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洪经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洪经纶,天宝十六载【即至德二载】,以明经登进士第【757年】。历官至谏议大夫,河北黜陟使,宣歙观察使,徽州文学倡导者,与子全游隐居于婺源县段莘乡官源【官坑】潜心文学,是徽州新安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新安【古歙州、徽州】洪氏始祖。

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始终把国家稳定摆在第一位。看见藩镇拥兵自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时候,他在自己权限之内罢去田悦兵4万。但由于中央政权的薄弱,使之这一很好的措施没有真正的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导致这次罢兵以失败为终。

人物专题

基本信息

姓名    洪经纶 
字号    字汝仁      
民族    汉族      
官职    谏议大夫  
出生地   丹阳籍淮阳人
出生时间  732年   
去世时间   不详 
所处时代   唐朝  
主要成就   谏议大夫,文学倡导者

人物生平

新安洪氏共同始祖洪经纶【生于开元壬申年三月十五日,732年】,字汝仁,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十六载【即至德二载】【至德唐肃宗的年号,共计3年。至德期间称年为载】,以明经登进士第【757年】。为谏议大夫、河北黜陟使、宣歙观察使。丹阳籍淮阳人【治所故址在今江苏邳州、睢宁间,非今河南淮阳或江苏淮安】。为唐监察御史洪察孙,侍御史并内供奉、监察御史、起居舍人洪子舆之子。弘察因避唐孝敬帝讳【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系唐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唐高宗乙亥年【675年】丹阳弘氏举族以避孝敬帝讳改弘为洪。【 《元和姓纂》关于丹阳洪氏的记载如下:“【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氏,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据新安洪氏《丹阳洪氏宗谱》及《元和姓纂》今人岑仲勉校本】

【唐】德宗建中元年【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4年】二月,以黜陟使身份巡察河北诸道,承制罢强藩田悦兵,而左迁宣歙观察使,后辞官归隐。据《官源洪氏宗谱》记载,洪经纶公夫人京兆金氏,生子三:长曰旦,依居故址;次曰仙,复居丹阳;季曰全,居官坑。厥后嗣裔浩大,散迁不一。而江南之有洪氏者,大多以新安官坑观察公洪经纶为始祖,实洪姓入歙之鼻祖也。

【唐】建中初,德宗皇帝尝以“国无双景,天下儒门第一家”相赠。【明嘉靖四十三年,婺邑官坑编辑官源洪氏宗谱,改官源一世祖全公为官源洪氏二世祖,而以洪经纶公为一世祖。《徽州府志》自嘉靖四十五年始。《婺源县志》【如光绪年县志】均称述,公“初寓黄石,复与子全游婺源[1]官源,卒葬焉。】

【唐】代宗宝应、广德年间【762-763年,宝应(762年四月—763年六月)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共计2年。广德(763年七月—764年十二月)是唐代宗的年号,共计2年】,与河南诸道副元帅李光弼一起,督唐军进剿自浙东聚众起事的袁晁袁瑛农民军,于宁海西北40里的紫溪洞,终将据险抵抗的农军残部剿灭。《浙江通志·名宦》记其事:“洪经纶,丹阳人,谏议大夫,事德宗,靖田承嗣子之乱,受降卒四万,有功。时袁晁冦鄞,上命经纶叅李光弼,领军协剿,授以方略,歼贼殆尽。”

唐建中元年【780年】二月初一日,德宗帝下诏遣黜陟使分巡天下。洪经纶往魏博、成德、幽州等地,以河北黜陟使、谏议大夫而巡察河北诸道,推行两税法、按察藩镇各州,并承制罢强藩田悦兵。时魏博强蕃田悦,招致贤才,外视恭顺,内济其奸。经纶至,闻悦养士七万,辄下符罢其四万。议者以洪经纶为耿直,不桡权贵——此何其烈也。约于本年稍迟,以河北黜陟使之责,因议罢方镇兵,朝廷惟恐招来兵乱,而施行绥靖安抚之策【只维持不足一年时间,即招致兵变】,洪经纶遂左迁宣歙观察使。

同年,经浚县大岯山时,作《大岯山铭》,题刻于摩崖石壁之上,以祈国泰民安。洪经纶似已洞悉大唐国步艰难的现实,借此抒发其靖献之志,及对国家的砥柱中流之责。

【唐】德宗初立,不假借方镇、欲图裁抑方镇割据势力,实为朝廷大政【当然此后的事态导致其对藩镇姑息,以至加强中央集权政策失效,另当别论】。如建中二年初,李惟岳谋袭父李宝臣成德节度使位,德宗断然不许,田悦为其代请,亦不许——足见朝廷实施裁撤藩镇政策的决心。而建中元年初,洪经纶面对强藩田悦【魏博七州节度使】拥兵割据,“承制议罢方镇兵”,力挽狂澜之将倒,厥功至伟。

同年,洪经纶撰《大岯山铭》碑文【唐书法家张沔为其书】。作为河北道黜陟使的重要使命,洪经纶在河北割据藩镇落实推行德宗新政“两税法”,在洺州树立碑铭。历史上著名的两税法在河北藩镇得以实施,即始于洪经纶建中元年的力行。此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的经济实力,也是德宗针对藩镇新政的体现。

人物成就

洪经纶以高洁饱学之身,教化先进的儒家文明,敦进儒学文礼,功莫大焉,为唐宋“东南邹鲁”之源;而“止善”一记,“实开晦翁十传之首功”,功业巨大。正是以经纶公为主要代表的中唐中原士族的入歙,将当地“半原始形态的山越丛林社会”,推进到“封建化时期”(《论徽学》,朱万曙),迎来新安文化阶段的第一个顶峰时期。

史书记载

  •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七十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