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下清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洛阳下清宫 |
中文名: 洛阳下清宫 地理位置: 洛阳上清宫森林公园下岭 又名: 青牛观 |
下清宫又名青牛观,仅在于它是老子拴牛处。老子拴了青牛,步上翠云峰炼丹,他的青牛在此等他。
唐代建观。也许是庙观俨然吧,炼丹处也就被挪到了这里。观内布设了炼丹洞,架起了炼丹炉,立了一块八卦阴阳壁,还有一堆黄土,道是「孔子问礼台」。[1]
基本信息
下清宫。又名青牛观。位于洛阳上清宫森林公园下岭。正是洛阳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点,整个宫观被揽在邙山镇岳村襟怀之内。其山门南边是建华玻璃厂,其后墙北边不远处就是上清宫。 山门前有广场,水泥铺地,甚是阔大,看样子是停车用的。靠广场南侧,新移来一座道士塔,约三层楼高。道长说,这塔本来就是属于下清宫的,后来连同地皮被别的单位圈了去,去年市里进行协调,把此塔移了过来,物归原主。 山门并不高大,朱门红墙,歇山式,黛色瓦,门洞两层,娇小玲珑,却十分紧凑。当门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紫气氤氲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泽万物;下联:祥云缥缈下清宫宫观传道道济来生。一看对联的用语和用典,便知与老子有关了。
山门上有匾额,写"下清宫"三字。道长说,别看写的是下清宫,其实旧名唤作青牛观。也就是说,这座宫观问世的时候,并不是什么下清宫,只知道自己的名字是青牛观。
原来,当年老子担任东周守藏室负责人,一直居住在洛阳城中。公元前520年,周王朝内外交困,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讧,守藏室的图书典籍都被王子朝偷运到了楚国。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大,每每觊觎朝廷。老子见周室日渐衰落,自己又无书可管,只好来到城北邙山上,结庐最高处翠云峰,静心炼丹养生,不再过问政治
后来,老子在这里悟道,决定西出函谷关传道化胡。他来到翠云谷,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见要离开此地,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来。
到了唐朝,人们为纪念这位道教创始人,在翠云峰巅建了一座庙宇,称为上清宫,在拴牛处建了一座庙宇,称为青牛观。但是,青牛观后来为啥又更名为下清宫了呢?
究其演变,相当复杂。
原来青牛观的建筑规模非常小,而上清宫的建筑规模非常大,所以青牛观的名称,得依照上清宫名称的改变而改变。根据《洛阳史志》第17卷记载:上清宫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距今已有1347年。但现有的文史资料表明,在唐代之前的隋炀帝时期,这里已经有了简易的老子祠(一说为老君庙),有了简易的青牛观。老子祠祭奠老子,青牛观纪念青牛。
如此算来,两座宫观的年龄还要再增加。不过,隋代建的两座宫观实在太寒碜了,建筑物非常少,而且属于民间集资性质,地位自然不高。到了唐高宗统治的时期,他来了一个大动作,下令"敕建",动用国帑,把上清宫搞成了"国家级"宫观。据唐朝杜光庭《历代崇道记》上讲,经唐高宗这么一搞,中国道教史上首座被命名的上清宫就诞生了。
现在有学者认为,老子祠晋升为上清宫后,为配合这个"上"字,青牛观就更名为下清宫了。但我查阅史料之后,不敢苟同这种说法。因为历史上的上清宫曾多次改名,皇帝动不动就要挥动御笔改改名字,以示对上清宫的重视。譬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太清宫乡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到洛阳后,改上清宫为太微宫,把"太上玄元皇帝"正式扶上神位,其实还是那尊老子像。
唐玄宗接班后,迷恋道教至甚,三次"敕建"上清宫。第一次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第二次在次年(公元741年)正月,第三次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月,这都是《旧唐书》上明确记载的,说明唐玄宗非常重视上清宫。
唐玄宗三次扩建上清宫,一次也没有忘记青牛观。因为两宫观是姊妹宫观,距离又这么近,所谓"一荣俱荣",不可能这边搞得金碧辉煌,那边弄得破破烂烂,因此,每次都连带着维修青牛观。
但这里有个问题:玄宗投入那么多的银子,难道还会沿用高宗时的太微宫旧称?现在一些人捐资建个什么,都要改改名,何况当时的皇帝呢?果然,玄宗把太微宫改成了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元庙。
不过,到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玄宗又恢复了太微宫旧称,不知他是怎么想的。问题是,按照上清宫改名、下清宫呼应这样的惯例来看,在上清宫称太微宫期间,下清宫会不会叫少微宫呢?这一直是个悬念。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朝廷移都洛阳,曾一度改太微宫为太清宫,不久,又改太清宫为太微宫。不知这样改来改去,下清宫的名称变没变?总之,自打青牛观问世,就不讨皇帝们喜欢。啥原因?并非名字不好,而是皇帝们觉得,一头青牛配享香火吗?所以老是给改名字。后来到赵匡胤上台,建立宋朝,又改太微宫为上清宫,从此一叫到底,没有再改变过。这样,下清宫才正式上了户口,就叫下清宫了。
但是,老百姓敬重的青牛,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如今,青牛观的名字,还执著地保留在山门门洞的墙上,墙上面镶嵌一方石碑,写"古青牛观"四字,落款漫漶不清,不知哪个朝代所留。这不免使我感动,心想无数的岁月,加上皇家的干预,竟不能抹掉这里原是青牛观的痕迹,而且,山门前还卧了两尊青牛雕像,似乎也在固执地表明这是青牛的地盘。
是啊,青牛是有功劳的!那时交通工具不先进,有了这头健壮的青牛,老子西行的信心就要增加几分。所以,洛阳人才在青牛吃草处建了青牛观,又把那道峪称作青牛峪,一直沿用至今。据说会看地貌的人,能看出哪里是牛头,哪里是牛尾,能看出牛移动的方向是正西,正是老子出走的方向。
下清宫规模不大,占地近40亩,由中院、西道院、东道院三部分组成,庙院东西宽50米,南北长90米。但老香客讲,过去的下清宫可比现在大多了,整个建华玻璃厂都在院内!刚解放时,他们还去那里烧香,那里有石香炉。再往前说,下清宫仅香火地(庙田)就有400多亩,宋朝时有300多名道士,加上上清宫和玉清宫的道士,翠云峰上共有800多名道士。
经人这么一说,我才知道当初这里有上清宫、下清宫、玉清宫、吕祖庙(俗称吕祖庵)等诸多宫观,建筑群好大一片,上了邙山老远就能看见。
中国道教建筑,凡祀神的祠庙,统称为宫观。宫观是"道宫"、"道观"的合称。本来,帝王居处叫宫,城堞可眺叫观。道教建筑中,规模大为"宫",姓"公",属国家正式的严肃宗教场所,譬如这个上清宫;规模较小的为"观",姓"民",基本是民间自发而建,随意敬些个神,譬如这个青牛观。
道长告诉我,信仰道教之人有两种,称呼上不能乱:居住在宫观修道者,是在册的"道士";居家修道者,则称为"居士"。这两种人都属道教徒,与他们交谈时,不要询问年龄生辰,一起宿店时,切忌开着电灯或点着蜡烛睡觉。不要当着他们朝北方撒尿,因为道教徒对北斗星极为敬畏,称之为七元解厄星君。非但如此,所有道教徒都不能怒视日月星辰--对大自然一味热爱并与之和谐,这是道教的宗旨。
入庙知敬,凡进庙宇,不是买一张门票就可高视阔步了,凡涉足宗教场所,必先问禁忌规矩。道长说,进入道观,应衣冠整齐,注重礼仪,不可光身赤脚,高声喧哗,特别是上清宫、下清宫,都属于全真道,茹素吃斋,决不能夹带荤菜进来。
其次是烧香敬神,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有的人正进香时,手机响了,这边掏着手机,那边掉了手套,无奈用嘴叼住香,然后再腾出手来进香,这都是不允许的。烧香要心神专注,心无二用,忌左顾右盼。
一些讲究的道观,会挂两种牌子,一是"戊不朝真",即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进香、不朝神;另一个牌子写"行经女子不跪拜",有的干脆谢绝行经女子进入道观。
上清、玉清、下清、为太上老君的三观。现在仅下清保存完好,(只是比较小)。上清已破败些许,玉清已经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