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浮游藻类指悬浮于水中的微小藻类(藻类并非植物)。是浮游生物社区中的自养生物[1] 部分,是海洋和淡水盆地水生生态系统|Aquatic ecosystem|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
浮游藻类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多分布于水域的上层,个体极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繁殖极速。在淡水中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在海水中主要是硅藻、甲藻。然而,当足够高的数量存在时,因其细胞中存在叶绿素和辅助色素(例如藻胆蛋白和叶黄素类),一些品种可以在水面被看到显著的色块。
生态作用
浮游藻类是光合作用的微观生物,其栖息在地球上几乎所有海洋和淡水体的上部阳光照射层中。 它们是“初级生产”的代理,它们是由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有机化合物,这是维持水产食物网的过程。浮游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获得能量,因此必须生活在海洋,湖泊或其他水体的阳光光照好的表面层(称为"真光层")中。浮游藻类占地球上所有光合作用活动的一半。
氧气生产
浮游藻类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和来自水的营养物以产生他们自己的食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浮游藻类释放分子氧进入水中。 据估计,世界上50%至85%的氧气通过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其余的是通过在陆地上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此外,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控制了大气 CO2 / O2自前寒武纪早期的平衡。
补充
全世界藻类植物已知的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因池水有机质和营养盐类的含量及其他因素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决定水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点
非常多样化的类群;为结构简单的真核生物,它们具有带膜的细胞器,具有叶绿体,其颜色取决于色素及其浓度。其繁殖结构相对简单,不像陆地植物那样开花,非繁殖细胞不分化,没有真叶、根和茎。
浮游植物生长周期短,只有几个星期,是水生态系统中占优势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换成为新的有机化合物,由此启动了水体食物链。
广告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