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河市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河市中学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炉田村。是洛江区一所公立中学。学校频临仙公山以及仰恩大学。

学校历史

历史,是过去现实的记载。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三十七年不过沧海一粟,却是河市中学办学走过的艰辛历程。回首历史,那时河市仅有一所民办农中,在“文革”初期,已濒于关闭,多少子弟求学无门。许多有识之士疾呼:要根本解决河市人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必须办一所正式的中学。

一九七○年三月,经多方努力,上给批准在原河市农中旧址(今霞溪村埔边小组)试办一所正式中学。当月,原晋江地区教革组委派庄鸿志、王桂曲、曾天恩(原农中教师)三位同志先期来到河市,积极筹备建校。三月二十日,首批招收小学秋季毕业生一百七十五人,编成三个班正式上课。

白手起家,办学谈何容易?当时学校仅有原农中留下几间旧房舍,连生产队的牛棚也充作教室;几间夯墙旧土房安上门板,便是老师生活兼办公场地;没有运动场地,师生便齐动手,自力更生开掘平整一片操场。个中滋味,唯当年参加建校劳动的师生方能体会。半年过去,河市中学逐渐有了学校模样。

一九七○年秋,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办学条件成熟,指示正式办校。是年十月,河市中学诞生了。同年向社会招收了八十余名“文革”中失学的三届生,编作两个班,创办高中部。至此,学校共有初、高生二百五十余人,已渐具一所完中的雏形,学校工作由林荣查同志暂时负责。

一九七二年春,上级委派刘逊斌同志来校担任校长。这是上级正式任命的河市中学首任校长。逊斌同志上任后,针对现状,一手抓教师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一手抓教学和基建。为稳定师资队伍,为河市中学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随着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这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先后有二十来位老师由晋江县(今晋江市)、泉州市(今鲤城区)下放山区,调入河市中学。他们中如叶再添、林文芳、王琪宣、陈敦明、林清河、林道耀、杨汉宗、金廷勋、王锦成、江传玉等,他们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无疑给学校注入一股生机。但他们身心均不同程度受到摧残,刘校长多方关心,信任他们,用诚心和热情换来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忘却身心的痛苦,全力投入工作,呕心沥血,为河市人民培育了一茬又一茬的人才。而今,回顾历史,河市人民决不应也不会忘记他们。

随着学校逐步发展,为了完善和加强学校领导和组织管理,经上级批准,学校着手进行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先后建立了政工组,教务组和后勤组三个中层机构,配合工作。同期,几个党员教师的组织关系从公社教革组中转出,另组成河市中学支部,由刘逊斌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完善了领导管理后,又遇到新的问题:原有校舍已远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刘逊斌同志带领全校师生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边教学,边劳动建校,依靠全体师生的努力和埔边群众的支持,先后修缮了原有校舍,增建四间教室,一座教师宿舍,缓解了矛盾。至一九七三年春,学校已拥有初、高中八个班,三百四十多名在校生,三十多位教职员工,初具规模。

同年,教育体制改革,河市中心、蛟南和新告三所小学的“戴帽式”初中班从原校分离出来,划归河市中学管理,作为分校。为了便于分离管理,第二年秋,中心分校迁往停建的炉田小学(即今校址)。

迁入炉田村后,分校负责人叶再添、郑镇安老师带领一班老中青老师,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艰苦创业,辛勤办校。因简就陋,在牛粪臭味充斥的小庙里、狭窄的民房中,支起简易黑板坚持上课,发动师生在一块凹凸不平山坡地上平整出一方周长三百米的操场。教师住宿紧张,几个教师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宿舍,更多的教师只得租住在低矮、昏暗的民房里工作、生活。一九七六年,因受“反击右倾翻案风”影响,这时炉田分校被迫撤消,停办一年,一九七七年秋复办。复办后生数激增,原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再次出现矛盾。据此,一九七七、七八两年间,市局两次拨款,在童厝山麓——原校舍东北面增建两幢依山式教学楼,每幢两层六间,计面积1152平方。嗣后,增建两座290平方的平房教师宿舍。

一九七八年秋,为了加强管理,调整布局,总校由埔边迁入炉田,埔边改为分校。随后,因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教学网点布局,一九七九年秋,蛟南、新告两分校相继并入炉田总校。至此,学校成为雏形。这十年中,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截至一九七九年秋,包括总校和分校,计有高中部八班、初中部十六班、学生八百多名,教职工七十多人。

一九八一年秋,河市中学高中部撤消,改办职业高中,开设畜牧兽医、茶果种植、缝纫等专业,招收了学员七十二人。我校是省教委首批开办的职业高中校之一。这批学员毕业后,投身于社会,服务于家乡的经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年下放山区的老教师落实政策相继离校。刘逊斌同志也因工作需要调离了河市中学,上级便委任叶再添副校长主持工作,后又任命政教处副主任郑镇安同志为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工作。同年,叶再添同志申请退休,由郑镇安同志兼代理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在大批老教师相继离校后,师资队伍出现断裂层,学校领导征得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从泉州师范大专班中分配了四十名毕业生到河市中学。师资补充后,学校根据这些青年教师热情高,经验不足的现实,从思想上、政治上信任他们,业务上帮助他们,积极引导,很快稳定了这支年青的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八二年中考,我校取得好成绩,受到市局嘉奖。与此同时,教师住宿再度紧张,为解决新的矛盾,学校一方面争取市局拨款,另一方面自筹部分资金,果断把计划修建单层平屋宿舍改建成二层楼房(包括食堂在内),基本上解决教师生活用房问题。一九八三年秋,埔边分校并入炉田总校,结束了十几年的分治、合并状态,朝着集中统一管理方向发展。

一九八四年,郑镇安同志参加市委党校学习,上级指定李伯远老师主持学校工作,旋即任命为校长[1],八五年春,兼任党支部书记。同年,上级任命潘再胜老师为副校长,协助工作。学校人事变动虽大,这一年中考依然取得好成绩,十几位同学考入中专和重点中学。同时,学校基础设施[2]也有新的发展。到八六年底,学校又新建依山式教学楼一座,修建了四百多米长的校围,既缓解校舍紧张问题,又方便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