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岸沙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海岸沙丘是中国生态学里的一个名词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海岸沙丘指平行于海岸的垄岗状砂质堆积地形。是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源的海岸地带上,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又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一般由较纯净的石英砂组成,可作为玻璃原料、造型用砂和建筑材料使用。裸露沙丘易随风移动,对附近农田和居民点造成威胁,经开发、治理也可以开辟为旅游和疗养胜地。

加积性海滩在波浪作用下常形成多条海滩脊,露出水面的海滩脊受风的作用而改变其形状并增加高度,特别是在其上长有植物时,拦挡了风沙,便逐渐发育成一条狭窄的、由不规则沙丘与洼地组成的沙丘带,称为水边低沙丘或海岸前丘(fore dune),它们形成一条高出高潮水位若干米的屏障。风暴潮可冲击这些沙丘。如有植物则经一定时间沙丘脊又可恢复。当植被遭破坏,沙丘形状改变,发展为加积性横向沙丘,而向内陆移动,沙丘分布范围随之扩大,由此可造成沙埋灾害。

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着海岸沙丘,其中以海南文昌、河北昌黎和福建长乐等地的海岸沙丘最具规模。海南文昌的海岸沙丘带长达100千米,宽3—5千米,高10~30米,面积达400平方千米。河北昌黎的黄金海岸也分布着一条长30千米,宽1—4千米,由40多列链状沙丘组成的沙丘带。置身于海岸沙丘带,如同进入西北大漠。绵长的金色沙丘与浩瀚的蓝色大海相映生辉,构成一幅壮丽的海岸大漠景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