是什麼?汪雙傑說:「其實是非常樸素的,是因為凍土太神秘。我們希望去破解它。」1983年,汪雙傑大學畢業去了阿里,海拔在4700米以上,4月份上山一直待到冬季來臨,寒冷、缺氧、噁心,「就那種腹脹,其實就是高原反應。」但他說:「我這一輩子,這就是起點。就要走這條路,就要走下去。」

人與凍土的博弈一直在進行,汪雙傑他們站在幾代科學家的肩膀上,向這個世界級工程難題發起衝擊。做橋樑樁基,模擬凍融變化對橋樑樁基的影響,地下八米深的地方埋下冷凝樁,放置液態氮,吸收土地升溫後的熱量,來防止凍土消融。汪雙傑他們的試驗還在繼續。「就像一個好的郎中,你必須有很多病例掌握,你才知道該下些什麼藥。」汪雙傑說。

跨越高山,沿江而上更寬闊通暢的道路在中國的土地上一米米向前延伸在奮力奔跑、不斷趕超的路途上讓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

視頻

汪雙傑青藏高速首席專家 2019-08-29

專家汪雙傑面臨挑戰,如何將高速公路修到青藏高原上去? 2021-01-25

參考來源

  1. 汪雙傑 ,活動家
  2. 中交一公院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汪雙傑 ,交通界, 2017-02-10
  3. 汪雙傑 ,新華網, 2020-12-11
  4. 汪雙傑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