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食物鏈是表示物種之間的食物組成關係,在生態學中能代表物質和能量在物種之間轉移流動的情況。
歷史
食物鏈(food chain)這個詞是英國動物學家查爾斯·艾爾頓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食物鏈包括幾種類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不同營養層的物種組成一個鏈條。例如:
浮游生物 → 軟體動物 → 魚類 → 烏賊 → 海豹 → 虎鯨 → 人類
平衡原理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類別。
最底層是「生產者」,是以陽光來行使光合作用,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綠色植物;再上層是各級「消費者」,要依賴生產者供應物質和能量;當消費者死亡以後,「分解者」會以他們的屍體為食物。而還有一個「清除者」,是一個生態系統中擔任清除性工作的生物。
這些生物把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遺體或排遺作為食物,具有「分解者」將大分子物質轉換為小分子物質的能力,卻又無法如「分解者」般將所攝食的有機物質轉變成無機物。與「生產者」可以將小分子無機物合成為大分子有機物的能力更是不相干。
因此在某些定義中接近於「消費者」,卻又兼具有「分解者」的某些特質,因此在生態系統中被單獨歸為一類,被稱為「清除者」。換句話說「清除者」可視為「腐食性消費者」,這些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轉換為小分子有機物,例如禿鷹吃腐屍,螞蟻吞食昆蟲遺骸,而溪流、河口等水域生態系中的螃蟹、蝦子等攝食泥土中的有機質碎屑也是一例,這些有機質碎屑除了植物的枯枝落葉之外,還有許多經過其他動物消化過的小分子有機物。
這些「清除者」無法清除的部分再交棒給「分解者」處理,減輕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工作量,加速生態環境中的能量與碳循環[1]。若是所有的生物殘骸或排遺皆由「分解者」直接分解,生態系統中從有機物轉換為無機物的速率將遠小於有機物質的堆積,能量與物質無法順利傳遞循環,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食物網
但是各種生物未必只依賴一種食物為生,互相之間甚至還有互為食物的關係,例如民間根據觀察曾經有「夏季蛇吃老鼠,冬季老鼠吃蛇」的說法[2],因為冬季冬眠的蛇無法反抗掘地的老鼠。這些複雜的關係往往不是一根鏈條能說明的,把各種關係聯繫起來就會組成一個「食物網」。
視頻
食物鏈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碳循環在環境中的作用,行知部落,2020-2-12
- ↑ ?夏天蛇吃鼠,冬天老鼠吃蛇,並不是所有老鼠都怕蛇?,網易,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