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 |
中文名: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 外文名: Hong Qing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所屬區域: 中國陝西 面 積: 7462.2 公頃 門 票: 15元 最佳旅遊時節: 3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旅遊級別: 國家級森林公園 |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原為黃巢堡森林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洪慶山東南部,距西安城區不足4公里。
公園以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駐軍而得名,經營面積3000公頃,那裡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夏季夜間與西安市區溫差最高達7℃~10℃。公園裡人文景點眾多,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遊樂性。[1]
基本信息
所在省市: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
公園海拔: 1000-3000米
景區數: 4
景點數: 89
風景資源
負離子含量
經陝西省現代建築設計研究院在崇陽溝、黑虎嶺、武家、張家灣4個點位的取樣檢測。
森林植被景觀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山地相對高差約602m,植被垂直分布情況大致可分三個分布帶,即:海拔800m以下的溝谷地為具江南特色的常綠闊葉林帶。主要類型是淡竹林,多分布在水分較好的溝谷、溪畔和緩坡,竹子高度10——15 m,胸徑5——12cm,竹色翠綠,生長茂盛。微風徐來,擺綠搖翠,遠遠望去,如綠浪奔涌。較高山坡上分布有一定面積的幼竹林。竹林景觀非常優美,為關中地區所獨有。
海拔800—1000m為山地闊葉林帶。主要為刺槐林、雜果林和乾果林。刺槐樹平均高14m,平均胸徑22cm。其它樹種有野漆樹、野桐 、擬赤楊、楓、南天竺、櫻桃等。其間有許多平均胸徑60cm的老杏樹、老核桃樹等,其冠蓋達20多米,給遊人提供濃蔭,清爽舒適。
海拔1000m以上為山地針葉林帶。主要樹種有側柏和油松。側柏主要分布在陰坡和半陰坡,單株胸徑6——12cm,高3——5m,林相整齊,鬱鬱蔥蔥,景觀優美。
森林植物景觀
修竹雅韻:總面積240公頃的天然淡竹林,成島狀分布在溝谷和海拔較低的緩坡上。單片面積超過50畝的有6處,分別分布在月亮灣谷地(2處)、栗溝谷地、墨玉河景區的洗肺谷和火龍谷西岸、黃巢堡景區的澹泊谷。這裡的竹子色翠綠,葉茂、杆直、徑粗,平均胸徑8cm,大者達12cm左右。如此個體粗大的竹林,為關中地區所獨見。竹林小憩或小住數日,觀竹、賞竹、品竹,享受一份寧靜與淡雅,舍此其誰?竹林是洪慶山最具特色的植物景觀,使這個北方的森林公園充溢着濃郁的江南氣息。
萬畝槐花海:50年代從外地引進槐樹,栽種後迅速繁衍,平均胸徑20 cm,樹高15m,至今已達9750畝。每年5月槐花盛開的季節,漫山遍野的槐花,開放在纖塵不染的山間,槐花潔白如雪,馨香濃郁,沁人心脾,更兼四面八方的放蜂人蜂擁而至,數以億計的蜜蜂飛舞其間,香甜的槐花蜜在山野農舍、芳草小徑間流出,到處呈現出祥和澹泊的田園意趣。
林海莽莽:針闊葉混交林林齡40年,平均胸徑12cm,樹高9m。主要分布在公園中部的月亮灣景區,面積220多公頃,集中成片。主要樹種有側柏、油松、刺槐、小葉楊、柳樹、淡竹、葛藤等。遠觀,林海莽莽,滿目蒼翠。不同的樹種呈團塊狀分布,層層疊疊,藤蔓纏繞,隨山勢起起伏伏。雨後的清晨,霞光初照,水氣氤氳,雲蒸霞蔚,更兼百鳥鳴唱,鷹鷂翻飛,漫山遍野流淌着原汁原味的山野莽林風情,是休閒度假、調養身心的好去處。
翠柏幽邃:自崇陽嶺向東北蔓延着最大的一片常綠針葉林,主要由側柏構成,平均胸徑17cm,高5——7m,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脊兩側,面積達300多公頃。莽莽森林隨山勢起伏,林相整齊,神秘幽邃,有天山風貌。深入林中,樹木蔥鬱,生長旺盛,樹形優美空靈,似乎每個柏樹都充滿了靈氣,讓人頓起悠古之思,遐想無限。
洗肺谷:位於墨玉河景區東北部,總面積約24公頃,主要樹種為淡竹、柿子、黃連木、花楸、梧桐和刺槐,它們在山坡上混雜交錯,許多粗大的老柿樹、老核桃樹、老杏樹點綴其間,各種灌木藤條纏繞着老樹,金銀花滿山蔓延,花開時節,清香滿谷。這裡植被茂盛而不煩亂,種類豐富而不顯雜蕪,空氣濕度大,負離子含量高。人入其谷,腑肺為之一新,清洗如透,故名洗肺谷。
雪中青:又稱「鵝腸草」,當地人叫雪中青。分布於墨玉河景區沿公園主幹道南側的狹長陰坡上,總面積3.33公頃。每年10月下旬,天氣轉涼樹葉飄落之際開始萌發,初生之時葉小嫩,密密麻麻如地毯鋪展在山坡上,一片嫩綠,感覺似乎時光逆轉。冬季來臨,株葉逐漸長大,匍匐在地上,顏色轉為翠綠。春節前後,大雪覆蓋,天地肅殺,雪中青生機卻更加旺盛。撥開覆雪,株體清新,葉片碧綠如洗,令人驚喜萬分,疑是春天加快了腳步,提前到來。到了初春,天氣轉暖,株體拔高,開出淡藍的小花,此後葉片慢慢泛黃。到了4月,株體葉片開始枯黃敗落,消失在萬物蓬勃的春天。雪中青為公園一大奇景,每年農曆新年前後,遊人紛紛上山撥雪觀賞。
栗林滾浪:栗子林主要分布在月亮灣景區栗溝陰坡,高度劃一,粗細一致。總面積約200公頃,平均樹齡30年,平均高6m左右,胸徑15——22cm。林緣線隨山勢起伏,連綿不斷,花開時節,尤見氣勢。栗子林林相整齊,生長旺盛,山風吹過,林海涌浪,翻出一層層浪花,是另一番林海情致。成熟的栗子,更是遊客觀光採摘的好特產。
千畝櫻桃林:位於黃巢堡景區西北坡地,海拔在750—900 m,有連片櫻桃林,果實纍纍,分別栽種於1987和1990年,總面積1200餘畝。果實圓潤碩大,果面艷麗光潔,口感清香酸甜。每年5月,一批批遊客慕名前來,飽口眼之福。
三里油松陣:在海拔較高的栗溝半陰坡和陰坡草皮上,成點蔟狀分布有油松林,林齡50年,平均胸徑18cm,樹高12 m。十數棵或數十棵成蔟聳立在連綿的草坡上,綿延分布在 1.5公里長的山坡上,如古人在排兵布陣,巍然蔚然,天然成景。
迎春涌浪:位於墨玉河景區西部,70年代栽種。在園區主幹道三陽院至水泉段的南坡上,生長着茂密的迎春花灌木林,總面積300多畝。每年三月的春寒料峭之際,迎春花迎着第一縷春風,悄然開放,長長的枝條,拖着滿身的嬌艷,鋪滿山坡,山風吹過,枝條搖曳,催起陣陣金色的波濤,在蜿蜒逶迤的山坡上滾動,拋灑出無盡的春意,景色美不勝收,讓人駐足丟目,流連忘返。
玫瑰花海:比較集中的一片野玫瑰面積大約130公頃。野玫瑰是公園內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觀賞灌木,成群成族,或紮根疏林草坡之上,或隱身蒼松翠柏之間,或穿插於莽莽的刺槐林下。每當春風得意之際,正是花開爛漫之時,從陽坡到陰坡,從溝谷水畔到山脊突峰,野玫瑰次第開放,或金黃無際,或紅遍半山,黃花嬌嫩,紅花艷麗,洪慶山在二個多月的時間裡,成了花的海洋。
東嶺紅葉:墨玉河景區忘憂谷東側的坡地上,分布着大約120畝的疏林草地,樹種主要是黃連木和南天竺,到了深秋,草地金黃,平展展地鋪向遠方,樹姿婆娑的黃連木和一叢叢的南天竺霜葉似火,點綴在平展的金色草地上,如濃色重筆的巨幅油畫,色彩斑斕,情調獨具。
杏花灣:杏在洪慶山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位於墨玉河景區西部水灣谷的向陽山坡上,分布着杏林20餘公頃,12000多棵,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杏樹120多棵,冠徑多在20m以上,枝繁葉貌,濃蔭如蓋。由於水灣谷呈簸箕型向南開放,樹木受風力等自然力量的作用很強,樹形姿態萬千,形狀多變,或渾圓如蓋,或遒勁如龍,或飄逸靈動,或婀娜柔媚,極具山野自然情趣。新一年的第一縷春風,總是從這裡沿谷口吹動洪慶山,給洪慶山森林公園帶來春的訊息。水灣的杏花迎着春風怒放,一夜間春色滿山,馨香陣陣,另人熏熏欲醉。到了初夏季節,杏子成熟,或金黃,或銀白,玲琅滿目,令人垂涎欲滴。
古樹名木景觀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古樹名木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分布廣泛,樹種主要為柏樹、杏樹、槐樹、皂莢等。這些歷經風雨的老者,見證了洪慶山的滄桑變遷,它們默默地佇立在各個景區景點,人們往往在不經意間就見到它們的身影,似乎在隨時提醒人們,這裡有着古老而悠久的文明。代表性的古樹名木景觀有5處。
伏羲女媧交尾柏:西安市古樹名木編號第213號,位於九龍頂主峰東側的山頂最高處,相傳伏羲女媧制訂婚姻制度,為啟示後人親手所栽,由於樹心已朽空,樹齡已不可測。樹呈現出男女二人下半身纏繞為一體,上半身各自後仰分開,手臂高揚的狀態。史料《關中勝跡圖》載,流傳於漢代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即以此樹之形象為范。樹高6m,胸徑24cm,冠幅4.8m,枝葉茂盛,形狀固定,不發新枝。
古杏仙骨:園區有2棵古杏樹,相距12m,位於墨玉河景區西部旅遊支線路旁。兩棵均遭過雷擊,靠南側的一棵呈虬龍狀橫伏,每年只在主幹上發一些枝葉,樹高8.5m,胸徑66cm,冠幅4.8m,北側的一棵,如一個巨大的盆景,形狀極其俊拔、優美,樹高12m,胸徑68cm,冠幅6.8m。
相傳明開國大將常遇春獲罪被滅門,其次子逃到此處避難,其後代栽杏樹二棵,以喻「第二子」倖存之意。常氏後裔一直居住在此,即常王村的常氏族人。康熙年間,山中鬧狐祟,人心惶恐,雞犬不寧,後來,天發霹靂,將藏身樹下的3隻狐狸精擊斃,山中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兩棵古杏捨身引雷,夜被雷電所擊,自此以後,樹形固定下來,雖生長旺盛,年年開花結果,但枝條稀疏,很少發細枝。人稱此二棵杏樹已生仙骨。月夜下觀賞,北側的那棵枝幹清晰地映現在疏葉間,葉成團狀點綴其上,樹幹婀娜柔媚,如翩翩起舞的仙女,優美異常,頗有「此樹只應天上有」的感覺。
唐代古木瓜:生長在水泉村南坡底部平坦處,兩棵老木瓜樹相距50m,粗細、形狀、高度、冠幅基本相同,胸徑約120cm,樹高20m左右,冠幅約24m,樹冠如巨大的傘蓋,四周枝條垂落幾近接地。樹的主幹早已腐朽,如今看到的是後來從根部長出的側枝。老木瓜是森林公園樹中之寶。
據《唐宮異事》記載,唐明皇為取悅楊貴妃,命人從南方移植了許多南方果樹,栽種在洪慶山南麓。生長在水泉村的兩棵古品種木瓜樹,至今枝繁葉茂,花果纍纍,成熟的果實可飄香數十米。因木瓜樹生長緩慢,在南方亦十分罕見。當地人世代傳說,此樹乃唐明皇李隆基命人栽種。經專家鑑定,這兩棵木瓜樹至少有千年歷史,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孤獨柏:當地人稱之為「一座山一棵樹」,是樹木保護水土的典型案例。此樹位於墨玉河景區無稽崖下一座紅麻岩形成的小山頂端,是紅色山頂上唯一的植物,根系牢牢地鉗固着腳下的紅土,使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紅土山屹立至今。由於小山坡陡而滑,人不能上,無法測定其樹齡,當地人無人能說清她的年代,只稱世代如此。樹高約8m,胸徑30cm左右,冠幅4m。枝葉比較稀疏,每年乾熱季節,樹葉泛黃。
紅男綠女:自主幹道南入桃源洞,行70m,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寬闊而陽光明媚的盆地展現在眼前,首先吸引住遊人視線的,是一高一低相偎而生的黃連木和側柏。黃連木高18m,通直挺拔,胸徑42cm,樹冠渾圓。秋天,冠頂火紅,如頂天立地的將軍,頭戴戰盔,盔上紅纓飄動,即將出征。側柏高7m,胸徑36cm,樹冠圓潤翠綠。兩棵古樹的根部交纏在一起,樹幹緊緊相依偎,柏樹的樹冠環抱着黃連木的樹幹,黃連木從側柏的樹冠中間向上挺起,如同連體。
山體地貌
九龍頂:洪慶山主峰,海拔1302m,由九條山脈盤旋匯聚成三條,再由三條山脈擰聚抬拱而成,稱九龍聚頂,簡稱九龍頂。九龍頂整體呈漩渦狀,如一幅巨大的陰陽太極圖在旋轉。站在山頂上,可以盡情俯瞰腳下的三秦大地,南眺秦嶺,北望渭河,轉身360º,八百里秦川的陰晴雨雪,盡收眼底。這裡是華夏文明發端的燈塔,是華夏神話傳說的策源地中心,諸多傳說再現了先祖草創文明時的艱難歷程。傳說《三易》之一的《連山易》就來源於炎帝對洪慶山連綿不斷山體的感悟。豐富的女媧傳說,是母系時代遠古文明的產物,說明了在神守時代,這裡是華族族神居住之所,是通天祭天的聖山。古人認為,九龍頂中心點所在的子午線,是天下第一龍脈,所以,秦始皇為自己修造的陵墓,就是以九龍頂中心點所在的子午線為中軸線的。
火龍谷:在墨玉河景區的東南端有一條峽谷,從老龍潭口至火龍湖,長約1500m,谷底寬度約30m,相對高度70--200m。狹谷兩側均為懸崖峭壁,地面溪水奔流,芳草萋萋,野花芬芳,形成典型的溶岩地貌——盲谷。兩側的懸崖,色紅如火,高深險峻,觀之令人震撼。火龍谷之名得自世代流傳的一個詩史般的神話。傳說女媧娘娘補天回到大地後,發現一條火龍正向大地上噴射火焰,人民塗炭,百獸焦灼。女媧娘娘降伏火龍,並懲治他開出這條峽谷,瀉出山谷中的汪洋洪水,並將這條火龍永遠鎮鎖在峽谷中,故稱之為火龍谷。
劈山峽:與火龍谷北端相接,全長約500m,峽谷兩岸是高約40——60m的斷崖,垂直壁立,有些地方峽谷寬僅4--5m,唯頭頂可見一線之天,如刀劈斧砍,險峻異常。墨玉河在峽谷中一落跌落,形成多處飛流跌瀑和深潭,最大的瀑布為落差15m的老龍潭瀑布。劈山峽兩岸的岩石主要由石灰岩組成,是探險、攀岩的理想場所。
天下第一洞房:位於九龍頂景區太虛幻境谷底,洞口橢圓,內呈長方形,長8m,寬6m,高2.6m.傳說人祖兄妹結婚後,以此為新房,故稱洞房。以後,新婚夫婦所居新房稱之為「洞房」,其典即源於此。
三媒六證石:位於九龍頂及四周山坡溝谷中,是石景組卷,由23處石景組成。傳說這裡是古代婚娶制度肇始的殿堂,三媒六證制度就誕生於此,為使這些制度世代傳承,上天生成了這些印證婚嫁制度的天生石景,以警戒人類後代子孫。這些石景呈現出典型的冰蝕地貌特徵,形象逼真,妙趣天成。主要有人祖兄妹請天做媒的東頂西頂,請地做媒的磨盤石、地證石,神龜做媒的龜石和兄妹拜堂石,百猴鬧洞房的猴娃石,其它石景還有祖婆躬耕、伏羲觀天俯地像、雪芹聽夢、畫卦台、倚天劍、乾卦石陣、僧道議紅塵、吉象拜山、水簾洞、普賢仰祖、蟒蛇出洞、石瀑、子孫洞、人祖石棺、人祖像、二仙論道等等。
五色石:高坐在太虛幻境谷口的懸崖之上,石呈長方體,長19m,寬17m,高12m,常呈紅霞之色,又稱霞石,天雨浸透,則自上而下隱約呈現青、黃、紅、白、綠五色。傳說為女媧補天時所遺,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無稽崖練成五色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 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霞石未用,棄在此山青埂峰下。 此石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後經僧道二人攜入紅塵歷練,記載了一段紅樓之夢,於是勘破世事,得道飛升,離開青埂峰,列身太虛幻境。五色石古樸而不失空靈,高貴而不乏謙恭,高臥懸崖之上,仰望蒼天北斗,似乎隨時等待着取補天。可謂「歷滄桑而不墜其志,閱紅塵而不改其質」。有詩讚曰:身凝五彩為補天,獨棲大荒遺世間。閱盡紅塵滄桑事,萬載寂寥心可甘?為報女媧補天之德,這裡的百姓每年正月二十補天節時,都要到五色石前燒香祭拜,此石雖補天之願未竟,卻也享受了萬年人間香火,當可聊以自慰。
雲水窟:位於墨玉河畔岩壁上的大溶洞,因韓湘子「青山雲水窟,此處是吾家」的詩句而得名。洞內部大廳天然分為兩層,洞口直徑約1.5m,洞廳長約20m,寬約4—6m,寬敞深長,現可探部分洞長約300多米,裡面怪石聳立,如洞天福地。傳說韓湘子早年在這裡尋仙未逾,便進入此洞修煉,築就仙根,後感動呂洞賓,傳修煉密法,終成正果。此後,憨神、狼神、虎神相繼在此得道升天。一洞出四仙,為世間所罕有,所以,此洞又被稱為育仙洞,即育化神仙之洞。
憨神悟化:從雲水窟洞口頂部伸出的一個天然的花崗岩人頭雕像,高約2.60m,直徑約2.20m。厚厚的塌梁大鼻子,略向前伸的招風耳,深陷的眼窩,大嘴厚唇,短厚的下巴,鼓起的額頭,處處都呈現出憨相,簡直憨到了極點。
傳說韓湘子修煉時,當地有一山民對他十分仰慕,經常到洞前默立,並為湘子擔水、采果、送食,有時還採來柏枝點燃,為湘子驅逐蚊蟲。此人為人憨厚異常,村人謂之憨娃而忘其本來姓名,常以其憨傻取笑。後來,見他迷上修仙,更認為他憨得不可救藥,更加取笑他,惟有湘子對他又敬又愛,並為他的執着和善良所感動。韓湘子去後,憨娃還是每天都到洞口守望,或坐在洞口上方的岩石上眺望,年復一年,9年過去了,憨娃日日如此,韓湘子懇求呂洞賓點化憨娃,呂洞賓許湘子可暗傳仙法給憨娃,並說:「世間不多一痴漢,天上尤少一憨神。」憨娃於是在夢中得授仙法,修成真仙,謂之憨神。憨神念及修仙之苦,惟有蚊蟲叮咬最不堪忍受,於是,將自己脫去的肉身化為石身,永遠立於洞口之上,將周圍十里的蚊蟲驅逐而去,為後世來此修道之人,解除蚊蟲叮咬之苦。時至今日,這裡仍無蚊蟲,成為一大自然奇觀。但憨神的軀體已與山石融為一體,唯頭顯露在外,在雲水窟洞口上方向前伸出,其形象厚唇、鼓額、深眼窩,凸下頦、招風耳,憨態可鞠,惟妙惟肖。聽雨廬主人嘆曰:傻人有傻福,痴人緣得痴。究竟憨痴事,百年人自知。
虎狼聽道:在雲水窟洞口對面凌空伸出的一個大石台上,有兩塊長條形的花崗岩,長度分別為6m和9m,高1.3m和1.4m,一個象匍匐的虎,一個像爬着的狼,頭都向前伸着,似乎在全神貫注的聽什麼。
傳說山中有一狼一虎,狼為狼王,虎為虎尊,它們也久有向道之心,韓湘子修煉時,它們經常隔河在洞前守望,以驅逐山中的豺狼虎豹傷害,為湘子護法,湘子離去後,它們就和憨娃隔墨玉河相望做伴,一起守望在育仙洞外。憨娃夢中聞道後,每日口中念念有詞,一狼一虎伏在對岸山石上靜聽默誦,終於開悟,升天而去,留下軀體化而為石狼石虎,至今靜臥在育仙洞對岸,仿佛在默默地迎送春秋歲月,無怨無悔。
悟空候師:位於仙女浴南的石猴山下,一個高4.30m碩大石猴頭從巨石橫向縫隙中伸出,尖尖的下頦向前下方翹出,仿佛在索要食物,其形象與《西遊記》中描述的孫悟空被壓在山下的形象十分相象,故命名為悟空候師。
神龜問道:天然石景,位於忘憂谷伏龍嶺前的龍頭上,仙女浴之後。一塊真人大小形狀頗似老子的石頭,長3 m,寬1.5 m,高1.2—1.8 m,橫臥在青石之上,頦上長須斜落,右肘拄地,手托面頰,似睡似醒,頗有仙風道骨。旁有一石龜,長2.6m,寬1.0m,高1.0m,仰頭而待,一副虔誠之相,在等待老子醒來。
天象景觀
崇陽晚照:又稱崇陽返照,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地點在主峰九龍頂和崇陽溝東端,典型晚照出現於夏至以後天晴無月的夜晚。夜幕降臨,一片漆黑之後,晚照慢慢出現,紅磚建築物變得銀白髮亮,山頂小徑變得白亮如鏈,如一幅墨筆山水畫。當地人傳說,女媧娘娘在晚間自天上降臨人間,每當她降臨時,銀光覆照山頂,所以,晚照是女媧娘娘降下的祥光,有緣沐浴祥光的人,一年不得疾病,沒有災禍。晚照在晚十時到十二之間達到頂峰。這是一種奇異的自然現象,其成因至今無人能解。
九天攬月:每月農曆十五前後月圓時節,如天氣晴朗,站在九龍頂上,就可以觀賞到這一美景。月亮從東邊的山頂上徐徐升起,大、圓、亮,月中玉兔清晰可見,感覺月亮只在你的眼前,似乎伸手就可攬入懷中。清風徐來,明月在側,如立天上。古人為此美景所醉,讚嘆曰:九天攬月。九龍頂因獨立於800里秦川,周圍皆小,如同入天,又因九龍頂由九條山脈攢聚而成,故稱九天。月光如洗,灑滿山川,沐浴着這片孕育了華夏血脈之源的神山聖土,磨盤石、躬耕石像、夫妻洞和滿山的猴娃,在月光下依稀可見,仿佛在述說着逝去的歲月。「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遺蹟尤在,先祖已逝,面對此情此景,不由人頓起思古之情,緬懷之緒。
洞涌雲霧:秋季多雲雨的季節,主峰周圍5公里的範圍內,經常被濃濃的雲霧籠罩,在墨玉河盆地,雲霧尤濃。每當南風勁吹的時候,濃濃的雲霧在南風的挾裹下,從盆地北側的隧洞中穿過,在另一端洞口湧出,周圍的山水林泉房舍,慢慢隱入雲霧之中。當其時,霧靄繚繞,房舍隱約,人立其間,衣帶飄飄,如入仙境。
地生祥云:這是一個十分奇異的自然現象。夏秋時節,雨後數日內,天高氣爽,空山新涼,風停樹靜,在三陽院南側緩坡上,常可見到一縷白霧自地面冉冉生起,在空中凝聚成團,再慢慢地向四周擴展成蘑菇狀,如同神話小說中神仙駕起的祥雲,駐留天空,久久不散。由于山區多風,見到這個景象的幾率不高。
瑤池煙霧 雨過天晴,山中一片碧透,上午9時左右,劈山峽就有煙霧湧出,陣陣升騰,翻滾瀰漫,向兩岸的層林中盪去,尤其深秋時節,景色尤其壯觀,人入其間,如醉如痴,如夢如幻,仿佛置身於瑤池仙景,身心如洗,頓忘世間榮辱得失。
龍頂勘天:九龍頂雖海拔只有1302m,但他突立於關中平原,關中平原平均海拔520m,東部最低處只有300餘米,西安地區海拔400多米,九龍頂與腳下平原的相對高差為1000——800m。站在九龍頂上,周圍群峰和遠處的原野,皆在腳下,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天上地下,惟我獨尊的感覺。最為奇妙的是,由於平原上降雨或降雪時,雲層較低,有時距地面高度只有五、六百米,這時,九龍頂突出雲層之外,站在九龍頂轉身360度,關中平原的陰晴雨雪,盡收眼底,頗有神仙之感。古人見到這種情景,激動萬分,感覺自己到了天上,遂刻石記曰:「今上天上」。文字至今清晰可見。
人文景觀
天華上宮遺址:天華上宮是一處不知始建何時的古建築群,散布於月亮灣景區北部的崇陽溝盡頭山脊和九龍頂各峰頭。原有人祖廟、大地伏婆此祠、女媧祠、伏羲祠、雷神祠、神農祠、秦始皇露台等建築6處12座,房屋30餘間,文革中被毀,部分建築現已由民間募款有所恢復。歷代王朝對天華上宮都進行過修葺。現僅存人祖廟建築20餘間,建築面積約400m2。
秦始皇閣道遺蹟:秦始皇為了上九龍頂,修建了與驪山(今華清池處)相接的80里復道,漢代辛氏《三秦記》載:「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今石柱猶存。」今天,石柱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一些圓形孔洞,深淺不一,洞口大小約12cm,洞深約20—30cm。
鴻儒谷:又稱秦坑儒谷,是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中坑殺儒士之地。鴻儒坑是一條深七八十米,長約1公里,底部寬約30--50米左右的土質峽谷,因地下有地熱,趕上氣候溫暖的年景,初冬季節瓜果仍能生長。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逮捕了460名對他「焚書」不滿的儒生方士,因人數太多,秦始皇決定將他們坑殺。當年初冬,為一舉坑殺那些被捕的儒士,讓人向他們說,天降祥瑞,咸陽東北的一條山谷中冬季結出了瓜果,請儒士們前來參觀。秦始皇讓人把他們帶到鴻儒坑所在的這條土山谷中,儒士們懷着好奇心,爭相一睹奇觀。他們紛紛走進山谷,事先埋伏在谷頂兩側的士兵,將巨石、土塊一起推下。一時間,谷內血肉橫飛,鴻學大儒們一起葬身谷底。後世稱這裡為鴻儒谷,唐代曾在鴻儒谷外的山腳下修旌儒廟,近代曾在此出土唐代石雕文人像一座,系唐旌儒廟遺物。
硯墳:秦始皇雖然坑殺了反對他的儒生方士,仍余恨未消,他命人將儒士們的研墨的硯台集中埋葬在洪慶山西側的一個山灣中,後世稱之為硯墳,現址在洪慶山森林公園西部的硯灣。八十年年代末期,當地人曾經從裡面挖出了幾百個大小不一的硯台。
單鞭救主坡:位於黃巢堡景區西北部,現已經栽種成杏園。民間傳說,當年,唐朝政權初立,烽火才熄,天下草創,社會危機四伏。尚為秦王的李世民到藍關兵營巡視,為周圍的風景所迷,單人獨騎,沿山坡觀賞景致,不覺走遠,離開了眾人。昔日仇敵的後人,一直伺機刺殺李世民,他們自長安尾隨至山中,見李世民單人匹馬,是刺殺的良機,於是,十數人揮刀而上,李世民一面和刺客搏鬥,一面呼救。此時,雙鞭大將尉遲敬德正在河中沖涼,聽到李世民的呼叫,來不及穿戴,急忙中僅拿得一鞭,裸身上馬,趕來救援,殺退刺客,救李世民回營,自己身上受傷多處,史稱單鞭救主,此坡自此得名「救主坡」。
黃巢練兵台:位於黃巢堡景區中心的山頂上,削平山脊而修建,面積4.4 公頃,可操練數萬兵馬,氣勢恢弘,至今仍能感覺到戰馬嘶鳴的震撼。相傳黃巢攻入藍關後,屯兵於此,操練兵馬,攻打長安。因當地紅土粘稠,雨天無法操練,黃巢命攻城回營士兵,用頭巾從長樂坡裹帶黃土,在山頂鋪設練兵場,修成了一處六十畝的長方形黃土平台。
三縣寺遺址:三縣寺又名三陽院,始建於隋代,經歷代修葺擴建,成為古長安東部較大的寺院之一。三縣寺是典型的關中建築,廟宇分前、中、後三殿和偏殿、配殿各兩座,占地面積2.4公頃,有房屋建築20餘間,80年代石碑尚存,現存部分夯土地基。當年寺院規模很大,雖數經兵燹匪劫,依然鐘磬聲聲,香火興旺,一場文革浩劫,夷為平地,臨山憑弔,徒嘆往事之不可追,無法不讓人感傷。聽雨廬主人感言曰:三縣寺上三縣風,清風幾拂舊關中。十三王朝歷歷事,惟有古月照今空。
漢代摩崖石刻:位於九龍頂東南部峰頂側面的巨石上,字體為漢隸,大部分可清晰辨認。能辨認的字跡有「今上天上」邊注「日月又十年」,落款處的岩石在文革期間被炸掉,因此無法知道題字人是誰。在「今上天上」的下面,有一塊長寬高分別為6 m、3.3 m、2.6 m的岩石,向北的立面上刻着一個1.44 m2的隸書「人」字,這塊「人」字石是天然石像的底座,傳說這個石像是伏羲降形,有2 m多高,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炸毀。
西望亭:位於黃巢堡景區錦雞湖南岸的山峰頂,是在原來黃巢修建的瞭望軍情用的西望亭遺址上復見的,六角攢頂,邊長1.8m,是觀賞長安夜色的好地點。
黃巢塑像:位於黃巢堡景區錦雞湖西南岸的山峰頂,漢白玉制,連座高6.90m,再現了黃巢當年統領千軍萬馬,叱咤風雲,橫掃天下的雄姿。
可借景觀
長安夜色:夜晚,西安城萬家燈火,照亮了整個夜空,城中車水馬龍,霓虹閃爍。方正的古城牆,在霓虹燈的映照下,輪廓清晰,蔚為壯觀。在九龍頂、水泉北山和墨玉河景區最高峰黑虎嶺上,都可以觀賞。
南山雪舞:每年的三月份以前,秦嶺比較高的山峰上,都有積雪覆蓋,從園區南側的山峰上都可觀賞。只見蜿蜒逶迤的秦嶺山峰,不時現出白雪皚皚的景象,如一個巨人在揮舞一條長長的潔白哈達,跳躍在高山俊嶺之中,忽隱忽現,似乎上天在為三秦大地祝福。這種景色在關中平原的其他地方是無法見到的,命名為南山雪舞。
交通情況
洪慶山森林公園現有食宿日接待能力600人,可為2000人提供就餐。其中,黃巢堡賓館占地面積50多畝,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00多人就餐,200多人住宿;建築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度假別墅2座,可同時容納40人食宿;三陽院管區接待站可同時容納60人食宿;農家樂20家,可同時容納300人食宿;另有餐館9家,可為1000人提供就餐。野外宿營區可為自帶帳篷遊客野外生活提供基本條件,容納150個帳篷約300人。
距離公園3公里的洪慶街道,有大小賓館二十餘家,床位2200餘張,可為大量遊人提供食宿。
公路交通:公園連接西安城區,距市中心25公里。有洪陽南路、洪陽中路和洪陽北路與西安城區相通,洪陽北路與312國道和繞城高速公路相接;洪陽南路和洪陽中路接戰備路,再接繞城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有213路、718路、231路、233路等公交車直通山腳下。
鐵路交通:公園中心區距西安火車站27公里。
航空交通:公園距咸陽機場約50公里。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洪慶山自古盛產核桃,種植歷史悠久,是西安市核桃生產基地之一,各村均有大面積栽培,許多老樹樹齡逾百年,至今碩果纍纍。公園共有核桃林867畝,這裡的核桃有薄殼、夾殼等多個品種。紙皮核桃為國內良種,是主要特產商品之一,年產乾果10000多公斤。
野板栗
洪慶山是西安市野板栗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主要集中在栗溝,面積1300多畝,單果個頭較小,清香甘甜,是板栗品種不可多得的上品,年產量15000多公斤。
櫻桃
櫻桃是園區傳統水果,這裡的櫻桃以個大、味甜、果面艷麗而久享盛譽。近年來,又引進了許多優良品種,擴大了種植面積,引進了先進技術,產量不斷提高,品質不斷改良,已建成優質品種園1200多畝,每年可向市場供應鮮果30多萬公斤。每年果實成熟的季節,都有大量的遊客上山採摘。
柿子
關中地區自古以來是全國優質柿子的主產區,關中柿子餅更是享譽全國。園區的柿子是關中柿子中的佼佼者,不僅個大味甜,而且因當地特殊地理氣候環境而無核,洪慶山柿子是同類產品中難得的珍品。每年的產量約80萬公斤。
地方風情
峭壁懸窯
在山中多處高達百米的懸崖上,有許多窯洞高懸半腰,當地人稱之為「高窯」,為當地人躲避戰亂、土匪的地方。高窯內有洞直通地面,洞粗只容一人上下。古代,這裡是屯兵要地,自藍關入關中攻打長安,多紮營此處,屯兵待機。解放前,這裡交通閉塞,山高林密,是土匪經常出沒藏身的地方,為了躲避兵燹匪劫,當地山民在懸崖上挖掘了許多高窯,藏匿糧食、財物等,一旦情況有變,全家人便棲身其間,封鎖洞口,躲過災禍。這些高窯,工程巨大,設計複雜,洞長窯深。
山地民居由于山中盛產料礓石,當地的民居多用料礓石砌築牆體,屋頂覆青瓦,窗用木棒樹立成欄,夏季空通,冬季糊紙。料礓石與當地的紅膠泥一經粘合,就非常牢固,所以山中保存了許多百年以上的老屋,屋前多栽種成片的竹林,平添了許多江南風情,遊人至此,似乎到了嶺南山中,與西北地區其它地方的民居迥然有異,情致獨特。
補天節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傳說遠古之時,祝融與共工大戰於野,共工氏戰敗大怒,一頭撞斷了西北天柱不周山,天維裂,地綱缺,大雨如注,晝夜不歇。大地上洪水滔天,人民罹難。女媧娘娘發現天漏了一個窟窿,於是在洪慶山頂采玉鍊石四十九日,最後煉成五色石,在正月二十這天,將天洞補上。大雨下了四十九日後,在這天嘎然而止。後世子孫為了紀念女媧娘娘補天之恩德,相約以這天為補天節。每年正月二十這天,這裡的原住山民都要過補天節,女娃烙一張餅扔到屋頂上,以示補天之意,未出閣的女子還要穿上繡有青蛙的兜肚,求取女媧娘娘保佑。
娘娘會與打郎會
相傳女媧娘娘在七月十五這天攥土造人,這天是人類的生日。為了紀念這個神聖的日子,人們相約在這天集會。到了這日,人們都製作蛙形人面的面人相贈,以感念女媧娘娘造人的恩德,並相互祝福子孫興盛,沒有子女的婦女在這天向女媧娘娘祈求子息。男娃女娃在這天都要穿上繡有娃人形象的兜肚,並互相展示。到了晚上,人們點起篝火,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在周圍的林子中,男女可自由相會,談情說愛,互約嫁娶,或幽會情郎,求子的婦女可以與中意的男子自由交合。這種習俗是母系社會走婚制度的遺孓,反映了從群婚到對偶婚的轉變,應是當地影史的重要內容。這種習俗源遠流長,並一直流傳到解放初期,當時,當地的幹部還要專門派人保護會場。現在,打郎會的習俗已經取消,但娘娘會每年都如期舉行。巧合的是,相傳人祖兄妹也是在這天結成夫妻,種種巧合無法不令人浮想聯翩,這中間到底有多深的聯繫,誰都無法說清。
圖騰崇拜
洪慶山有一種古老的民俗,新娘在結婚的當天,必須穿上繡有蛙人的兜肚,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多子多福。兜肚上的蛙人的形象,與姜寨遺址出土的陶缽上的娃紋基本相同,證明這是古代族神(圖騰)崇拜的遺留,蛙人的形象,也就是最早的女媧神的形象,這一形象隨着人類審美意識的改變而變成了後代的苗條少婦。
史事傳說
洪慶山:洪慶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秦代,距今2200多年。《水經注》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山西南有清涼原」。洪慶山西南臨灞水,低平成塬,即白鹿塬。《三秦記》說:「山西有白鹿原。」此原即秦漢時的灞上,也就是當年劉邦屯兵的地方。
焚書坑儒:秦始皇34年(公元前213年),齊人淳于越反對郡縣制,要求「師古」分封,丞相李斯上書駁斥,主張禁止儒生頌古非今,以史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燒毀《秦記》以外的書籍,這就是「焚書」事件。次年,以「妖言亂黔首」的罪名,逮捕了儒生方士460人,誘至洪慶山腳的一條山谷中全部坑殺。這兩件事史稱「焚書坑儒」。
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女媧傳說:洪慶山區最古老的傳說,莫過於女媧傳說。傳說天地初創,大地上最早只有一個人,叫做女媧。她身材修長,眼睛黑亮,面容嬌美動人,長長的黑髮隨風飄逸。那時,天地空曠,田野蔥蘢,雲彩經常跑到地上來,大地上雲飄霧盪,彩虹成橋。女媧裸着美妙的身軀,有時在天地間飛馳徜徉,有時踩着彩虹來到地上,過着坦蕩閒逸的日子。
然而,天地雖然美妙,卻只有她一個人。她開始感到有些寂寞。於是,她跪坐在清澈的墨玉河河邊,抓起一把泥,照着河水中自己的樣子,捏出了第一個小人兒,拿到嘴邊,輕輕地吹了口氣。神奇出現了。小人蹦到了地上,跳躍着高喊"媽媽"。女媧無比興奮,她開始不停地捏小人。不久,就有了成千上萬的小人歡呼雀躍在她的身旁。她感受到了從沒有過的幸福,她稱他們為"人"。後來,她疲倦了,懶散地站起來,從河邊綠柳上折下一枝柳條,漫不經心地在泥土中抽打。更神奇的奇蹟發生了,那些濺起的泥點迅速變成了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小人,歡笑着向青草碧樹的大地上奔去。
女媧感到,必須讓"孩子"們自己學會繁衍,那樣,人就會在大地上生生不息,自己就可以繼續以前愜心快意的生活。於是,女媧就把"孩子"們分成男人和女人,教他們婚嫁生育。人類從此開始自己繁衍後代,直到今天。後來,人們將女媧供奉起來,尊為"女媧娘娘"。女媧又過起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個古老而美麗的神話,至今令人遐思。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西安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新浪網 , 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