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溝里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溝里鄉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下轄鄉,地處都蘭縣東南部,東與熱水鄉為臨,南與果洛州瑪多縣相連,西北與香加鄉接壤,地形呈不規則三角形。行政區域面積3271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溝里鄉戶籍人口有1680人。截至2019年10月,溝里鄉下轄3個行政村。

2011年,溝里鄉經濟總收人1136.5萬元,比上年增長20.82%,其中牧業收入851.7萬元,農業收入76.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415.9元。

2018年,溝里鄉有工業企業1個。 [1]

中文名: 溝里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

地理位置: 都蘭縣東南部

面 積: 3271 km²

下轄地區: 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曲什昂

電話區號: 0977

郵政區碼: 816101

氣候條件: 高原乾旱氣候

車牌代碼: 青H

人 口: 1680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為藏族日安、溝里部落駐牧地。

1958年,建立溝里鄉。

1962年,建立溝里公社,下轄智玉、熱龍、秀茂3個生產大隊。

1962年11月,溝里公社改稱溝里鄉。

1968年,又改稱溝里公社。

1984年,恢復溝里鄉。

1990年,轄智玉、熱龍、秀茂3個牧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溝里鄉下轄3個行政村:智玉、熱龍、秀茂;下設6個牧民小組。

截至2019年10月,溝里鄉下轄3個行政村:熱龍村、智玉村、秀毛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溝里鄉地處都蘭縣東南部,東與熱水鄉為臨,南與果洛州瑪多縣相連,西北與香加鄉接壤,地形呈不規則三角形。

行政區域面積32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溝里鄉地處布爾汗布達山以東,地貌形態豐富多樣地形起伏,層巒疊嶂。境內最高峰位於智玉山峰,海拔5200米;最低點鄉政府駐地曲什昂,海拔3700米。

氣候

溝里鄉境內氣候寒冷,四季不分明,屬典型的高原乾旱氣候區,冬季漫長,夏季短暫。無霜期80天。年均氣溫-1.2℃,1月平均氣溫-14.2℃,7月平均氣溫10.8℃。年均降水量296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904小時,太陽年輻射量157.54千卡/平方厘米。極端最高氣溫17.2℃,極端最低氣溫-20.5℃。

自然災害

溝里鄉為多災易災區,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雪災、霜災、洪災、雹災等。

自然資源

溝里鄉境內野生動物有岩羊、黃羊、盤羊、野氂牛、野驢、棕熊、麝、藏原羚、白唇鹿、馬鹿、雪雞、天鵝、黑頸鶴等珍稀動物。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49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7人,城鎮化率1.8%。總人口中,男性743人,占49.8%;女性751人,占50.2%。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達1489人,占99.5%;另有蒙古、漢等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0.6‰。

截至2018年末,溝里鄉戶籍人口有168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溝里鄉經濟總收人1136.5萬元,比上年增長20.82%,其中牧業收入851.7萬元,農業收入76.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415.9元。

2018年,溝里鄉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農業

2011年,溝里鄉生產糧食847.5噸,人均567.3千克,其中青稞412.5噸,小麥43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青乾草等。2011年,油菜種植面積900畝,產量135噸;青乾草種植面積1000畝,產量1000噸。畜牧業以飼養羊、牛、馬為主。2011年,牲畜年末存欄84076頭(只),其中藏系綿羊64919隻,氂牛10935頭,黃牛503頭,馬658匹,山羊7061隻;牲畜出欄3.9萬頭(只)。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溝里鄉有中心小學1所,在校生95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溝里鄉有中心衛生院1個,專業衛生人員6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註冊護士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參合人數為1487人,參合率為98%;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應參保人數為27人,參保率為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末,溝里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9戶,人數172人,發放低保資金21.4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戶,人數13人,發放供養費4.7萬元,孤兒1人,發放孤兒生活費0.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人,80歲以上老人10人,發放長壽補助0.6萬元。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56人,參保率達50.6%。

交通運輸

溝里鄉境內有G0615公路穿過。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溝里」系藏語音譯,意譯為「駝背老人」相傳該部落首次到達該地的是個駝背老人,故而得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