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易 |
三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周易 [1]
外文名稱 The Book of Changes
作品別名 易經
作者 姬昌
創作年代 西周
內容 《經》,《傳》
價值 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周易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周易成書時間 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
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說法。
關於《繫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繫辭》不會在其後」,「《世本》不採《繫辭》,也許是因為《繫辭》所說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繫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
周易名稱由來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③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
④日出為易。「干」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着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恆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