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沔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沔阳

沔阳,现改为湖北省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据沙湖越舟湖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1]

夏、商、周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建治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都封为郡,州,府:江汉平原东荆政治文化中心。沔阳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雕花剪纸、沔阳渔鼓更为醒目。

历史沿革

沔阳居古"云梦泽"中。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夏、商、周为荆州域。西周建立后,周成王封鬻熊之后于荆山子男之田称荆楚,春秋时为郧国、州国地,东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1年),郧、州、隋、绞、廖等国伐楚,为楚国所灭,遂属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于江上而不返;楚平王游云梦,驻跸排湖,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排湖南岸有楚王游猎栖息的五乐台,在那里,先后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矛、铭文戈、箭镞等。

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地属南郡; 汉承秦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东境为竟陵、云杜两县。沔阳西北为江夏郡云杜县地、东南为南郡州陵县地; 汉高祖诈游云梦擒韩信;汉武帝时在郡之上复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仍隶属荆州南郡;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屠山土著人雷迁起义,声势浩大,光武帝遣刘尚率兵镇压,迫千余口土著人迁徙于江夏边(即今仙桃境内),时号"沔中蛮"。随着古云梦泽的消失,这里逐渐形成陆地,这群被迁徙的"沔中蛮"在此定居下来,开荒种地,过着平静的生活。因此,唐代以前,沔阳人常被称为"沔中蛮"。汉代又是沔阳历史上兴起的时代,从排湖西北一带出土的一百多件汉代文物,如神兽铭文镜、双耳鸟纹壶、网纹罐、绿釉大瓮及各种类型的陶器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时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原沔阳县(今洪湖市)附近,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仍,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置沔阳郡,领云杜县,县治今剅河附近;置州城郡,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置营阳郡,领惠怀县,县治今张沟附近。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0年),废州陵、惠怀二县,并云杜、沔阳二县置建兴县。 北周置复州,州治建兴县(今沔城东30里)。旋为沔阳郡,郡治沔阳城。

隋代的历史虽不长,但在沔阳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有龙柄凤首壶、竹节砚、莲花纹粉盒、带盘三足炉、花纹小罐、盘口高颈壶及"开皇八年"纪年砖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沔阳郡为复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微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直隶防御州,领景陵(今天门)、沔阳二县。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徽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并玉沙县地入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2]

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于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县治迁沔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为沔阳县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沔阳专署,1951年分沔阳县南部置洪湖县,后改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撤沔阳县设仙桃市,得名于政府驻地仙桃镇,因市区在鸡公滩,又名尖刀咀,后谐音为仙桃。目前是湖北省直管市。(1994年10月)

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1943年,中共湖北省委为适应抗日战争战略任务的需要,将与沔阳毗邻的天门、潜江、监利、汉川、汉阳等县交叉组建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沔(阳)、汉(阳)沔(阳)、(汉)川沔(阳)四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此建制延续到解放战争初期。

194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返襄南后,恢复重建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沔(阳)、(汉)川汉(阳)沔(阳)三个跨县政区。1948年11月川汉沔县分为(汉)川汉(阳)县与沔(阳)东县。

1949年5月底,天潜沔、监沔、沔东三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撤销,恢复沔阳县制隶属湖北省沔阳专署。6月7日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沔阳县大队,分别隶属沔阳地委 沔阳 沔阳 、沔阳专区(署)和沔阳军分区。1949年7月,沔阳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1949年设沔阳专区,专署驻沔阳县。辖沔阳(驻仙桃镇)、汉川、汉阳(驻蔡甸镇)、嘉鱼、蒲圻、监利、石首等7县及新堤办事处。

1950年撤销新堤办事处,改设新堤镇,归沔阳县领导。

1951年沔阳专署驻沔阳县新堤镇。同年,撤销沔阳专区,将沔阳、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嘉鱼、蒲圻2县划归大冶专区。

自1948年以来的四次大规模"清剿",取得了彻底胜利,沔阳全境解放,沔阳地区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是月底,上级决定,撤销天潜沔、监沔、沔东三县,恢复沔阳县建制,并指定天潜沔的干部接管沔阳。同时,在彭场正式成立中共沔阳县委。设仙桃、彭场两镇和夏家埠头、彭家场、沙湖、杨林尾、协心河、峰口、张沟、潘场、沔城、谢场、毛嘴12个区。

8月,改地名为序数区,全县辖一区(夏家埠头)、二区(彭家场)、三区(下查埠)、四区(沙湖)、五区(杨林尾)、六区(峰口)、七区(张沟)、八区(通海口)、九区(谢场)、十区(毛嘴)以及仙桃、彭场两镇。

10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指示,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更名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由彭场迁往沔城。11月,建立曹家嘴区为六区,石码头为十一区,小沙口区为十二区,原六区(峰口)改为十区。同月,毛嘴区划归天门县。

1950年1月,沔阳所辖脉旺嘴划归汉川县管辖。是年毛嘴区返回沔阳县,称十三区,同时将汉江以南原属天门县的多多团(即今黄家村一、五、六组)和永林以北(即今马王村六、七、八组)划归沔阳县;汉江以北原属沔阳县的仙北8个村划归天门县。汉江成为天、沔的天然县界。

1951年2月 增设十四区(三伏潭)、十五区(西流河)、十六区(汊河口)。6月,分沔境南北置洪湖县与沔阳县,同年撤销沔阳专署,沔阳县改属湖北省荆州专署,沔阳、洪湖分县,沔阳将东荆河以南的六区(曹家)、十区(峰口)、十一区(石码头)、十二区(小沙口)、十六区(汊河口)划归洪湖县。沔阳设一区(胡场)、二区(彭场)、三区(长埫口)、四区(沙湖)、五区(杨林尾)、六区(何场)、七区(张沟)、八区(通海口)、九区(剅河)、十区(沔城)、十三区(毛嘴)、十四区(三伏潭)、十五区(西流河)和仙桃、彭场两镇。全县设170个乡、180个村(未经"土改"建乡的地区称村)。7月,沔阳专署撤销,沔阳县改属荆州专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