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其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沙琪玛(满语:ᠰᠠᠴᡳᠮᠠ,穆麟德:sacima,太清:saqima,也作“沙其马”、“萨其马”等,在香港也称马仔或玛仔)是一种以面粉加鸡蛋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味糕点,色泽金黄,口感绵甜松软,味道香浓。
由来
萨其马源于满洲,在清兵入关后,沙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随后传遍全中国。在清代,沙其马在北京是重要的小吃,除用于僧道祭祀外[1][2],还是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沙其马奶油味最重,它北邻皇家寺庙雍和宫,那里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命名
在坊间流传著很多种不同有关“萨其马”之由来的传说,一说“萨其马”是满语的音译,在满语里,“萨其”是“sacimbi”(ᠰᠠᠴᡳᠮᠪᡳ)、“马”是“maribumbi”(ᠮᠠᡵᡳᠪᡠᠮᠪᡳ)的缩音,前者拥有“切”的意思,因为“萨其马”属于一种“切糕”,再加上后者“码”的工序,即“切成方块,然后码起来”。
此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汉译为“糖缠”(卷二十七,第46页)。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汉语称为金丝糕)。由于当时找不到汉语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所以亦会出现“沙其马”、“赛其马”等等不同的称呼。
材料及制法
最初用满洲的野生枸杞作萨其马的果料。清兵入关以后,逐渐被葡萄干、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枣等其他干果所取代,而枸杞也鲜为人知了。[3]王世襄先生说,“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即枸杞)。
旧时萨其马由冰糖、奶油、白面粉等制作成[4]。而后改以鸡蛋、油脂和面粉,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现代的萨其马由鸡蛋加入面粉制成面条状后油炸,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制成糖浆后与炸好的面条混合,待干而成切小块,以便售卖和食用。
现代制程
1.秤料:依照配方秤妥面粉、糖以及鸡蛋数颗。
2.打蛋:鸡蛋现打,一颗一颗敲进搅拌机。
3.过筛:面粉过筛,沙琪玛成品才会绵密细致。
4.搅拌:将蛋液和糖搅拌,打到湿性发泡程度。
5.揉面:以手工的方式揉面,或者机械搅拌。
6.发酵:手工制程可经24小时不等的时间发酵,工业制程于揉面时添加膨松剂,可省略此步骤。
7.制面:通过制面机将发酵好的面团整形,制作成面条。
8.炸面:热好油锅后,开始将面条反复的快速翻炸呈金黄色,捞起沥干备用。
9.煮糖:将糖、水和麦芽糖依照配方秤好,一同煮滚。
10.捏糖:糖液煮滚后,用锅铲捞一点糖水,用手指捏糖,测试糖液的黏性。工业制程则做温度和时间控制。
11.拌面:捏糖后,趁糖液冷却凝固之前,迅速将炸好的面条加入拌匀。
12.入模:将拌匀糖液的金黄面条,迅速放入模具中。
13.碾制:用擀面棍将面体均匀分布在模具内。工业制程则以大型碾制机具碾压。
14.成形:趁糖水未完全冷却,快速将其切割成型。
15.包装:产品冷却后,随即秤重、封口。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