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海岸沙丘是中國生態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海岸沙丘指平行于海岸的壟崗狀砂質堆積地形。是在開闊、且有大量鬆散沉積物源的海岸地帶上,向岸的強勁海風將未固定的沙粒吹到離岸不遠處堆積,同時又不斷攔截從海灘刮來的物質,不斷加寬、加長和加高,從而形成沙丘。一般由較純淨的石英砂組成,可作為玻璃原料、造型用砂和建築材料使用。裸露沙丘易隨風移動,對附近農田和居民點造成威脅,經開發、治理也可以開闢為旅遊和療養勝地。

加積性海灘在波浪作用下常形成多條海灘脊,露出水面的海灘脊受風的作用而改變其形狀並增加高度,特別是在其上長有植物時,攔擋了風沙,便逐漸發育成一條狹窄的、由不規則沙丘與窪地組成的沙丘帶,稱為水邊低沙丘或海岸前丘(fore dune),它們形成一條高出高潮水位若干米的屏障。風暴潮可衝擊這些沙丘。如有植物則經一定時間沙丘脊又可恢復。當植被遭破壞,沙丘形狀改變,發展為加積性橫向沙丘,而向內陸移動,沙丘分布範圍隨之擴大,由此可造成沙埋災害。

在中國沿海廣泛分布着海岸沙丘,其中以海南文昌、河北昌黎和福建長樂等地的海岸沙丘最具規模。海南文昌的海岸沙丘帶長達100千米,寬3—5千米,高10~30米,面積達400平方千米。河北昌黎的黃金海岸也分布着一條長30千米,寬1—4千米,由40多列鏈狀沙丘組成的沙丘帶。置身于海岸沙丘帶,如同進入西北大漠。綿長的金色沙丘與浩瀚的藍色大海相映生輝,構成一幅壯麗的海岸大漠景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