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隆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洛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市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脈東南端、怒江流域上段,東與八宿縣相接,西與邊壩縣相鄰,南與波密縣連界,北與丁青縣接壤,東北與類烏齊縣相連;縣域面積8184平方公里,東西長129公里,南北寬110公里。藏語意為「南谷」或「南川」,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曾榮獲「2013-2016年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
屬藏東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景點有一線天、卓瑪郎措湖等。
唐代時為吐蕃屬地;明代後期屬昌都寺;1950年11月分別成立洛隆宗、碩督宗解放委員會,隸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管轄;1959年11月洛隆宗、碩督宗合併成立洛隆縣,隸屬昌都地區,縣址由康沙遷到孜托鎮;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此縣為昌都市轄縣至今。
2019年2月,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洛隆縣退出貧困縣。
目錄
歷史沿革
解放前
「洛隆」,藏語意為「南谷」或「南川」。
唐代時為吐蕃屬地。
元代隸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明代後期屬昌都寺。
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雍正皇帝將洛隆宗關送給達剌喇嘛作為布施地,直接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轄,後因功德林活佛去內地朝見皇帝有功,西藏地方政府將碩督宗的管轄權轉授予功德林,宗本由功德林直接委派。洛隆宗仍由西藏地主政府管轄,宗本由地方政府每三年任命一次。
解放後
1950年11月分別成立洛隆宗、碩督宗解放委員會,隸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管轄。
1959年11月洛隆宗和碩督宗合併成立洛隆縣,隸屬昌都地區,縣址由康沙遷到孜托鎮。
1997年,面積8098.4平方公里,人口4萬。轄1個鎮、11個鄉:孜托鎮、中亦鄉、碩督鄉、臘久鄉、康沙鄉、馬利鄉、白達鄉、玉西鄉、甲瓦鄉、俄西鄉、達龍鄉、新榮鄉,共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孜托鎮。
2000年,洛隆縣轄2個鎮、9個鄉。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此縣為昌都市轄縣至今。
行政區劃
全縣轄4個鎮、7個鄉:孜托鎮、碩督鎮、康沙鎮、馬利鎮、玉西鄉、新榮鄉、達龍鄉、臘久鄉、俄西鄉、中亦鄉、白達鄉,共66個村(居)委會,344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孜托鎮。
區劃詳情
地區
孜托鎮轄12個村:尼亞村、夏果村、格亞村、加日扎村、達俄村、然尼村、然昌村、德通村、古曲村、達古榮村、中松村、達貢村
碩督鎮轄8個村:碩督村、久嘎村、達翁村、拉依村、榮雄村、日許村、孜普卡村、格依村 康沙鎮轄7個村:康沙村、格過弄村、也堆村、納龍村、查然村、都當村、生達村
馬利鎮轄6個村:馬利村、久學村、瓦河村、布宿村、夏依村、依然村
玉西鄉轄4個村:玉西村、巴村、拉卡村、色然村
新榮鄉轄5個村:通納村、拉加村、克托村、白托村、納板村
達龍鄉轄4個村:達龍村、布達村、色底村、榮周村
臘久鄉轄12個村:木西村、拉貢通村、查瓦村、江雲村、貢村、也村、八堆村、東尼村、堆村、沙芒村、張貢村、朱瓦村
俄西鄉轄11個村:公中村、達吉村、次瓊村、扎嘎村、西湖村、娘娘村、偉村、達丁村、也依村、甲宿村、尼亞村
中亦鄉轄5個村:中亦村、亞宿卡村、宗嘎村、嘴村、加果村
白達鄉轄2個村:白托村、通尼村
人口民族
人口
1999年,洛隆縣總人口40149人,其中農牧區人口38320 人,城鎮人口1829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洛隆縣總人口41144人。
2003年,全縣總人口41927人。
2007年,全縣總人口 44241人,其中農牧民人口42061人。[9]
2008年,全縣總人口44718人, 其中農牧民人口42331人。[10]
2009年,全縣總人口46506人,其中農牧業人口43974人,非農業人口2532人。
2014年,全縣總人口5萬人。
民族
1999年,洛隆縣境內居住有藏族、漢族、回族、苗族、白族、洛巴族、納西族、普米族8個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以上。縣境內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95人。
2000年,洛隆縣境內人口以藏族為主,占該縣總人口的99%以上,世代居住在該地生息繁衍。同時,居住着漢族、回族、苗族、納西族、洛巴族、普米族、怒族等多個民族。
2003年,縣境內居住有藏族、漢族、回族、苗族、白族、洛巴族、納西族、普米族、怒族9個民族。
2014年,藏族占該縣總人口的99%以上。
交通
2003年,洛隆縣公路總里程達400餘公里,大小橋樑70餘座。其中橫跨於怒江之上的加玉橋是洛隆縣境內最大的橋樑。
2010年,經國道214線在邦達分路後可直達洛隆縣城,經邊壩縣可由邊(壩)—沙(丁)公路達拉薩。
2012年,洛隆縣5303線夏雅至洛隆通縣油路,新建、續建農村公路建設項目8個,新建寺廟公路項目11個,全縣11個鄉鎮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的目標。
2013年,全縣鄉鎮已全部通車;6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除新榮鄉克多村以外,其餘6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已全部通車;25座寺廟中的24座寺廟已實現通車。完成行政村公路設計里程68.48公里,完成寺廟公路里程46.84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洛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藏東橫斷山脈、怒江流域,念青唐古拉山與他念他翁山平行而過,怒江中游流域穿行兩山脈之間。地屬北緯30°10′-31°50′、東經95°10′-95°50′之間。東與八宿縣相接,西與邊壩縣相鄰,南與波密縣連界,北與丁青縣接壤,東北與類烏齊縣相連。縣域東西長129公里,南北寬110公里,總面積810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洛隆縣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部較低,呈扇形向東北方向傾斜,地勢起伏大,溝壑縱橫,路況險峻,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冰山雪峰、乾熱河谷與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相間並存,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怒江自東向西橫穿6個鄉(鎮)121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
氣候特徵
洛隆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氣候,光照充足,空氣稀薄,氣溫偏低,具有日照長、降水分布不均勻、晝夜溫差大、旱季雨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等特點。
洛隆縣沿怒江河谷地區氣溫較高,降水量也較多,農作物返青期明顯早於其它地區,有顯著的小氣候特徵。該地受念青唐古拉山脈影響,以吹東南風為主。季節性凍土期為每年10月上旬,季節性解凍時間為每年4月上旬。
年平均降水量423.7毫米,降雨量集中在5—9月份。1979年至2000年間年平均蒸發量為2026.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5%。年無霜期110天左右。
年平均氣溫5.5℃,最高氣溫30.6℃,最低氣溫-22.1℃。
年平均日照時數2560小時。
年平均氣壓為653.9百帕。
水文特徵
洛隆縣境內有大小河流100多條,湖泊50餘個。
主要河流有:怒江、惹曲、瑪曲、卓瑪朗措河、達曲等,總河長1142公里。怒江在境內長達100多公里。全縣河流年徑流總量27億立方米。
主要湖泊有:卓瑪朗措湖,由大小21個湖泊組成;冰措湖,湖面寬1.5公里,長7公里,湖面積約10.5平方公里;麻拉措湖。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洛隆縣宗扎措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
洛隆縣臘久鄉東尼電站總裝機容量500千瓦。
洛隆縣達曲流域新榮水電站為不完全日調節引水式電站,總裝機容量2520千瓦(4×630千瓦),水輪發電機額定水頭18.00米,設計引用流量16.96立方米/秒。水庫正常蓄水位3265.90米、設計洪水位3266.77米、校核洪水位3268.17米,水庫總庫容102.41萬立方米,調節庫容11.21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底,洛隆縣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鉛、鐵、鋅、錫、銻、砷、汞、煤、硫磺、鉀硝石、雄黃、石棉、寒水石、大理石等。其中加玉橋大理石礦床,長10公里、厚1公里,礦體質地細膩、緻密,以白色,深色塊狀為主,彩色占20%的白色礦體適用於建築裝飾和電工材料。
野生動物
截至2014年底,洛隆縣境內分布有金錢豹、馬鹿、獐子、岩羊、盤羊]、棕熊、獼猴、貝母雞、野牛、鹿、豹、猴、狼、狐狸、猞狸、雪雞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餘種。世界稀有珍禽——貝母雞棲息於縣境內高寒森林地帶。
藥材資源
洛隆縣境內盛產冬蟲夏草、麝香、知貝母、雪蓮花、黃蓮、大黃等名貴中藥材。
森林資源
洛隆縣境內林業以松、柏、杉、樺等樹種為主,森林面積20.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6.7%。
2001年,該縣木材總蓄積量為1840萬立方米,年產木材1500立方米。
截至2015年05月09日,該縣木材總儲蓄量1622.10萬立方米。
草場資源
洛隆縣境內有天然草場436.60萬畝,已開發利用418.58萬畝。
經濟概況
綜述
洛隆縣是西藏自治區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多種經濟並重。「洛隆糌粑、酥油」倍受區內外歡迎。全縣11個鄉鎮均屬於半農半牧。建有卓瑪朗措流域、俄西壩、臘久鄉四個農業綜合開發區,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冬小麥、春青稞、冬青稞、豌豆、油菜、土豆、圓根等;畜牧產品主要是氂牛、綿羊、山羊、黃牛、馬、騾、豬等。
2002年,洛隆縣糧食總產量4019.19萬斤、牲畜存欄226815頭(只、匹)肉類總產量3378.24噸、奶產品總量3794.79、皮張41598張、羊毛31.63噸;縣鄉兩級財政收入196萬元。有糧油加工廠、磚瓦廠、養殖廠等企業。民族手工業主要從事金銀鐵器加工、民族服裝製作等民族工藝品。
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768萬元,第二產業完成3191萬元,第三產業完成5041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227萬元。
200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越4千萬斤,牲畜存欄控制在21.2萬頭,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突破4.2億元,城鎮職工收入約35000元,農牧民人均收入突破3600元,其中現金收入2340元,縣財政收入820萬元。
2012年,洛隆縣全年地方生產總值5.1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17%;固定資產投資2.5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74%;一般預算縣級財政收人達到1814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60%;招商引資278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人4717元,其中現金收人3302元,同2011年比增長14%;糧食作物總產4251萬斤;牲畜存欄20.5萬頭(只、匹),牲畜出欄7.1萬頭(只、匹),牲畜出欄率達到33%;全年耕地保有量10.15畝;縣農行貸款餘額為1.27億元,較年初增加2139萬元, 存款餘額達到3.44億元,較年初增加3734萬元。
2013年,洛隆縣地方生產總值63028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23%;全縣財政收入43112萬元,總支出43020萬元;財政收人2504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38%,其中本級稅收收人完成1608萬元,非稅收人完成88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3878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73%;農牧民人均純收人5613元,同2012年比增長19%,其中現金收人4128元,同2012年比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4769元,同2012年比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363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137%;物價指數控制在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糧食作物總產4364.8萬斤;招商引資達到5030萬元。
2014年,洛隆縣地方生產總值77709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23%;全縣財政收入達到5.26億元,財政總支出5.25億元,同2013年比增長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32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1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512元,同2013年比增長16%,其中現金收入達到4697元,同2013年比增長14%。實施項目129個,計劃投資4.89億元,完成投資3.75億元。糧食總產量4462萬斤。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地方生產總值(GDP)38217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40.5%,同2014年比增長32.9%。其中第一產業8184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48.5%,同2014年比增長6.5%;第二產業14715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30%,同2014年比增長95.2%;第三產業15318萬元,完成全年計劃54%,同2014年比增長11.7%。
第一產業
2002年,洛隆縣糧食總產量4019.19萬斤、牲畜存欄226815頭(只、匹)肉類總產量3378.24噸、奶產品總量3794.79、皮張41598張、羊毛31.63噸;縣鄉兩級財政收入196萬元。
2004年,全縣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1768萬元。
2012年,全縣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達1.57億元。
2013年,全縣核桃基地補植補造4441.1畝;造林地補植補造36畝;生態安全防護林體系建設補植補造1800畝;退耕還林地補植補造1486畝。農作物總產量6405萬斤,其中:糧食作物總產4364萬斤,經濟作物總產1363.7萬斤,飼草料產量675.4萬斤。良種推廣種植面積7.3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0%。麥類作物高產創建生產基地建設3.6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萬畝。建設二級種子繁育田5300畝,種植優質油菜200畝。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0.1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面積1萬畝。蕎麥種植面積623畝。優質青棵種植面積1萬畝。經濟林木種植0.6萬畝。藏藥材種植5畝。農作物有害生物災害控制率在2.1%以內。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完成8184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48.5%,同2014年比增長6.5%。
截至2015年07月21日,該縣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戶,從業人員35人,註冊資金83萬元。[13]
第二產業
洛隆縣工業以民族手工業為主。生產民族服裝、藏刀、金銀首飾、家具、茶桶、陶器等。現代工業主要從事電力、木材加工、糧食加工和農具製造。2002年洛隆縣有糧油加工廠、磚瓦廠、養殖廠等企業。
2004年,全縣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完成3191萬元。
2012年,全縣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突破2億元。2012年,洛隆縣糌粑廠實現產值290萬元,實現收入80萬元,創利潤38萬元,推行「工廠+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310戶青稞種植戶戶均增收600多元。投資492萬元在馬利、孜托、碩都等6個鄉修建總面積3.22萬平方米的50座高效日光溫室和130座鋼塑溫室大棚,年生產蔬菜50萬斤,223戶戶均增收超過8000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65人,農牧民轉移就業6470人次,勞務收入達2291萬元。
2013年,洛隆縣糟耙加工廠平均日產水磨糟耙達3000斤,年生產能力達80萬斤,實現產值320萬元,創造利潤48萬元。
2014年,洛隆藏刀加工廠全年實現藏刀生產總值11萬元左右,淨利潤8萬元左右。截至2015年07月10日,該廠生產藏刀305把左右,產值達4.575萬元左右。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完成14715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30%,同2014年比增長95.2%截至2015年07月21日,全縣共有私營企業59戶,僱工人數170人,註冊資金2578萬元。
第三產業
2004年,洛隆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5041萬元。
2012年,洛隆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達1.55億元。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15318萬元,完成全年計劃54%,同2014年比增長11.7%。共有個體工商戶513戶,從業人員881人,註冊資金3023.04萬元;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戶,人員35人,註冊資金83萬元;私營企業59戶,人員170人,註冊資金2578萬元。
社會事業
文化生活
2014年,洛隆縣有縣級廣播電視發射台1座、各鄉鎮級廣播電視發射台10座,全縣66個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覆蓋面為100%,初步形成覆蓋面較寬的縣、鄉、村三級廣播電視台(站)網絡。有縣廣播電台,可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西藏廣播電台、洛隆廣播電台調頻立體廣播3套節目;有縣電視台,能轉播22套有線電視節目,其中洛隆自辦節目1套、3套無線電視節目,可轉衛星電視5~8個頻道的節目。
教育事業
2012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2所。小學在校生486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26%;初中在校生2450人,入學率達92.11%。
2013年,洛隆縣共有各級學校52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鄉(鎮)中心小學8所、村完小4所、教學點28個。小學在校生4945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為99名4%。初中在校生1883人,初中人學率為98.02%。小學專任教師334人,學歷合格率為99.1%。初中專任教師129人,學歷合格率為85.27%,幼兒園教師22人,合格率100%。選派教職工赴內地學習培訓28人次,組織縣級學習培訓1次,參訓人員達450人次。2013年縣財政投人教育金額522.27萬元,較2013年增加262.273萬元,籌措165.44萬元給全縣517名教師。
2014年,洛隆縣有初級中學1所,實驗中心小學1所,鄉鎮中心小學8所,村級教學點66所。初中在校生1370人,小學在校生5432人;全縣共有教職員工388人,正式教職工229人,臨時工及民辦教師159人。教學方式採用藏漢雙語教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66%。
衛生事業
2010年,洛隆縣有縣醫院1座,設有內、外科、婦科、小兒科、放射科、化驗室、中醫、藏醫科,有床位54張。鄉衛生所8個。
2013年,洛隆縣為群眾提供了220餘次免費體檢和義診諮詢服務,贈送藥品60多種,價值12萬餘元。
2014年,洛隆縣有縣級人民醫院(婦幼保健站、衛生防疫站)一座、縣屬鄉鎮衛生所11所,共有44張床位。主要設備有CT機、B超機、X光機等現代化醫療器具。在縣中學設有一個藏醫職業班(由昌都地區知名藏醫授課,學生30餘人)並研製一些民間藏藥,主要為基層農牧民群眾服務。
社會保障
2012年,洛隆縣各類農牧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28期,培訓農牧民群眾3122人;共兌現55項惠農資金共計12658.89萬元。全年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達98.26%,初中入學率達92.11%;實現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率達到100%、集資率達到99.6%,建賬率達到100%、報銷率達到100%;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3%;全年共落實各類民政救助資金1132萬元。全縣共有23514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28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80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699人參加失業保險,550人參加工傷保險,1123人參加生育保險。洛隆縣農牧區人均醫療補助標準提高到260元,住院報銷上限達5萬元。兌現55項支農惠農資金總額1.27億元,其中縣級財政配套658萬元。及時兌現草畜平衡補助資金550萬元。為全縣城鄉1627戶、6250人落實低保資金494萬元,落實臨時價格補助資金76萬元,為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發放醫療救助金105萬元。
2013年,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開展農牧民軍旅式培訓1期,培訓人員2200人,開展各項職業技能培訓8期,培訓人員904人,開發就業崗 位230個,職業指導292人(次),職業介紹239人(次),職業介紹成功123人。實現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5407人次,轉移就業收入達到2416.73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1614人,征繳基金643.78萬元,征繳率達110%;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12人,征繳基金296.94萬元;城鎮居民(含僧尼)社會養老保險參保964人(含僧尼770人,僧尼參保已達覆蓋)。完成扶貧、農發項目26個,完成國家投資1675萬元,實現1255人脫貧。該縣幫扶360餘戶困難戶;共修建或維修村級公路177條、新建或維修橋樑94座、維修水渠20餘條,水塘40餘個,新修安居房25棟;為群眾提供了220餘次免費體檢和義診諮詢服務,贈送藥品60多種,價值12萬餘元,各駐村點共開展義務教學近1470次,開辦學堂19個,免費捐贈達30萬元。
2014年,洛隆縣總財力達到5.26億元,財政總支出完成5.25億元,民生支出占全縣總財力的70%以上。
基礎設施
2012年,洛隆縣全年共爭取落實並開復工項目189個,完成投資2.52億元;5303線夏雅至洛隆通縣油路建設進展順利,新建、續建農村公路建設項目8個,新建寺廟公路項目11個,全縣11個鄉鎮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的目標;新建和續建水利水電基本建設項目14個,批覆投資超過1億元,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批覆投資418萬元,解決658戶3919人的安全飲水。寺廟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批覆投資437萬元,解決洛隆縣19座寺廟785名寺廟僧尼和寺管會人員的飲水安全問題。維修、清淤、加固水渠1034條、422千米,水塘226座,解決了19座寺廟、785名僧尼和658戶、3919名農牧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2013年,洛隆縣水利總投資9921.25萬元,完成堤防工程。加固建設工程3座2.11公里,總投資357.75萬元。投資532.49萬元建設洛隆縣山洪災害縣級工程,新建人畜飲水工程102個,滿足了1664戶、9326名農民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完成灌溉渠道改建消7條,改建渠長266公里,配套渠建築物46座,擴建庫容量5000m水塘1座。小水電站建設與改造升級工程完成投資7703.9萬元,全縣通電達到6557戶39441人,通電率為82%,覆蓋率為80%。
2014年,洛隆縣建有郵政局、電信局,開通了國內、國際程控電話、傳真、電報、郵政、163撥號上網、電信寬帶、光纖等。洛隆縣有中國農業銀行洛隆縣支行、鄉鎮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主要為農牧民群眾發展農牧經濟存貸提供服務。郵政局開通了24小時電子匯兌業務。洛隆縣城現有洛隆大酒店、農行招待所、民政招待所、糧食局招待所、養護段招待所、氣象局招待所、工商局招待所等近10所旅客住宿場所。各種中、小型飲食店20餘家。休閒娛樂、文化影視場所現有扎西歡樂朗瑪廳、溫馨周末舞廳等共20餘家。百姓超市、愛家樂超市等數家具有較大規模的購物場所。
2015年,洛隆縣新建續建重點水利電力項目共5項,總投資29559.13萬元。截至2015年07月22日,完工2項,完成投資5550.28萬元,完成總投資的20%。洛隆縣2015年農村公路新建項目共9個,總投資922.27萬元,建設里程24.6公里。
新農村建設
2012年,國家補助1156萬元,洛隆縣全年共建設972套安居房,建築面積22.6萬平方米,受益人口達6855人。啟動了2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和13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直接受益群眾6820人,各級財政共投入1360萬元。
2013年,洛隆縣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戶數為1014戶(其中:一般貧困戶農房改造899戶),建築面積達238290平方米,受益人口6934人。人均住房面積43平方米,通過綜合配套,通水戶達837戶,通電戶472戶,通路戶912戶,通廣播電視戶1014戶,通沼氣戶342戶,改廁1014戶。抗震補助資金每戶為5000元,已以現金的形式發放到安居戶手中。實施了1個新農村集中點建設和21個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民族風俗
婚姻:當地婚姻別具特色。農村牧區大部分男女婚姻由父母包辦,不論是娶媳婦還是贅女婿,子女都無權過問。舉行婚禮前,雙方互贈禮物,或帶嫁妝,除送對方家人每人一條哈達外,大多是牛、羊、馬、馬鞍、藏刀等,男方還要送女方禮服及其它服飾。
喪葬:一般為天葬,死者的家屬、兒女、親戚都不送葬,由天葬師為葬者修容整裝後抬上天葬台,將其分割後餵老鷹。
特產美食
土特產
洛隆縣土特產品主要有:膀香、蟲草、貝母、知母、雪蓮、核桃、藏刀花魚、編魚及高原畜產品等。
美食
洛隆縣美食主要有:蛋插人參果、貝母雞塊、酥酪糕、生肉醬、香酥豬血糕、燕麥粥、乳豬、奶品、糌粑、酥油茶、風乾肉等。
自然風光
邦達草原
邦達草原位處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的邦達草原是一塊地勢寬緩、水草豐美的高寒草原。邦達草原距八宿縣城130多公里 。
邦達大草原跨越邦達鎮、益慶鄉等。包含的狹長山谷里有玉曲河。
這裡海拔4200米左右,是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分水嶺—他念他翁山主脊上的一個寬坦山源盆地,怒江東支玉曲上遊河段蜿蜒曲折與其間,兩岸廣闊的低濕灘地生長着茂密低矮的大嵩草甸植物。邦達草原長80多公里,寬約20公里。地勢平坦,草原肥沃。邦達又是西藏東部交通樞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航空港—邦達機場坐落在邦達北面草原上,1995年落成並開放。川藏公路北線和南線也再次相會,往北經昌都、江達到拉薩,往南經芒康入四川。
馬鞍山
位於縣城東部約130公里處的馬鞍山(省道303沿線),觀此山使人感到人與自然的異曲同工之妙。[1]
加玉大峽谷
加玉橋和加玉大峽谷是洛隆縣連接祖國內地的必經之道,位於洛隆縣東北部65公里處。峽谷內群山疊嶂,兩岸山崖陡峭險峻,氣勢雄偉壯觀,有「一夫當道,萬夫莫開」之勢,素有「一線天」之美稱;峽谷中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山、樹、水互連共處。雕刻在石壁上的漢文古詩,距今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給加玉峽谷平添一股悠久與神秘之氣。[2]
五指山
位於洛隆縣東部35公里處、省道303沿線的翁西伍中山。因外形酷似幾根手指,被稱為「五指山」。另因「五指山」從任何角度看都猶如三個背水姑娘,人們也稱之為「背水三仙姐妹」。
卓瑪朗措湖
卓瑪朗措湖,藏語意為度母女神湖,是觀音菩薩淚珠中化現出來的,距洛隆縣城36公里,是洛隆縣較大的淡水湖之一。卓瑪郎措湖身處海拔4300米左右,湖面全長5公里,最寬處1.5公里,由大小21個湖泊組成,自然形成了度母21贊。[3]
據當地的傳說,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已經救度了無數眾生。有一天,菩薩用他的慧眼觀察六道,發現受苦的眾生並未減少,頓生憂悲,流下淚滴,淚珠滾落,化作蓮花,蓮花化現為綠度母。綠度母對菩薩說:「請不要難過,我將做你利樂眾生的助伴,救度無數的有情。」伴隨着毗盧遮那的真言頌詞,身色各異的二十一度母紛紛從蓮花中化現,對觀世音菩薩立誓說,要協助觀世音菩薩實現救度眾生的宏願。於是,二十一位度母協助觀世音菩薩,日夜救度眾生有情,立下無量功德。
21個大小湖泊,度母21贊,在藏族同胞心中,她們是最美麗的女神,最善良的女神,最具親和力的女神;她們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度母菩薩。她們總是在人們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給孤獨者以慰藉,給貧窮者以富裕,給飢餓者以食物,給凍餒者以溫暖,給傷病者以妙藥,給絕望者以希望。
每年,在卓瑪朗措湖邊,都有朝聖的藏族同胞三步一叩頭的環湖之行,攜帶着心中的願望,伴着虔誠的祈禱,湖中便顯現出祈盼的影子,出現佛教中的畫像,海市蜃樓的情景也常有出現。飲用湖水,讓人神清氣爽,身心健康。因為在他們看來,卓瑪朗措湖就是心中的聖湖,他們的環湖之行就是對神聖的敬仰和虔誠之心、對度母的崇拜之行。
八東措湖
八凍措湖意為海螺湖,位於離洛隆縣城約有88公里的臘久鄉八美山頂上。該湖湖水湖面長約7公里,寬約1.5公里,湖水常年呈乳白色,猶如牛奶一般,潔白無瑕。如果遊客遇上好吉日,可見到湖中的海市蜃樓,還可聽到仙樂古聲等等。傳說在每年的藏曆4月15日,八凍措湖還會準時伸出湖尾供人們澆水灌地。據說此湖有十八段的彎道。轉湖者用小石頭、樹皮修小屋,用小樹幹修小橋,用小石頭磨糌粑等等,表示死後到閻王爺那裡路過這裡時可以住自己修的小屋,過自己修的小橋,吃自己磨的糌粑。[4]
翁西伍中山
位於縣城東部35公里處的翁西伍中山(省道303沿線),此山無論從正、側面哪個角度看都猶如三個背水姑娘,人們稱之為「背水三仙姐妹」,此山記載在詩史《格薩爾王》書中。[5]
溶洞景觀
縣境內溶洞景觀(點)也非常豐富。其中目前掌握的資料中最具代表性的溶洞有距縣城35公里的康沙鎮境內的丁達拉普巴(溶洞),媽康珠普巴(溶洞),尼桑普巴(溶洞),及離縣城75公里的達龍普巴(溶洞)等都十分神奇。丁達拉普巴,你從洞口扔下去一塊石頭,約數秒鐘後從洞中迴響出象鑼鼓等多種樂器奏出的十分美妙悅耳的聲音到媽康珠普巴里去,小小的洞口只容一人進去,但洞中比較寬闊約有30多平方米的房子那麼大,洞中有自然形成的石桌、石架,石架上的石盤和石盤中的「堆麻」供品等非常神奇。而尼桑普巴中上下自然形成對襯的石塔又別有一番特色,據說如罪孽深重的人從兩塔尖穿過去時,兩塔尖會把此人卡在中間不易脫身;達龍普(溶洞),雖然曾有不少好奇者舉着火把進過此溶洞,但誰也沒有走到過盡頭,直到目前誰也不知道這溶洞到底有多長,是個探險旅遊的好地方。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前往拉薩最早的一條茶馬古道,也是十八軍進藏解放洛隆的必經之路。沿途有「馬鞍山」、「五指山(背水三姐妹)」、「天下第一鄉」、「一線天」、「漢文石壁」、「碩督古鎮」、「漢墓群」、「古城牆」等。[6]
紅色旅遊
昌都戰役洛宗戰鬥遺址、十八軍154團碩督宿營地遺址等。
名優特產
貝母雞
虹雉是雉科虹雉屬各個種的通稱。這一屬雄鳥的羽毛都具有閃爍的金屬輝光,絢麗若彩虹,因而得名。棕尾虹雉體型較家雞肥大,雄鳥羽冠長而具匙狀羽端,尾羽呈棕紅色。
冬夏蟲草
冬蟲夏草為較常用藏產道地中藥材,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與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蝙 蝠蛾幼蟲等的乾燥子座和蟲體。又稱夏草冬蟲、冬蟲草、蟲草。
自然災害
該縣境內自然災害十分頻繁,主要災害有乾旱、大風、山洪、暴雨、冰雹、霜凍、雪災等,其中乾旱、霜凍、雪災發生頻率較高,平均每三年一遇,是制約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視頻
洛隆縣宣傳片
視頻
2017洛隆縣形象片
視頻
洛隆旅遊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