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油莎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莎草(學名:Cyperus esculentus L.)是莎草科莎草屬植物。莖葉叢生,分櫱力極強,莖三棱形,由葉片包裹而成,植株高可達100厘米。單葉互生,葉片狹長,平均長度65厘米,寬度0.5厘米。莖果呈橢圓形,長1-2厘米,直徑0.7-2厘米。具節和鱗片,芽端鱗片細密。少數植株開花,苞片長於花序,花長於主莖頂端,花兩性,每穗具8-30朵花。[1]

油莎草原產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帶,廣泛栽培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南美、前蘇聯等地。1960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由保加利亞引入試種成功,後在內蒙古、遼寧、廣東、廣西、福建、新疆、甘肅等地區試種成功。屬陽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澇、耐瘠、耐鹽鹼。

油莎草是優質、高產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的集糧、油、牧、飼於一體的經濟作物。既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又是家畜的優良飼料,可作為優良牧草發展種植。此外還可用作潤滑油和制皂。

形態特徵

莖葉叢生,分櫱力極強,莖三棱形,由葉片包裹而成,植株高可達100厘米。單葉互生,葉片狹長,平均長度65厘米,寬度0.5厘米,呈劍狀,葉片表面覆蓋角質層比較堅硬。地下莖呈匍匐狀水平斜向伸長,一部分長出地面形成分枝,另一部分末端膨大形成塊莖(核狀莖果),每蔸可達100-200粒。

莖果呈橢圓形,長1-2厘米,直徑0.7-2厘米,形成初期為白色,成熟後為黃褐色。莖果頂端具有芽點1-3個。具節和鱗片,芽端鱗片細密,莖果表面有短的線形不定根。根為鬚根系,垂直分布於土層中。少數植株開花,苞片長於花序,花長於主莖頂端,花兩性,黃白色,為穗狀花序,呈圓柱形或稍扁平且水平叉開,每穗具8-30朵花。生育期100-120天。

生長環境

油莎草屬陽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澇、耐瘠、耐鹽鹼。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除低洼積水地外,不論紅壤、黃壤、沙質壤土、山坡丘陵、房前屋後都能生長,尤以疏鬆的沙質土壤為佳。喜排水良好、疏鬆的土壤。要求年均氣溫20℃以上,年降水量不少於600-650毫米,高溫多雨的夏季生長尤旺。

分布範圍

油莎草原產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帶,廣泛栽培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南美、前蘇聯等地。1960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由保加利亞引入試種成功,後在內蒙古、遼寧、廣東、廣西、福建、新疆、甘肅等地區試種成功。

主要價值

油莎草出油率30-40%,其油色清澈微紅,無沉澱,濃香無異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營養價值極高,是上等的食用油,品質優於菜籽油及芝麻油等,被稱為「油料植物之王」。油莎草除榨油外,也可加工成食品,可生食、炒食、油炸,味道香甜。榨油後的餅粕微甜而香,可加工製作糕點,釀製醬油、醋、酒,也可提取優質澱粉、糖、纖維素,餘下的粉渣是養殖業很好的精飼料。油莎草的莖葉細長且堅韌,是編織手工藝品的理想原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