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润笔的典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润笔的典故,民间故事。[1]

故事内容 


郑译隋文帝杨坚有同学之谊,且有定策之功,封沛国公,位上柱国。但郑译贪财收贿,官声极坏,为宪司所劾除名。但文帝念旧,仍授为隆州刺史。因病请回京,文帝在醴泉宫召见郑译,面谕复沛国公、上柱国爵位,并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侍臣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隋文帝听后大笑。润笔或以金钱,或礼品。如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说:“王元之(禹偁)任翰林,尝草夏州李继迁制,继迁送润笔物数倍于常。”《归田录》卷又说:“蔡君谟(襄)既为余书《集古录目序》刻石,其字尤精劲,为世所珍。余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明清以后,大抵以金钱为润笔,卖文鬻书,均有润格,按价付酬。


注:


郑译(540-591年),字正义,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北周到隋朝时期大臣,太常卿郑琼之孙,司空郑道邕之子。


出自荥阳郑氏洞林房,幼年交好宇文泰,辅佐辅城公宇文邕。起家给事中士,迁左侍上士,迎娶安固公主(萧氏),担任内史上大夫、沛国公。大象二年(580年),联合刘昉矫诏随国公杨坚辅政,迁柱国、丞相府长史。杨坚建立隋朝后,拜隆岐二州刺史。参议定乐,为《乐府声调》。开皇十一年(591年),去世,追赠莘国公,谥号为达。


力助杨坚


起初,杨坚与郑译有同学之谊,郑译又素知高祖相貌堂堂,与他倾心交好。


此时,杨坚被周宣帝忌恨,心里不安,曾在深巷子里私下对郑译说:"我早想出京去辅佐藩王,这是你很清楚的。我冒昧地把这托付给你,请稍稍给我留点意。"郑译说:"凭着你的功德、威望,天下归心。你想多福,我怎敢忘记?有机会我会马上说的。"当时,将要派郑译南征,郑译请派元帅。


周宣帝说:"你的意思怎样?"郑译回答说:"若定江南,不是贵戚大臣不能镇住。可让隋公杨坚去,暂且让他当寿阳总管,以监督军事。"周宣帝听从了他的话。于是下诏以杨坚为扬州总管,郑译发兵,与杨坚相会于寿阳,以讨伐陈国。


他们走了一些日子了,周宣帝病了,于是与御正下大夫刘昉商议,带杨坚回京受托。继而郑译宣诏:"文武百官都受隋公节度。"当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官商议,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


宇文仲已到周宣帝宝座跟前,郑译知道了,马上率领开府杨惠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一起入宫。宇文仲与颜之仪见了郑译等人,很惊愕,犹豫一会,想出宫去,杨坚因便抓了他们。于是假传圣旨,又以郑译为内史上大夫。次日,杨坚为丞相,授郑译为柱国、相府长史、内史上大夫事。


参考资料 

  1. 润笔的典故 儿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