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泡桐树 |
泡桐树是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Paulownia)的落叶乔木。
泡桐树树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树树皮光滑但皮孔显著,大树逐渐纵裂,叶枝稀疏,树冠呈圆锥状或伞状。叶对生,叶大而长柄。花序为聚伞圆锥形,花萼肉质,倒圆锥状或钟状,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为蒴果,卵状或椭圆状。种子椭圆状。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泡桐树
拉丁学名:Paulownia Sieb.et Zucc
界:植物界
属:泡桐属
分布区域:除个别种分布到越南、老挝外、其他各种均为我国所特有
果实形状:卵状、椭圆状
目:玄参目
科:玄参科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分类:南方泡桐、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
繁殖方法:分根、分蘖、播种、嫁接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但在热带为常绿,树冠圆锥形、伞形或近圆柱形,幼时树皮平滑而具显著皮孔,老时纵裂;通常假二歧分枝,枝对生,常无顶芽;除老枝外全体均被毛,毛有各种类型,如星状毛、树枝状毛、多节硬毛、粘质腺毛等,有些种类密被星状毛和树枝状毛,肉眼观察似绒毛,故通称绒毛,某些种在幼时或营养枝上密生粘质腺毛或多节硬毛。
叶对生,大而有长柄,生长旺盛的新枝上有时3枚轮生,心脏形至长卵状心脏形,基部心形,全缘、波状或3-5浅裂,在幼株中常具锯齿,多毛,无托叶。
花3 (1)-5 (8)朵成小聚伞花序,具总花梗或无,但因经冬叶状总苞和苞片脱落而多数小聚伞花序组成大型花序,花序枝的侧枝长短不一,使花序成圆锥形、金字塔形或圆柱形;萼钟形或基部渐狭而为倒圆锥形,被毛;萼齿5,稍不等,后方一枚较大;花冠大,紫色或白色,花冠管基部狭缩,通常在离基部5-6毫米处向前驼曲或弓曲,曲处以上突然膨大或逐渐扩大,花冠漏斗状钟形至管状漏斗形,腹部有两条纵褶(仅白花泡桐无明显纵褶),内面常有深紫色斑点,在纵褶隆起处黄色,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多少向后翻卷,下唇3裂,伸长;雄蕊4枚,二强,不伸出,花丝近基处扭卷,药叉分;花柱上端微弯,约与雄蕊等长,子房二室。蒴果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室背开裂,2爿裂或不完全4爿裂,果皮较薄或较厚而木质化;种子小而多,有膜质翅,具少量胚乳。
生长习性
泡桐是阳性树种,最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砾土,它喜土壤湿润肥沃,以pH 6-8为好,对镁、钙、锶等元素有选择吸收的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镁、钙、磷肥。由于泡桐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或在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也均能生长,但忌积水。泡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在北方能耐-20℃-25℃的低温,从我国东北辽宁南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都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
种类介绍
南方泡桐
PaulowniaaustralisGong Tong 。
本种介于台湾泡桐和白花泡桐之间,和台湾泡桐区别在于其小聚伞花序有短总花梗,花较大,花冠管状钟形,长5-7厘米,花萼浅裂,果实长约4厘米,椭圆形。和白花泡桐区别在于后者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小聚伞花序的总花梗较长,花冠长8-12厘米,腹部无明显纵褶,果实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0厘米。
白花泡桐
泡桐(中国植物图鉴)、大果桐(河南)、大泡桐(四川),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野生或栽培,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有引种,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则分布越高,可达海拔2000米。越南,老挝也有。
本种树干直,生长快,适应性较强,适宜于南方发展。
楸叶泡桐
分布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通常栽培,太行山区有野生。
本种树干直而材质优良,又耐干旱瘠薄的土壤,适宜在北方山地丘陵或较干旱寒冷地区发展,但有些地方很少结籽。
本种和兰考泡桐相近,但后者叶形较宽,卵状心脏形,长宽几相等或长稍过于宽:花冠漏斗状钟形,较宽,顶端直径4-5厘米;果实卵形。和白花泡桐的区别在于后者花冠在基部不突然膨大,而逐渐向上扩大,稍稍向前曲,腹部无明显纵褶;果实较大,长6-10厘米,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
兰考泡桐
Paulownia elongataS. Y. Hu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多数栽培,河南有野生。和揪叶泡桐相近,区别在于后者叶片为长卵状心脏形,长几为宽的2倍;花冠细瘦,管状漏斗形;果实椭圆形,两者可以区分。
本种一般很少结籽,但它的干形较好,树冠稀疏,发叶晚,生长快,其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不与一般农作物争夺养料,故适于农桐间作,兰考泡桐是北方地区进行农桐兼作的好树种,在河南等地已普遍推广。
川泡桐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川泡桐,树冠伞状或圆锥状,成熟叶卵圆状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背面具黄色,长树枝状毛,毛的“干”部粗壮,分枝较稀少,近无毛,幼叶上面具无柄的树枝状毛和腺头毛混生。花序枝广圆锥状,侧枝稀疏粗壮,下部聚伞花序总梗无或极短,上部无总梗,花萼深裂,稍过半不脱毛,成熟果期萼一般不反折,花梗密生黄色星状毛和软鳞片,花紫色或白色花冠长6—7厘米、基部突然膨大呈钟状,蒴果卵球形长3—5厘米,最宽部2—2.5厘米,果皮厚1毫米左右壳质,结实多。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野生或栽培,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林中及坡地。
台湾泡桐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台湾泡桐,树冠伞形。叶卵圆状或广卵状心形,成熟叶背面毛为直带关节的单毛,只有单个分叉的毛、星状毛和腺头毛混生,叶粘手。花序枝为广圆锥状,分枝稀疏、粗壮。聚伞花序无总梗。花萼深裂过半,不脱毛。花冠长3—5厘米,为本属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长2—2.5厘米,宽2厘米。果壳薄壳质,不足1毫米,结实多。种子长圆形,种翅褐色,包括种翅长2.5—3.5毫米,宽2.5毫米,也为该属最小的。
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多数野生,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灌丛、疏林及荒地。本种主干低矮,不太适宜造林,但因叶有粘质,不受虫害。
毛泡桐
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栽培,西部地区有野生。海拔可达1800米。日本,朝鲜,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种栽培。
本种在被毛疏密,花枝及花冠大小,萼齿尖钝等方面常因生境和海拔高低而有变异,生长在海拔较高处,有花枝变小、萼齿在花期较钝、花冠稍短缩的趋势。
该种较耐干旱与瘠薄,在北方较寒冷和干旱地区尤为适宜,但主干低矮,生长速度较慢。
光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var. tsinlingensis (Pai) Gong Tong
本变种和毛泡桐的主要区别在于成熟叶片下面无毛或毛极稀疏,基部圆形至浅心脏形。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四川北部,栽培或野生,海拔可达1700米。
分布范围
共7种,均产我国,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有些地区正在引种。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主要用其木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