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波罗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波罗诞

中文名: 波罗诞

分 类: 民俗

地 区: 广东省

南海神庙的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其中十三为正诞,也叫波罗诞,即南海神诞,是广东省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它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即事》诗中,就描述了“波罗诞”庙会的盛况。[1]

简介

波罗庙会期间,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参观游览人数达数十万。广州民间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可见庙会影响之大。

由于波罗诞庙会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启动了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6月,国务院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埔民间信俗波罗诞(民俗)榜上有名。广州黄埔波罗诞庙会已有千年历史。近几年屡有创新,今 年的波罗诞庙会融入微博互动元素,吸引大批年轻粉丝。

起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波罗庙会起源于何时,今已难考证,一说是明朝,但从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的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 当时庙会可能已经有了。在每年一度的“波罗诞”期,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延续着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传统和习俗,祈求国泰民安,海不扬波,出入平安。波罗诞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节日,而且富有广州地方特色。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挂广州市黄埔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获得“波罗诞”保护单位资格。

由来

相传唐朝时,一位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使者来华,因故误了归期,终老于广州,后被封为“达奚司空”,建海神庙供奉。因其来自波罗国,带来波罗树,在南海神庙种植了波罗树,神庙在传统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设定的生日也被称作“波罗诞”。因此南海神诞也就被称作“波罗诞”。

2005年,广州市将南海神庙管理使用权移交黄埔,并创办了广州民俗文化节,将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波罗诞”结合起来,成为广州市民文化生活的又一个亮点。

2007年3月27日,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开幕。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向东生、潘胜燊及市文化局、黄埔区有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表示,今 年将依托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革命军事教育游、民俗文化古迹游、乡村农业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启动“农家乐”乡村旅游和古民居的综合开发,将南海神庙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8年,第四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分别荣获中国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及“2008年中国十佳民俗节庆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节庆杰出典范奖”。

2012年,广东省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落户“波罗诞”,与第八届广州民俗文化节结合举办,取得巨大成功,该节庆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间民俗文化盛会,并已列入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品牌活动之一。

2013年3月20日至3月26日(农历二月初九至二月十五)第九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将于南海神庙盛大举行,并开展仿古祭海仪式、章丘诗会、水神庆会、五子朝王、花朝盛典、梨园荟萃、美食共飨等精彩活动。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创建于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已有1410多年的历史,为祭祀南海神祝融而建,是我国古代由历朝官方拜祭的四大海神庙中规模最大最古老、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是南方古碑刻保存较多的庙宇之一,也是广州古树名木编号的起点。1962年7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庙宏伟深广,前堂后寝,1985年后经重修复原,重建了大殿、碑亭、头门、仪门。庙前西侧有一土埠名章丘,昔为观望海上日出之地,筑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亭旁古木蓊郁,高耸一株红豆古树。南海神庙及邻近的浴日亭以“扶胥浴日”之美誉在宋、元、明、清均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历朝历代都有拜祭,而且用的是王侯之礼,这里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多商人在此先拜海神,然后扬帆出海,远赴南洋、印度,直达西亚一带。

南海神庙是南海丝路最早的出发地,是我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南海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3世纪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来,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广州市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个,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南海神庙是南海丝路最早的出发地。

波罗诞买波罗鸡,是广州人的“保留项目”。这波罗鸡并非真鸡,而是一种工艺品。传说旧时,波罗庙附近一条村,有个张姓老妇,无儿无女,只与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村外有个有钱的员外,酷爱斗鸡,对张老妇的雄鸡早有所闻,派人要那只雄鸡与他的较量,被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被杀得一败涂地。员外出高价想买老妇的鸡,仍被拒绝。他恼羞成怒,一天,趁老妇下田之机,派家丁将雄鸡偷了回来。谁知,这只鸡从此再不啼叫。员外一怒杀了它。伤心不已的老妇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说也奇怪,粘上去的鸡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妇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至极,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都拿到波罗诞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波罗粽

在波罗诞期间包粽子,是庙头社区一带(即传统的庙头十五乡)沿袭多年的风俗。“波罗粽”作为“波罗诞”的传统食品,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浓而不油腻,在珠三角地区有不小的名气,波罗粽延续了800多年历史。每逢“波罗诞”到来,南海神庙附近社区的居民就会组织起来,齐聚祠堂共包粽子,用来祝贺节日赠亲送友,邻里和谐,欢声笑语,融融一堂,为传统节日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波罗粽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用料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其独特性体现在粽叶和蒸煮上。波罗粽粽叶不用冬青、不用竹叶,也不用荷叶而用芭蕉叶。每年8月以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晾干晒干,保留了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芳。波罗粽要包得实,普通端午粽切开就散,波罗粽可以切片吃。以往还有风俗,买了波罗粽,要挂在小孩脖子上一个,寓意丰衣足食。传说粽子的形状可以辟邪,吃的粽子越大,越可以保平安。

祭海活动

祭海活动是南海神庙传统的活动。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场所,古时有拜四岳、四海、四渎的传统,隋文帝在南海神庙开创了皇帝在海边祭祀海神的先河,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南海神庙也是民间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在每年一度的“波罗诞”正诞之日,周边地区乡民延续着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间传统和习俗。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在2006年迎接瑞典国王一行及欢送“哥德堡”号活动中首次推出,以独具中国岭南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受到广大媒体和专家的一致首肯。仿古祭海仪式表演以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代表为祭祀主体,再现民间朝拜南海神盛况,传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和谐之境,彰显了广州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009年对大型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形式进了调整,演员阵容更大,民俗风格更突出。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历来是“波罗诞”庙会的一项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据清·嘉庆年间崔弼撰编的《波罗外记》记载,南海神庙诞期(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称“波罗诞”,内容有“万众同欢”、“海上狂欢”、“四乡会景”、“商铺市集”等项活动。其中“四乡会景”就是“五子朝王”。传说南海神有5个儿子,大儿子“大案”,二儿子“源案”,三儿子“始案”,四儿子“长案”,五儿子“祖案”。其中三儿子外号“硬颈三”(“硬颈”是广州话,意为“脾气倔强”),因为脾气坏,不孝顺,每年都是反方向被抬进庙中。五子神像分别由南海神庙附近的乡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乡村号称波罗庙十五乡。从明代开始,“五案”在“波罗诞”正诞之日,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

“五子朝王”时,各案由乡民抬起巡游,标旗引路,罗伞盖顶,十八般武器护卫,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各乡会集南海神庙进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各案由各乡抬回。神像返回三乡,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2007年举办“波罗诞”千年庙会时恢复了这项活动,参与的乡民更多,更增添了活动热烈、祥和的氛围。

花朝盛会

“花朝盛会”系列民俗活动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花朝节,简称花朝,又称“挑菜节”,俗称“花神节”,是女儿们拜花祈福、爱花、赏春、比美的日子。据载,昔日的南海神庙在“波罗诞”正诞之后便举行“花朝节”(农历二月十四、十五两天)活动,女儿们在这天相约来到南海神庙,行拜花之礼。其时,四乡民众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2008年以来,庙会恢复了中断近百年的花朝节活动,通过举办拜花祈福(拜花)、赏花咏春(赏花)、百花争艳(比美)、中国古代服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深入挖掘“花朝节”文化内涵,在民俗传承中赋予其时代的积极内涵。

参考来源

三天“波罗诞” 上演非遗狂欢盛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