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泰州南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州南山寺位于泰州古城东南的南城河畔,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铁心坚禅师所建,朝廷赐额“护国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为禅寺,更名为“资福禅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将寺院改为道观,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资福禅院改为了道观,名“神霄玉清万寿宫”。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复佛寺,升院为寺,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毁。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绍信、觉妙重建。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图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为“祝圣道场”,并于寺内设佛教管理机构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区的佛教事务。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铸巨大铁钟一口,钟声洪亮,声闻数十里,惜已不存。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将南山寺加以维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师罄所藏得白金三百两,鸠工庀材,又命从众募劝,历经两年时间终于使寺院殿堂佛像焕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鹏(浙江余杭县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记》镶嵌于墙,记载了南山寺的历史以及此次修复的过程。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图。[1]

中文名: 南山寺

建筑类型: 佛家寺庙

始建时间: 唐僖宗乾符三年(八七六)

僖宗赐名: 护国寺

基本概述

古寺依南郭,禅房苔藓封。

寒云萋白石,灵籁动青松。

客思惊秋笛,梵音下瞑钟。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龚大器的诗中插绘了泰州南山寺的沧桑画卷,反映了旧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钟演绎的历史烟云,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尘的清净梵刹,这为后人探寻宗教文化,解读历史文化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南山寺位于泰州古城东南的南城河畔,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铁心坚禅师所建,朝廷赐额“护国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为禅寺,更名为“资福禅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将寺院改为道观,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资福禅院改为了道观,名“神霄玉清万寿宫”。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复佛寺,升院为寺,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毁。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绍信、觉妙重建。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图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为“祝圣道场”,并于寺内设佛教管理机构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区的佛教事务。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铸巨大铁钟一口,钟声洪亮,声闻数十里,惜已不存。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将南山寺加以维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师罄所藏得白金三百两,鸠工庀材,又命从众募劝,历经两年时间终于使寺院殿堂佛像焕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鹏(浙江余杭县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记》镶嵌于墙,记载了南山寺的历史以及此次修复的过程。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图。

南山寺的名称由来,是因为该寺位于泰州城的东南方而得名,这与泰州的东山寺、西山寺和北山寺情况一样。泰州无山,而饶有趣味地称四方的寺院为山,颇富想象力。南山寺又称南山律寺,这一说法是宋代嘉定年间时寺院设立戒坛,传扬道宣律师创立的南山律宗,故称南山律寺。

寺庙规模

南山寺的格局规模,最早见于嘉靖三十年(1551)李鹏《重修南山寺碑记》。李鹏为泰州人,时任浙江余航县令,碑文中记叙寺院建置和殿堂建筑情况,“浮图在东侧,俯眺数十里,日西影落泮池。”除山门、正殿外,还有金刚殿。所谓金刚殿是元代和明代时寺院比较常见的,即在山门之内建一殿堂,内设二密迹金刚力士像,称为二王(后来即塑于山门内,不另设殿)。此二力士执金刚杵分立左右,守护佛刹。其来源见于《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经中称勇郡王二太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善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法念太子誓言,诸仁成佛道,身常劝助,使转法轮。法意太子,即今金刚力士名密迹者是。法念太子者,即今为梵天者是。明万历年间,湖北公安人龚大器出任泰州海防备道,他在《秋日南山寺访客》一诗中记载:“古寺依南郭,禅房苔藓封。寒云萋白石,灵籁动青松。客思惊秋笛,梵音下瞑钟。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龚大器字容卿,号春所,嘉靖丙辰进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是著名的“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的诗中插绘了泰州南山寺的沧桑画卷,反映了旧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钟演绎的历史烟云,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尘的清净禅刹,这为后人探寻宗教文化,解读历史文化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清代光绪《泰州志》中有一幅南山寺图,详尽描绘了该寺的格局情况:寺坐北朝南,主轴线上,前有山门殿,中为前殿,后为大雄宝殿,亦称后殿。大殿前左右两侧设钟、鼓二楼。前后两殿之间建有侧殿和廊屋,形成四合院落规制。殿西次轴线上,前后各有一座面阔五间的殿宇,中间一侧另有较大型的殿宇,还有一些僧房、斋堂、西净等辅助用房。在山门殿前为市河,再南边是城墙和护城河。南山寺处于古泰州文化中心,其东南为南山寺塔(文峰塔),东北为学宫(即文庙)和泮池,再往东为文昌阁和望海楼,西边为拥有六十多间(座)亭、台、楼、阁、轩、廊的贡院。整个寺院结构紧凑,地势高敞,环境优雅开阔。

清末民国时泰州籍名人夏耐庵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曾偕友游览南山寺,他在《吴陵野记》中记载南山寺殿堂建筑之雄伟庄严:“庚寅夏五偕式南游南山寺,纵观殿庑斋寮甚宏壮,洵古刹也。见东、西两方丈创者创修者修补苴缀拾,乃振兴之象。第殿宇高大,穿漏时有,施功不易耳。于二殿西北廊下得《重修南山寺碑记》一座,嵌墙内。碑立于嘉靖时,贡生官浙江余航县令,记叙建置甚详。寺在胜国为祝圣道场,且开设僧正司于内大殿。”

南山寺有多幅楹联流传甚广,颇具影响,反映了寺院高雅的文化品位。其一为方丈室:“云窗禅榻静,松影佛堂虚。”其二为禅房:“悟空诸相寂,对佛一灯明。”其三为达摩像前:“将心来与汝安,汝若求心了不得;无法可对人说,人知舍法反从非。”

建筑特色

沧海桑田,南山寺仅存大雄宝殿及东面几间附房。大雄宝殿为庑殿重檐,楠木金柱,内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筑技法为元代以前常见手法,斗拱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绘二龙戏珠和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以及动、植物图案。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瓦当、滴水上饰有龙凤图案。整体属明中期风格,屋面则继承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虽经千年风霜,仍翘角飞檐,巍然屹立。

寺庙格局

寺坐北朝南,分主次二轴线。主轴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二殿、大雄宝殿,大殿左右分设钟、鼓二楼。殿间两侧建有侧殿、廊屋,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规制;次轴线上,前后各有一座面阔五间的殿宇,中间一侧另有较大型的殿宇,还有一些辅助用房。山门殿南是市河,再南边是城墙,外为护城河。地势高敞,环境开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