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州南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州南山寺位於泰州古城東南的南城河畔,始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鐵心堅禪師所建,朝廷賜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為禪寺,更名為「資福禪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將寺院改為道觀,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資福禪院改為了道觀,名「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復佛寺,升院為寺,名「資福禪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毀。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圖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為「祝聖道場」,並於寺內設佛教管理機構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區的佛教事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鑄巨大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里,惜已不存。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將南山寺加以維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師罄所藏得白金三百兩,鳩工庀材,又命從眾募勸,歷經兩年時間終於使寺院殿堂佛像煥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鵬(浙江餘杭縣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記》鑲嵌於牆,記載了南山寺的歷史以及此次修復的過程。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圖。[1]

中文名: 南山寺

建築類型: 佛家寺廟

始建時間: 唐僖宗乾符三年(八七六)

僖宗賜名: 護國寺

基本概述

古寺依南郭,禪房苔蘚封。

寒雲萋白石,靈籟動青松。

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鍾。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龔大器的詩中插繪了泰州南山寺的滄桑畫卷,反映了舊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鐘演繹的歷史煙雲,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塵的清淨梵剎,這為後人探尋宗教文化,解讀歷史文化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南山寺位於泰州古城東南的南城河畔,始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鐵心堅禪師所建,朝廷賜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為禪寺,更名為「資福禪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將寺院改為道觀,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資福禪院改為了道觀,名「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復佛寺,升院為寺,名「資福禪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毀。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圖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為「祝聖道場」,並於寺內設佛教管理機構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區的佛教事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鑄巨大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里,惜已不存。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將南山寺加以維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師罄所藏得白金三百兩,鳩工庀材,又命從眾募勸,歷經兩年時間終於使寺院殿堂佛像煥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鵬(浙江餘杭縣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記》鑲嵌於牆,記載了南山寺的歷史以及此次修復的過程。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圖。

南山寺的名稱由來,是因為該寺位於泰州城的東南方而得名,這與泰州的東山寺、西山寺和北山寺情況一樣。泰州無山,而饒有趣味地稱四方的寺院為山,頗富想象力。南山寺又稱南山律寺,這一說法是宋代嘉定年間時寺院設立戒壇,傳揚道宣律師創立的南山律宗,故稱南山律寺。

寺廟規模

南山寺的格局規模,最早見於嘉靖三十年(1551)李鵬《重修南山寺碑記》。李鵬為泰州人,時任浙江余航縣令,碑文中記敘寺院建置和殿堂建築情況,「浮圖在東側,俯眺數十里,日西影落泮池。」除山門、正殿外,還有金剛殿。所謂金剛殿是元代和明代時寺院比較常見的,即在山門之內建一殿堂,內設二密跡金剛力士像,稱為二王(後來即塑于山門內,不另設殿)。此二力士執金剛杵分立左右,守護佛剎。其來源見於《大寶積經》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經中稱勇郡王二太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善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法念太子誓言,諸仁成佛道,身常勸助,使轉法輪。法意太子,即今金剛力士名密跡者是。法念太子者,即今為梵天者是。明萬曆年間,湖北公安人龔大器出任泰州海防備道,他在《秋日南山寺訪客》一詩中記載:「古寺依南郭,禪房苔蘚封。寒雲萋白石,靈籟動青松。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鍾。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龔大器字容卿,號春所,嘉靖丙辰進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是著名的「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的外祖父。龔大器的詩中插繪了泰州南山寺的滄桑畫卷,反映了舊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鐘演繹的歷史煙雲,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塵的清淨禪剎,這為後人探尋宗教文化,解讀歷史文化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清代光緒《泰州志》中有一幅南山寺圖,詳盡描繪了該寺的格局情況:寺坐北朝南,主軸線上,前有山門殿,中為前殿,後為大雄寶殿,亦稱後殿。大殿前左右兩側設鍾、鼓二樓。前後兩殿之間建有側殿和廊屋,形成四合院落規制。殿西次軸線上,前後各有一座面闊五間的殿宇,中間一側另有較大型的殿宇,還有一些僧房、齋堂、西淨等輔助用房。在山門殿前為市河,再南邊是城牆和護城河。南山寺處於古泰州文化中心,其東南為南山寺塔(文峰塔),東北為學宮(即文廟)和泮池,再往東為文昌閣和望海樓,西邊為擁有六十多間(座)亭、台、樓、閣、軒、廊的貢院。整個寺院結構緊湊,地勢高敞,環境優雅開闊。

清末民國時泰州籍名人夏耐庵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曾偕友遊覽南山寺,他在《吳陵野記》中記載南山寺殿堂建築之雄偉莊嚴:「庚寅夏五偕式南遊南山寺,縱觀殿廡齋寮甚宏壯,洵古剎也。見東、西兩方丈創者創修者修補苴綴拾,乃振興之象。第殿宇高大,穿漏時有,施功不易耳。於二殿西北廊下得《重修南山寺碑記》一座,嵌牆內。碑立於嘉靖時,貢生官浙江余航縣令,記敘建置甚詳。寺在勝國為祝聖道場,且開設僧正司於內大殿。」

南山寺有多幅楹聯流傳甚廣,頗具影響,反映了寺院高雅的文化品位。其一為方丈室:「雲窗禪榻靜,松影佛堂虛。」其二為禪房:「悟空諸相寂,對佛一燈明。」其三為達摩像前:「將心來與汝安,汝若求心了不得;無法可對人說,人知舍法反從非。」

建築特色

滄海桑田,南山寺僅存大雄寶殿及東面幾間附房。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楠木金柱,內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築技法為元代以前常見手法,斗拱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繪二龍戲珠和唐三藏師徒西天取經以及動、植物圖案。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瓦當、滴水上飾有龍鳳圖案。整體屬明中期風格,屋面則繼承了唐代的建築手法。雖經千年風霜,仍翹角飛檐,巍然屹立。

寺廟格局

寺坐北朝南,分主次二軸線。主軸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二殿、大雄寶殿,大殿左右分設鍾、鼓二樓。殿間兩側建有側殿、廊屋,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規制;次軸線上,前後各有一座面闊五間的殿宇,中間一側另有較大型的殿宇,還有一些輔助用房。山門殿南是市河,再南邊是城牆,外為護城河。地勢高敞,環境開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