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油莎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油莎草(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是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茎叶丛生,分蘖力极强,茎三棱形,由叶片包裹而成,植株高可达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平均长度65厘米,宽度0.5厘米。茎果呈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7-2厘米。具节和鳞片,芽端鳞片细密。少数植株开花,苞片长于花序,花长于主茎顶端,花两性,每穗具8-30朵花。[1]

油莎草原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广泛栽培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南美、前苏联等地。1960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由保加利亚引入试种成功,后在内蒙古、辽宁、广东、广西、福建、新疆、甘肃等地区试种成功。属阳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涝、耐瘠、耐盐碱。

油莎草是优质、高产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的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经济作物。既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又是家畜的优良饲料,可作为优良牧草发展种植。此外还可用作润滑油和制皂。

形态特征

茎叶丛生,分蘖力极强,茎三棱形,由叶片包裹而成,植株高可达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平均长度65厘米,宽度0.5厘米,呈剑状,叶片表面覆盖角质层比较坚硬。地下茎呈匍匐状水平斜向伸长,一部分长出地面形成分枝,另一部分末端膨大形成块茎(核状茎果),每蔸可达100-200粒。

茎果呈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7-2厘米,形成初期为白色,成熟后为黄褐色。茎果顶端具有芽点1-3个。具节和鳞片,芽端鳞片细密,茎果表面有短的线形不定根。根为须根系,垂直分布于土层中。少数植株开花,苞片长于花序,花长于主茎顶端,花两性,黄白色,为穗状花序,呈圆柱形或稍扁平且水平叉开,每穗具8-30朵花。生育期100-120天。

生长环境

油莎草属阳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涝、耐瘠、耐盐碱。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除低洼积水地外,不论红壤、黄壤、沙质壤土、山坡丘陵、房前屋后都能生长,尤以疏松的沙质土壤为佳。喜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要求年均气温20℃以上,年降水量不少于600-650毫米,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尤旺。

分布范围

油莎草原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广泛栽培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南美、前苏联等地。1960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由保加利亚引入试种成功,后在内蒙古、辽宁、广东、广西、福建、新疆、甘肃等地区试种成功。

主要价值

油莎草出油率30-40%,其油色清澈微红,无沉淀,浓香无异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是上等的食用油,品质优于菜籽油及芝麻油等,被称为“油料植物之王”。油莎草除榨油外,也可加工成食品,可生食、炒食、油炸,味道香甜。榨油后的饼粕微甜而香,可加工制作糕点,酿制酱油、醋、酒,也可提取优质淀粉、糖、纤维素,余下的粉渣是养殖业很好的精饲料。油莎草的茎叶细长且坚韧,是编织手工艺品的理想原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