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沟里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沟里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下辖乡,地处都兰县东南部,东与热水乡为临,南与果洛州玛多县相连,西北与香加乡接壤,地形呈不规则三角形。行政区域面积3271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沟里乡户籍人口有1680人。截至2019年10月,沟里乡下辖3个行政村。

2011年,沟里乡经济总收人113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82%,其中牧业收入851.7万元,农业收入76.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15.9元。

2018年,沟里乡有工业企业1个。 [1]

中文名: 沟里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地理位置: 都兰县东南部

面 积: 3271 km²

下辖地区: 3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曲什昂

电话区号: 0977

邮政区码: 816101

气候条件: 高原干旱气候

车牌代码: 青H

人 口: 1680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建置沿革

民国时期,为藏族日安、沟里部落驻牧地。

1958年,建立沟里乡。

1962年,建立沟里公社,下辖智玉、热龙、秀茂3个生产大队。

1962年11月,沟里公社改称沟里乡。

1968年,又改称沟里公社。

1984年,恢复沟里乡。

1990年,辖智玉、热龙、秀茂3个牧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沟里乡下辖3个行政村:智玉、热龙、秀茂;下设6个牧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沟里乡下辖3个行政村:热龙村、智玉村、秀毛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沟里乡地处都兰县东南部,东与热水乡为临,南与果洛州玛多县相连,西北与香加乡接壤,地形呈不规则三角形。

行政区域面积32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沟里乡地处布尔汗布达山以东,地貌形态丰富多样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境内最高峰位于智玉山峰,海拔5200米;最低点乡政府驻地曲什昂,海拔3700米。

气候

沟里乡境内气候寒冷,四季不分明,属典型的高原干旱气候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无霜期80天。年均气温-1.2℃,1月平均气温-14.2℃,7月平均气温10.8℃。年均降水量29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904小时,太阳年辐射量157.54千卡/平方厘米。极端最高气温17.2℃,极端最低气温-20.5℃。

自然灾害

沟里乡为多灾易灾区,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雪灾、霜灾、洪灾、雹灾等。

自然资源

沟里乡境内野生动物有岩羊、黄羊、盘羊、野牦牛、野驴、棕熊、麝、藏原羚、白唇鹿、马鹿、雪鸡、天鹅、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人口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49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人,城镇化率1.8%。总人口中,男性743人,占49.8%;女性751人,占50.2%。总人口中,以藏族为主,达1489人,占99.5%;另有蒙古、汉等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0.6‰。

截至2018年末,沟里乡户籍人口有168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沟里乡经济总收人113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82%,其中牧业收入851.7万元,农业收入76.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15.9元。

2018年,沟里乡有工业企业1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农业

2011年,沟里乡生产粮食847.5吨,人均567.3千克,其中青稞412.5吨,小麦43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青干草等。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900亩,产量135吨;青干草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1000吨。畜牧业以饲养羊、牛、马为主。2011年,牲畜年末存栏84076头(只),其中藏系绵羊64919只,牦牛10935头,黄牛503头,马658匹,山羊7061只;牲畜出栏3.9万头(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沟里乡有中心小学1所,在校生95人,专任教师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沟里乡有中心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人员6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注册护士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参合人数为1487人,参合率为9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数为27人,参保率为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沟里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户,人数172人,发放低保资金21.4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0户,人数13人,发放供养费4.7万元,孤儿1人,发放孤儿生活费0.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人,80岁以上老人10人,发放长寿补助0.6万元。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56人,参保率达50.6%。

交通运输

沟里乡境内有G0615公路穿过。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沟里”系藏语音译,意译为“驼背老人”相传该部落首次到达该地的是个驼背老人,故而得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