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陽八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陽八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洛陽八景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乃十三朝古都,自古以來就有數不清的美景。古人總結了洛陽最美的八處景色,傳世於今,稱為洛陽八景,又有洛陽八大景、洛陽八小景之分。洛陽八大景包括:龍門山色、 馬寺鐘聲、金谷春晴 、洛浦秋風、天津曉月、平泉朝游、邙山晚眺、銅駝暮雨。 洛陽八小景包括:東城桃李、 西苑池塘、石林雪霽、龍池金魚、伊沼荷香、瀍壑朱櫻、午橋碧草、關林翠柏。[1]

洛陽八大景

龍門山色

洛陽南郊東西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 名"伊闕"。這裡山清水秀,以瑰麗的石窟藝術蜚聲海內外。西山又稱龍門山,為石窟精華所在,還有珍珠泉、禹王池名勝。東山又名香山,因出產香葛而得名。其北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園所在地。峰南為香山寺,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洛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的讚嘆,並於晚年居此號香山居士。雄偉的石拱橋猶如長虹臥波,橫跨龍門口上,憑欄四顧,只見如畫青山矗立兩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蔥蘢,鳥鳴婉轉,碧泉飛濺,滾珠落玉。人間仙境般的美景吸引着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宋)司馬光

石樓臨清空,南眺出千里。

人憐山氣佳,余嘆禹功美。

想彼未造時,極目皆洪水。

誰知耕桑民,倖免魴與鯉。

馬寺鐘聲

位於洛陽市東13公里的白馬寺,始創於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歷史,號稱"釋源祖庭"。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 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2500餘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着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着"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

金谷春晴

西晉權臣石崇於元康八年(公元296年)在洛陽金谷澗營建別墅,與當時名士陸機潘岳左思等23人結為詩社,號金谷24友,並廣收天下奇花異石於園中,名"金谷園",為洛陽名園。名園早已無跡可尋,位置據考證在洛陽市東北(魏晉洛陽城西)。洛陽火車站之金谷園只是託名,而非故址。

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谷別墅,即稱 "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園內清溪縈迴,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茶葉、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翩躍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

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 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千餘年來,洛濱景色便使許多詩人留連忘返。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曾徘徊洛濱,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着河堤,緩轡詠詩,洛濱景色之佳,可以想見。白居易詩讚曰:"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天津曉月

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杆、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鐘聲。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唐詩人劉希夷有詩"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在亭的西面又建了兩座大橋,吸引着無數遊客前往憑弔。

平泉朝游

在市南15公里伊川縣梁村溝,即平泉莊遺址。原本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別墅,規模宏大,方圓10里。內築亭台樓榭100餘處,遍植奇花異草,廣集珍木怪石。有鳴皋山、瀑泉亭、雙碧潭、垂釣台、叢竹幽徑、醒酒石等景點。每當旭日東升,整個山莊披上了金色霞衣,悠揚的牧童笛聲在空中迴蕩,一派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可惜隨着李德裕被貶,平泉別墅也日趨荒廢。後人在此建平泉寺,並在泉源處攔築人工湖。如今這裡已成為避暑游泳的好去處。

邙山晚眺

邙山古名郟山,東西綿延三四百里,猶如一條長龍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 邙山峰巒起伏,風光綺麗,它的最高峰翠雲峰樹木蔥蘢,蒼翠如雲。歷代名人紛紛來此遊覽。相傳老子曾在此煉丹,道教遂于山巔興建上清官以奉祀老子。唐宋時期,每逢重陽佳節,上邙山遊覽者絡繹不絕。傍晚時分,暮色蒼茫,華燈初上,雲煙縹緲。人們站在峰頂遠望,但見周圍群巒起伏,山川秀美,城郭巍峨,宮殿宏麗,頓覺心曠神怡。因此,"邙山晚眺"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邙山上還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等歷代名人之墓。

銅駝暮雨

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魏晉時叫銅駝大街,唐宋之時叫銅駝陌,明清時稱銅駝街,民國初改稱銅駝巷,它位於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豐都市"一帶。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鳴煙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不亞於石崇的金谷園。隋唐時代這裡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讚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洛陽八小景

東城桃李

東城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以東的所謂"夾城",位於太子居住的東宮以東和含嘉倉城以南。是尚書省、太常寺、大理寺等國家機關的駐地。"東城桃李"的美景並不在這個官府林立的是非之地內,而是在它以東的隋唐故城東外墎城之中。這裡是隋唐城的東北偶,擁有19個井然有序的里坊。是漕運乾渠與瀍河的交匯之地,為繁華的鬧市中心和水路交通要衝。由於河渠兩岸榆柳成蔭,大街小巷桃李列行,所以每至孟春之月,人們往往結伴暢遊,無不醉心忘返。"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更有意境的是唐代劉希夷的《白頭篇》:"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謝白頭翁。"據說《紅樓夢》中的《葬花吟》就是這首詩的模擬。 這首詩尚有一樁疑案,據《唐語林》載:詩原作為劉希夷,而其舅宋之問為得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竟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所以《唐詩季事》說:劉希夷"詩成,未周歲,為奸人所殺"。

西苑池塘

西苑池塘蓋為西苑廢棄之後,還遺存的一個人工海,因景色佳麗,而被宋元列為洛陽八小景。

西苑建於西元605年5月,是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時所建的皇家園林。隋時,又稱會通苑,它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華麗的園囿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闋,西邊一直到新安境內,周圍二百餘里,如今在其舊址上的西苑公園和牡丹公園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西苑南部是一個水深數丈,方圓十餘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萊、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餘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錯落有致的亭台月觀,內置機關,或升或降,時隱時現。 有若神變。其靜之美、其動之奇,令人戀而忘返。西苑北面是一條蜿蜒盤亘的大水龍,名為龍鱗渠,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與南部連為一體。各具特色的十六宮院面渠而建,其內殿堂樓閣,構造精巧,壯觀華麗;其外流水潺潺,飛橋靜臥其上,過橋百步,即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微風吹過,楊柳輕揚,修竹搖曳,曲折小徑,奇花異石,亭台樓榭,隱藏其間。其中有"八面合成,結構之麗,冠絕古今"的逍遙亭,還有象徵榮華富貴的牡丹,品名多達二十餘種。 西苑之中,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樓閣,巧置其間;流水繚繞,綠林郁茂。殿堂面渠而建,如龍之鱗,宛若天就。西苑建成後,隋煬帝非常滿意,頻頻游幸,尤其喜歡在月朗星稀之夜,領宮女數千,騎馬踏月遊玩。月色下的西苑,更加美麗俊俏,使得隋煬帝詩興大發,遂作《清夜遊曲》,令宮女馬上奏之,別有一番情趣。 唐初,西苑改名為芳華苑;在武則天時,洛陽榮升為神都,西苑則隨之被定名為神都苑。唐代和武周有高宗、武則天、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位皇帝先後移都洛陽,歷時 長達40年之久,作為皇家園林的西苑,範圍雖有縮小(周圍126里),但是 風光依舊不減當年。僅高宗顯慶年間建的宿羽、高山兩宮,費銀就高達3000萬,西苑的俊美壯麗,由此可見一斑。 宋元以後,古都洛陽日漸衰落,作為皇家園林的西苑亦不免敗落下來,但它在中國古代園林史上的地位卻不容抹煞。西苑以人工湖為中心,湖上建山,湖之北所建各樣的十六宮 院,形成"苑中園"的特色,開創出別樣的離宮型皇家園林,成為清代圓明園的濫觴。

石林雪霽

是一個嶙峋聳立,冰雪覆蓋,風霜酷寒,別有天地的景致,其位於洛陽東南約30公里偃師水泉石窟以西的萬安山上,這裡海拔937.3米,是洛陽附近較高的山峰,為古都之南的天然屏障。這座山巍峨入雲,林木蔥蘢,所謂"皇宮對嵩頂","雲收中嶽近"的詩句,便是指洛陽皇宮遙遙與萬安山相對的形勢。萬安山又稱"玉泉山",《名勝志》說:"玉泉山在洛陽東南三十里,上有泉,水如碧玉色。泉上有白龍祠,祈禱甚應。"今山腰間不僅白龍祠依舊存在,祠側還有一座玉泉寺,宋代歐陽修就曾游於此寺,並特撰文以記。祠、寺之前有一潭池,水清見底。山頂建有全石結構的祖師廟,其勢雄奇難至。不過萬安山上最令人驚嘆的還是那峻極連天的峰巒,有的挺拔林立,猶如刀削斧劈一般,有的則象斜生的筍尖,可攀緣而上。每至冬季山巔積雪頗厚,猶如批上了一層銀白的素裝,而當雪住天晴,暖陽的光輝灑遍滿山的時候,石林就會反射出絢爛的光彩,與壯麗的古都互相輝映。如果三伏炎夏季節,等上峰頂會使人立刻有"清涼到此頓疑仙"的感覺。

龍池金魚

"郭外探芳徑,懸掛萬樹清。台高風氣肅,龍臥水華磬。翠閣凌霄漢,雪山列障屏。倚欄頻送月,瑤草媚沙汀。"這是明代張美寫的《九龍含翠》詩。詩中描寫了洛陽龍潭寺和龍池溝高台翠閣,池清花磬,蔥樹高懸,雪山列屏,且有幽曲芳徑相通的宜人佳景。此間便是龍池金魚一景的所在。沿洛宜公路南行十多公里到延秋,再西行到龍池溝村。這兒是洛陽高新區辛店鎮與宜陽縣交界處的丘陵山區。在龍池溝村北邊的幽谷中有一股潺潺泉水,順泉水上溯即可發現一座寺院,名曰九龍聖母廟,又名龍潭寺。在廟的前邊有一個磚砌圓水池,池中有泉,長年水流不斷,相傳這就是"龍池" 。據說這裡原來殿堂宏偉,頗有氣派。龍池中有紅、白、黃、青、黑五色魚360條,為天然所生,無需人工飼養,成為河洛一絕,由此命名為"龍池金魚",歷史上被定為洛陽八小景之一。但是,龍潭寺至明代遭到了破壞,大書法家王鐸的《龍潭寺》詩寫道:"南別關河野寺行,澄潭猶在半崖傾。殘花不畫英雄淚,舊磬如聞鐵馬聲。龍去山空圓月古,狸穿冢斷淺雲橫。禪房灰劫須臾事,不獨元戎感慨生。"由此可見清初的龍潭寺已是殘垣斷壁,野獸出沒,荒廢不堪,一片淒涼的景象。所以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成了日寇監禁民夫的集中營。現唯存一龍潭池,60年代池中又驚奇的生出嫵媚多姿的五色金魚,不幸有人竟用炸藥捕魚,致使金魚絕種。

伊沼荷香

伊河是洛陽境內第二條大河,從龍門山口入境,東北至偃師市注入洛水,沿岸溝渠縱橫,土壤肥沃,唐、宋名人裴度、白居易、富弼、司馬光等的別墅都建築在這一帶。池沼花木之盛,屢見於詩人們的歌詠,尤以荷花勝於他處。伊河沿岸的村莊,還是產藕的地方,每到夏季,村莊的護寨河裡荷花盛開,微風吹來,使人暑意頓消。

瀍壑朱櫻

瀍河穿過邙山時, 兩岸峭壁聳立,溝壑深邃,人們便在溝底溝坡密植櫻桃。

春天一到,櫻桃溝里溝溝岔岔,開滿一簇簇潔白的櫻桃花,迎風搖曳、鮮艷嬌麗,馥郁的芳香撲面而來。幾天工夫,萬樹銀花突然變成了滿溝金果,紅艷艷、亮晶晶,似珍珠,像瑪瑙,令遊人心醉。

午橋碧草

午橋即定鼎門前的通仙橋,一橋五道,亦名"五橋"。 唐宰相裴度和宋宰相張齊賢在午橋附近有別墅。當年,裴度退隱,於午橋置別墅,種植花木萬株,中起涼台暑館,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暢遊園中,吟詩撫弦。至宋代張齊賢罷相歸洛,得午橋莊,有池榭松竹之勝,不由贊曰:"午橋今得晉公廬,水竹煙花興有餘"。洛陽市東南8公里伊河邊的午橋村為當時故址。

關林翠柏

洛陽有句俗話叫"關林里的柏樹數不清"。關林古柏鬱鬱蔥蔥,遮天蔽日,不僅多,而且長得奇,有幾株身上還附會着美好的傳說。 柏上松--在一棵巨柏的枝幹上,奇怪地又長出了一棵小一點的松樹,而且長得枝繁葉茂,直插雲霄。這是咋回事呢?傳說,農曆正月十三,是關公的誕辰,每逢這天,來關廟燒香祭奠的人成千上萬。由於關公被奉為三界伏魔大帝,所以,全國各地的百鳥也要趕來朝拜,以求關帝保護它們那弱小的生靈。有一年,住在西嶽華山上的黃鸝鳥銜了一顆松子,不辭辛苦,帶到關廟,作為祭品獻給關帝。供桌上擺放的是人類的心意,這黃鸝就把松子放到了巨柏的樹洞裡,並祝願松樹蓬勃生長,象徵着關帝品行如青松,長青不老。天長日久,柏樹上這松樹就長成了大樹。

龍頭鳳尾柏--關陵大殿東西兩側有兩棵古老的柏樹。西邊那棵,有一枯支下伸,形似龍頭,人稱"龍頭柏",東邊那棵,樹根裸露甚多,成扇面形,且環紋甚密,活像鳳尾拖地,故稱"鳳尾柏"。傳說中,此二柏是真龍真鳳變的。而龍鳳何以在此呢?

原來,三殿早年曾供有關羽秉燭看《春秋》像、出行像和睡像,這些像塑畫得神形兼備,呼之欲出,活靈活現。三殿因此也稱作"寢殿"。後來,百獸之王東海的龍王和百鳥之王南嶺的金鳳出巡時,看到每至傍晚,那塑像真的變成活人,關公帝君竟趁着微弱的月光翻看書卷,批閱公文。於是,龍風趕緊落下來,棲息在兩棵大柏樹上。龍眼如燈,鳳尾放光,照得廟內通明,即給關帝夜讀照明,也像大臣值日似地恭候關帝。天長日久,龍鳳和柏樹長成一體,龍頭變成了柏枝,鳳尾變成了柏根。

旋生柏--關林的柏樹,有兩株枝幹旋轉着生長,密密的樹紋扭着許多圈兒,象麻花一樣旋轉而上,顯得十分奇怪。據傳,這是關公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後,常乘着一股白煙,旋轉着升到空中,去各地降除妖魔精怪。升天的次數多了,氣流就把柏樹旋成了扭腰麻花似的樣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