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甲型血友病生物制剂人凝血因子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治疗甲型血友病生物制剂人凝血因子Ⅷ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甲型血友病和乙型血友病[1]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质或量的异常所致,后者系凝血因子Ⅸ(FⅨ)质或量的异常所致。
据估算世界上受到血友病困扰的人数约为400000,其中甲型血友病较乙型血友病更为常见,占血友病类疾病的的80-85%。临床上,血友病以自发性或创伤相关的出血为特征,出血部位主要在关节、软组织和肌肉。目前甲型血友病治疗的手段主要为替代疗法,即输注含有凝血因子Ⅷ的制剂,主要有血浆提取的FⅧ、基因重组的FⅧ等。
甲型血友病又称为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症或第Ⅷ因子缺乏症。它是凝血因子Ⅷ编码基因突变导致该凝血因子功能缺陷所致的一种凝血功能障碍性遗传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发病率约为 5000分之一的男性活婴。女性患者极为罕见。
人凝血因子Ⅷ由于来源于健康人血浆[2],其来源受限,国内凝血因子类纯化技术相对落后,大部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具备生产人凝血因子Ⅷ能力,导致50%以上血浆组分白白浪费,无法转化为凝血因子产品。而基因重组的FⅧ价格昂贵,导致该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血友病患者用药“一支难求”。
我公司研发人员运用离子交换层析技术,通过调整冷沉淀溶解液配方,优化铝胶吸附条件,精准控制离子交换层析参数,将人凝血因子Ⅷ的收率提高了40%,比活≥40IU/ml,起效更快,能更迅速的控制疾病,疗效明显优于现有上市产品。
案例关键词:血友病(hemophilia)、人凝血因子Ⅷ
研发背景、设计、历程及相关新技术应用情况
血友病是一种致命的遗传性罕见病,血友病患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凝血因子有功能缺陷,典型血友病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最终发生肢体功能残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幼反复发生异常出血,其中以关节、肌肉出血最具特点,也可发生致死性出血。
替代疗法是血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按需治疗是指在出血发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输注凝血因子制品;预防治疗是通过定期预防性输注凝血因子制品,使患者体内凝血因子(FⅧ:C,FⅨ:C)水平长期维持在 0.01 U/mL(1%)以上,防止或减少出血的发生,使重度血友病患者尽可能保持相对健康状态。
在发达国家,由于积极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不管是从预期寿命还是生活质量,都与普通正常人相似。同时发达国家对患者临床表现异质性和替代治疗中所产生的抑制物都有深入的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血友病临床诊治工作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我国血友病患者很少能够得到充分治疗,从人均使用人凝血因子Ⅷ角度看,英国2.0IU,美国2.3IU,加拿大2.4IU,德国3.4IU,我国人均不足0.05IU。对于凝血因子的使用,血友病治疗的国际标准基本已经能够做到预防治疗,即定期定量注射凝血因子,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国内尚不能做到按需治疗,当血友病患者出血不止的时候,还无法保证能够及时的注射凝血因子来止血。
临床上,我国每年都有因凝血因子供应不足得不到及时救治的血友病人致残、死亡事件发生,已引起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
研发思路
人凝血因子Ⅷ研发的难题主要在于成品复溶后易析出不溶性颗粒或/和蛋白,导致产品不合格;比活低,达不到药典最低标准不低于10IU/ml;收率低,每吨血浆可提取Ⅷ因子约350瓶(200IU)。针对上述难题,研发人员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了设计和改造。针对成品复溶后易析出不溶性颗粒或/和蛋白,对冷沉淀溶解液配方进行了多次调整研究,找出了适宜的溶解液配方。针对比活低,收率低,对铝胶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找出了最佳吸附pH值、最适宜温度条件、最合适铝胶使用量及吸附时间,达到既有效去除杂蛋白,又有效保证Ⅷ因子不流失或少流失;对离子交换层析的缓冲系统、洗涤系统、洗脱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了精准控制参数,既保证了Ⅷ因子充分纯化,又有效的减少了损失。
由于人凝血因子Ⅷ来源于血浆,需保证临床使用的病毒安全。针对此问题,采用国际先进的双病毒灭活技术:SD病毒灭活(25±1℃,6小时)和干热病毒灭活(100±0.5℃,30分钟),同时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有效保证临床使用病毒安全。
参考文献
- ↑ 我们要知道,“血友病”有这些分型 ,搜狐,2017-12-22
- ↑ 血浆、血浆冷沉淀物的知识点!,搜狐,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