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沉淀我的半瓶浑浊(辛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沉淀我的半瓶浑浊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沉淀我的半瓶浑浊》中国当代作家辛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沉淀我的半瓶浑浊

前些日子泡了几颗莲子,种了几株睡莲。平日养花草懒于费心思,也怕麻烦。听说睡莲要养在底部有淤泥的缸里,会多吸收营养,甚至会长出莲菜来。将信将疑,也是念想着出水芙蓉的幽静,于是折腾来淤泥,又折腾来半干的黑土,填进盆里,再把发芽的莲子浅浅的入进泥里,再给淤泥上加水,以至于缸不要太干,甚至还想墨绿的莲叶上有踮起脚轻轻盈盈的水珠,或是会开一半朵小的粉嫩荷花........幻想过后,现状却是缸里浑浊不堪,泥和水混着,莲子在泥水里泡着,对于我的举动,甚是气馁,望着水缸,很是后悔。放置一角,再不过问。几日后瞅了一眼,嘿,泥沙沉淀了下去,清水里莲子冒出了纤细的、孱弱的几丝打着卷儿的莲叶,在水里自在的伸展着,飘着。

原来浑浊的水,经历时间的沉淀,才可澄清透明。

蹲下观莲,想起平凹先生和他的文字。我一直喜欢安静的方式,少参加活动,少一些社会头衔,静心读书写作。

也喜欢一句话,独处时守心,群居时守口如瓶。

不被浮华浮躁之气沾染,少动多静。但此刻在自己独处时,未守嘴和心,将自己的半瓶子却要倒了出来。也是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得不说:走出去是好,但不是为了认识谁,或者宣扬自己的名气。最近才真正看到和体会到,越是才学渊博之人,越是谦虚寡言,很多老师,没有妙语连珠,但说到文字情深意切,没有架子,只是鼓励后辈多读多写。尤其近日获赠几位老师的个人作品集,更觉真正的写字的人,都如低头耕耘的黄牛般,他们向前拉的极慢,步履沉重,在泥泞里开荒,在烈日下挨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低头向前,不抬头看天。

对于文字,我绝不敢说“玩玩而已”,凡是大师都说玩玩而已,一般人几分热度之后,又因没有结果或未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这成功,或是名,或是利,用“不务正业”自勉或是自嘲,也或是自夸;或是放弃后给自己一个借口说, 我自己在某事上没有静心坚持;或者取得一点成绩后,又觉醒要锲而不舍。我没有任何资本,也没有成绩,文字对于我,是心里敬畏的神,是庙里善男善女拜的佛,凡人只向佛忏悔,诉说,许愿,祈求佛净化心灵,怎有亵渎玩弄之心?所以不敢说玩,也不敢说颇有研究,只能说怀有敬畏。

在此过程中,又自勉:说话让人觉得舒服,是最善良的修养。

文字也是说话,说作者自己的话,说别人想说却说不出或不会说,不敢说,而借用作者的心,手里的笔写出的话。近几日也学习诗词,有一句是说“知人论诗,知人论事”。真正的大家大师,都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而不为名利的写作,不为哗众取宠的写作,不呻吟或歇斯底里嚎叫的写作,不会表白自己的写作,不为任何有目的的写作,就好比禅坐,进入“非想,非不想”的状态和心境,才是沉淀的文字和淡然的写作状态。如果开始的初心是混口饭吃或者讨生活,也或是为了消遣时间打发无聊,大抵可以理解,但到了最后,大多日久生情而变成爱而不舍了。也有如“马伯乐”者,为顺应时代潮流,为历史上有自己名字而写作,也不过是为了名誉而已,那也就落入了俗套和模仿浮躁之流。

文为气而铺,气,是骨气,是傲气,是谦虚之气,是静心之气,是浑浊后的沉淀,是时间岁月的积累

归正题,高陵(我的家乡,古城西安高陵)文学,虽然她很稚嫩,虽然高陵文学还未崛起,虽然我们还缺少突破,甚至还一团和气,还停留在一个不高的思想阶段和文字瓶颈阶段,但如有黄牛般低头血汗撒农田,自然飘得稻花香。至于我自己,半瓶子未满,唯有守住心,守住嘴.于不解批评之前守心,于些许的夸赞前守嘴,于滚滚红尘中,守住自己的半瓶,并一滴滴点满。

做人和写作一样,浑浊的时候,唯有沉淀,静心用时间去修养内心,切莫世故,切莫圆滑。即使如黄河水般怒吼着,浑浊着,于寂寞里沉静,沙土、石子、尘埃终会沉到瓶底,清水自然浮上来,心里清浊分明。忍住寂寞,见得繁华。寂寞是作者自己的,繁华是留给读者的。文字示人后的热闹,是作者痛苦思索的无尽孤独。或褒或贬,都是烟火,对于作者本身都是有意义的。文字是火药,烟火是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和碰撞,一地的寂寞烟灰才是作家自己守得住的寂寞和孤独。

愿无岁月可回首,且以笔纸共白头。

[1]

作者简介

辛夷,80后,古城西安人,现于西安乡村中学任教,业余喜读书,喜写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