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淞沪会战」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卫抗战
 
行 2: 行 2:
 
| 姓名    = 淞沪会战
 
| 姓名    = 淞沪会战
 
| 圖像    = [[File:淞沪会战.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874/cut-20180127160759-1128679777_jpg_541_676_73108.jpg/300 原图链接]]]}}
 
| 圖像    = [[File:淞沪会战.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874/cut-20180127160759-1128679777_jpg_541_676_73108.jpg/300 原图链接]]]}}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 日本]] 称为 第二次上海事变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617/166495/10003237.html |title=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617/166495/10003237.html |title=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ref name="网易">{{cite web |url=http://3g.163.com/dy/article/DV70CGBL0515SUME.html |title=淞沪会战,死伤30余万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accessdate=2019-08-11}}</ref>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ref name="网易">{{cite web |url=http://3g.163.com/dy/article/DV70CGBL0515SUME.html |title=淞沪会战,死伤30余万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accessdate=2019-08-11}}</ref>
=战争背景=
+
==战争背景==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ref name="趣历史">{{cite web |url=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6/38515.html |title=上高会战背景: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东北| accessdate=2019-08-11}}</ref>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ref name="趣历史">{{cite web |url=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6/38515.html |title=上高会战背景: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东北| accessdate=2019-08-11}}</ref>
行 41: 行 41:
 
| 7.19|| 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实是为了掩蔽企图;对国民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何应钦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  
 
| 7.19|| 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实是为了掩蔽企图;对国民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何应钦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  
 
|-
 
|-
| 7.20|| 蒋介石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  
+
| 7.20|| [[ 蒋介石]] 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  
 
|-
 
|-
 
| 7.21||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 ||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 7.21||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 ||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行 50: 行 50:
 
 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ref name="道客巴巴">{{cite web |url=http://www.doc88.com/p-5149647168916.html |title=国军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ref name="道客巴巴">{{cite web |url=http://www.doc88.com/p-5149647168916.html |title=国军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
 对[[ 美国]] 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ref name="搜狐">{{cite web |url=http://m.sohu.com/a/308368763_381837 |title=二战中日本的战略目标上是什么,为什么不和德国军队一起进攻苏联| accessdate=2019-08-11}}</ref>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ref name="搜狐">{{cite web |url=http://m.sohu.com/a/308368763_381837 |title=二战中日本的战略目标上是什么,为什么不和德国军队一起进攻苏联| accessdate=2019-08-11}}</ref>
=淞沪会战=
+
==淞沪会战==
 
{{#ev:youku|XMTY4MzU4ODA5Mg|640|center}}
 
{{#ev:youku|XMTY4MzU4ODA5Mg|640|center}}
=战争经过=
+
==战争经过==
 
===战争开始===
 
===战争开始===
 
1937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1937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行 138: 行 138:
  
 
 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战争结果=
+
==战争结果==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ref name="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井冈山培训中心">{{cite web |url=http://jilong.jgspx.com/kangrijingdianzhanyijilu/788.html |title=基隆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人数及伤亡对比| accessdate=2019-08-11}}</ref>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ref name="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井冈山培训中心">{{cite web |url=http://jilong.jgspx.com/kangrijingdianzhanyijilu/788.html |title=基隆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人数及伤亡对比| accessdate=2019-08-11}}</ref>
 
===中方伤亡===
 
===中方伤亡===
行 146: 行 146: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著]]《南京大屠杀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ref name="兵人在线">{{cite web |url=http://bbs.bbic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003 |title=日本陆军大正十一式机鎗手 淞沪会战1937| accessdate=2019-08-11}}</ref>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著]]《南京大屠杀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ref name="兵人在线">{{cite web |url=http://bbs.bbic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003 |title=日本陆军大正十一式机鎗手 淞沪会战1937| accessdate=2019-08-11}}</ref>
=兵力对比=
+
==兵力对比==
 
===中方将领===
 
===中方将领===
 
 司令长官: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司令长官: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行 164: 行 164:
 
 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队为:第一联合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第二航空战队(加贺号航空母舰)、第十二战队(神威号水上母舰)及第22航空队(7月28日编入第三舰队)。 [30]  
 
 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队为:第一联合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第二航空战队(加贺号航空母舰)、第十二战队(神威号水上母舰)及第22航空队(7月28日编入第三舰队)。 [30]  
 
 (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ref name="铁血社区">{{cite web |url=https://bbs.tiexue.net/post_12869453_1.html |title=国军德械师面对日军为何一败再败| accessdate=2019-08-11}}</ref>
 
 (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ref name="铁血社区">{{cite web |url=https://bbs.tiexue.net/post_12869453_1.html |title=国军德械师面对日军为何一败再败| accessdate=2019-08-11}}</ref>
=战争影响=
+
==战争影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行 170: 行 170: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ref name="知网空间">{{cite web |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KHC201611006.htm |title=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ref name="知网空间">{{cite web |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KHC201611006.htm |title=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淞沪会战| accessdate=2019-08-11}}</ref>
=战争评价=
+
==战争评价==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规模空前,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引起了诸多争论。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规模空前,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引起了诸多争论。
 
===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
行 183: 行 183: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ref name="中国社会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cssn.cn/jsx/201403/t20140318_1032589.shtml |title=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accessdate=2019-08-11}}</ref>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ref name="中国社会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cssn.cn/jsx/201403/t20140318_1032589.shtml |title=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accessdate=2019-08-11}}</ref>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reflist}}
 
{{reflist}}
  

於 2021年2月19日 (五) 21:07 的最新修訂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1]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2]

戰爭背景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3]

中國背景

自衛抗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準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

後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4]

數次會議

從盧溝橋事變後,統帥部為了應付「七七事變」後的複雜形式,召開了數次會議,討論初期的戰略政略和各方面準備情況。

7.11 軍實先行籌備,準備將一部分德機械化師調往北方作戰,檢討彈藥糧秣儲備情況和新武器分發情況;優先補充韓復榘的部隊,安撫韓復榘,穩定山東局勢;通信兵向北推進,切實掌握好北方情況。 戰火儲備夠二十個德械師三個月用,糧秣儲備有50萬人,10萬匹馬一個月份,正在購辦兩個月份的儲備。黃河以北無儲備,首要任務是將以上糧彈儲備一部推進至黃河以北儲備。
7.12 計劃派遣熊斌至保定,並向二十九軍承諾,如果需要子彈和軍實,中央將源源補充。 害怕二十九軍擅自妥協,華北進一步特殊化
7.13 增撥第2師補充旅(後更名為獨立第20旅)一個團秘密進駐上海市區戰略要點(虹橋機場等);95師北上填防。 南方開始注意守好後門,並陸續調兵北上。
7.14 十一日宋簽字認可日方條件,國民政府對北方可能喪失極度擔憂,同時覺得平漢、津浦路空隙過大,需要調兵北上;但不應全用德機械化師,應夾雜其它稍差部隊『北方如不能堅守,長江封鎖就需要切實進行,開始撤除長江之燈塔、航標;海軍設立封鎖線,鞏固吳淞口陣地,江陰要塞強化,原定裝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裝江陰。
7.15 廬山的十門20毫米炮調南京,37毫米炮若干門部署在太原武漢分配37毫米炮4門,石家莊20毫米炮4門,保定20毫米炮3個連,開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統一開往彰德,由第10師控制;航空兵基地擬設立於太原,空軍主力北上。
7.16 戰爭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應對方法。 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絕交宣戰;如果日軍有在青島海州登陸的意圖,就必須在上海先動手;如果全面化,則是絕交宣戰的局面,則最忌憚的是日軍沿長江口而上,在長江腹地到處開炮。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團必須馬上北開。
7.17 長江要塞炮位重新劃定,總體向下游推進;88毫米炮四門仍裝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長江航標燈從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備司令切實負責;日方警告民航客機不得飛赴北平,否則將予以擊落,歐亞、中航飛機仍飛北平無誤;通信兵團需要充實,各行營電話排調回;仍繼續討論全面化與局部化問題;
7.18 部隊向北方機動時的防空問題;戰時費用必須節省。 中國政府對日軍克制態度所抱的幻想漸漸破滅。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漸漸有了做最壞準備的打算。
7.19 對喜多,表示積極和平,其實是為了掩蔽企圖;對國民政府自身內部,軍隊質量和訓練,現有武器尚不夠之擔憂。二十日上午何應欽派員(程潛徐永昌)赴廬山向蔣匯報這幾天討論的軍略政略辦法。
7.20 蔣介石返寧,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進入陣地;海琛等艦連日在下關與日艦實彈對峙,請示辦法。
7.21 蔣百里向蔣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意見(即著名的凇滬開戰並擴大之,引誘日軍沿江而上),但蔣予以批駁,並調整戰鬥序列,中央軍第10師、17師、25師、83師二次北上。 熊式輝提出三點抗戰主張: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移民清物,堅壁清野;避實擊虛,晝伏夜動。

[5]

日方背景

日本當時執行的是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石原莞爾制定的《國防國策大綱》。提出的假想敵順序是美、蘇。

首先對蘇聯已經放棄了進攻戰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軍備的充實和持久戰的準備後,首先開始積極工作以儘快迫使蘇聯放棄進攻遠東的圖謀」的字眼,就是說在以武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蘇聯談判,不與其交惡。 [6]

美國則是「努力與美國保持親善關係」,因為石原知道日本和滿洲都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和橡膠。只要不和英美翻臉,石原認為英美會默認「滿洲國」的存在,因為有一個日本人控制的滿洲,正好為英美消除了共產主義南下的憂慮。

對華戰略則是「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擴大戰爭。也就是說: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東印」(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供應,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日本30年代早期的計劃中還有海陸軍聯合攻占武漢的計劃,但在石原的這個計劃中,鑑於中國政府的實力已有所加強,日本已經放棄了一旦開戰就攻占武漢的計劃,因為那是日本國力所不允許的。[7]

淞滬會戰

戰爭經過

戰爭開始

1937年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中方進攻

備戰

中國軍隊準備防禦上海的第一批部隊是第87、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秘密開到上海附近後,軍委會命令駐紮在蘇州的裝備優良的第2師補充旅第二團換上保安隊服裝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等戰略重點,以充實上海兵力(當時上海的中國駐軍受限於1932年的《淞滬停戰協定》,無正規陸軍)。[8]

引線

8月9日下午上海虹橋機場事件發生後,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的張治中立刻在其蘇州的住所召見第2師補充旅副旅長楊文瑔(旅長鍾松在廬山受訓),要楊文瑔親自到上海調查事件真相(機場守衛部隊隸屬第2師補充旅)。經楊文瑔實地調查核實,認為此事件屬於突發事件,並非中日兩國蓄意而為之。儘管如此,中日雙方已經處於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之際,二名日本軍人擅自駕車持槍強闖機場警戒線是一種嚴重的挑釁行為,也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線。[9]

事件發生第二天,中日雙方就此事開始交涉和談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上海市長俞鴻鈞秉奉蔣介石之命嚴辭拒絕。日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所屬分艦隊緊急開赴上海待戰,同時命令在佐世保待機的海軍第1特別陸戰隊以及其他部隊增援上海。[10]

搶點

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中國組織淞滬作戰部隊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下轄3個師和1個獨立旅)準備圍攻日軍,13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對上海市區之敵發動全面進攻,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及海面艦艇。其攻擊重點最初為虹口,後轉向公大紗廠。[11]

「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占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4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

其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國民黨誇大為1萬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一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12]

增兵

經數日苦戰,第87師占領滬江大學,第88師占領了五洲公墓、寶山橋、八字橋等各要點,14日到滬的第二師補充旅(已改稱獨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師(孫元良部)防守上海愛國女校、持志大學,並擔任攻擊虹口公園和江灣路日軍司令部的任務。[13]

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第3師團、第11師團等軍直屬部隊進攻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側後方上陸後,中方已經無力消滅日軍陸戰隊,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隊統帥部,考慮在上海作戰比在遙遠的北方大平原作戰補給方便,避開機動力占優勢的日軍。且在有外國租借的上海開戰,極有可能引起大國勢力的干涉,並可能在外國調停下贏得一個光榮的和平,進而挫敗日軍對華北的野心,這對相對弱小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8月21日,以日本長門號、陸奧號戰列艦為首的龐大艦隊,運輸着日軍上海派遣軍先頭部隊約1萬餘人從日本出發奔赴馬鞍群島。22日晚上,日軍陸軍在馬鞍群島乘換為輕巡洋艦、驅逐艦後,分別向川沙鎮、吳淞口一帶駛入。

日軍於16日退守江灣以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為中心的據點,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

此役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8個集團軍又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達13萬人,鏖戰兩個月後,日軍依靠強大的火力突破中國軍隊防線。

失利

10月20日,日軍秘密組建第10軍準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時機,但此時西方國家綏靖之風盛行,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為破壞和平,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14]

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蔣介石仍死抱着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陷。

此次為中國軍隊第一次軍種(空軍、海軍、陸軍)和諸兵種(步兵、炮兵、坦克)大規模協同作戰,協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衝鋒又不予以掩護,結果坦克被日軍全部擊毀;步兵失去坦克掩護後攻堅傷亡慘重,甚至出現一個營部隊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擊斃的悲劇。陳誠回顧上海圍攻未勝的教訓,認為「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史說回憶,「步兵與炮兵、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從來沒做過」。[15]

中日相持

受挫

8月下旬,中國各部隊繼續圍攻盤踞在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楊樹浦等據點的日軍,新抵達戰場的中國軍隊精銳之師第36師迅速投入戰鬥,在戰車掩護下攻入匯山碼頭,同時空軍再次出動配合,轟炸地面及江上日軍目標。我軍終因裝備低劣、火力不夠威猛,面對鋼筋混凝土築造的工事而一籌莫展。

8月20日凌晨1時,國民革命軍第51師接到軍委會發出的入滬參戰電令,於4小時內集結所部於寶雞火車站開往淞滬,參加上海作戰。[16]

8月20日晨至8月22日,宋希濂第36師、王敬久第87師、孫元良第88師和夏楚中第98師的進攻均受阻,傷亡嚴重。戰局陷入僵持,日軍龜縮據點負隅頑抗待援。

8月23日拂曉,日軍松井石根率領的2個師團援軍先頭部隊在海空火力掩護下,在獅子林川沙口張華浜等方面登陸,蔣介石聞訊,急令軍政部次長陳誠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98師、第11師及剛到嘉定的第67師、第14師火速分赴各處抗擊敵人登陸。

蔣介石對第三戰區進行了人事調整,馮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戰區去當司令長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職務由蔣介石本人兼任。

鏖戰

中日都增兵後,雙方鏖戰更趨激烈。

8月23日起,敵第3、第11師團在艦炮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吳淞口鐵路碼頭、獅子林、川沙口登陸,進攻寶山、月浦、羅店、薀藻浜中方陣地。張治中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指揮第9集團軍所轄部隊抗擊登陸日軍。與此同時,剛組建的第15集團軍在羅卓英指揮下,向寶山、川沙口登陸之敵發起反擊,第98師於8月24日擊退攻占獅子林的日軍,殲敵數千人。第11師冒着飛機猛烈轟炸,收復羅店;日軍不甘失敗,調集坦克、飛機和重炮大舉反撲,圍繞羅店雙方展開拉鋸戰,守軍陣地幾經易手。血戰至29日,羅店再告陷入敵手,剛剛從德國回國奔赴前線的黃維率第67師奮力突入,旋即又被擊退。[17]

重組

8月31日拂曉,日軍以飛機30餘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強行登陸;日軍另一部由市輪渡碼頭登陸。中國守吳淞的第六十一師的一個團,傷亡過半,不支後退;惟吳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總團固守。張治中將在劉行的第六師調到楊行、吳淞,驅逐登陸之敵。該師於31日夜,向吳淞攻擊前進,與敵遭遇於楊行以北地區,發生激戰。又第61師因損失慘重而被縮編為一個團,師長楊步飛被撤職,軍政部命令第二師補充旅(即獨立第20旅)充編該師,重組後的第61師下轄兩個旅,鍾松任師長,楊文瑔任第181旅旅長,鄧鍾梅任第183旅旅長,隨後該師奉命在唐家宅、陳家行一線沿薀藻浜右岸阻擊日軍,與日軍第9師團往返拼殺,戰況慘烈,二名團長壯烈犧牲(第361團團長李忠、第365團團長季韋佩)。

9月1日,日軍1000餘人圍攻獅子林炮台。日軍為連接和擴大兩個師團的登陸場,於9月2日至5日,連續以軍艦、飛機、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寶山的中國第98師夏楚中部發動猛烈進攻,98師一部與敵反覆白刃搏鬥,多數犧牲,因傷亡過重,第98師撤出陣地。9月2日起,日軍重兵進攻三官堂第六師陣地,並強渡泗塘河,被擊退。3日至4日,日軍連續向三官堂一帶進犯。第六師十八旅奮勇阻擊,殲敵不少,但該旅傷亡甚眾,旅長翁國華和團長朱福星負傷。5日晨,敵分由吳淞、張華浜和沙龍口夾擊寶山至三官堂陣地。第六師腹背受敵,各村落都被燒夷,火藥局守兵全部犧牲,第十七旅旅長丁友松以下傷亡過半,相持至午,該師退守泗塘河。日軍越過泗塘河橋向西侵犯,於是,獅子林、吳淞間聯繫通道被敵打通,而寶山城中國守軍由此陷入重圍。9月5日,日軍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奉命堅守寶山的98師第583團3營500餘人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抱與陣地共存亡之必死決心,一次次打退敵軍瘋狂進攻。日軍施放硫磺彈,城中燃起沖天大火,所有建築化為瓦礫堆。戰至7日晨,日軍以坦克為前導始得突入城內,姚子青率全營官兵與敵巷戰,打盡最後一顆子彈,至當日上午10時,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18]

寶山保衛戰進行的同時,羅卓英的第15集團軍為克復羅店,與日軍再度激烈交戰。但日軍在占領寶山後,以一部沿寶羅公路向西攻擊,吳淞方面日軍也越過泗塘河西攻,日軍尚不斷在各地登陸,中國軍隊頓時面臨腹背受敵的威脅。至9月中旬,日軍援兵陸續開到,中國方面因無制空和制海權,在進攻敵據點、抗擊敵登陸和逐地爭奪戰中損失慘重,部隊疲憊至極,被迫轉入防禦。此前,9月6日,第三戰區發布的第二期作戰計劃:上海戰區以持久抗戰為目地,限制登陸之敵發展,力求各個擊破之效。各個擊破不能達成時,則依次後退於敵艦射程外之既得陸地,施行頑強抵抗,待後方部隊到達,再行決戰而取最後勝利。已做好攻堅不利轉而實施防禦作戰的準備。[19]

防禦

9月9日,日軍沿軍工路、淞滬公路和月浦、羅店之線向中國軍隊發動強大攻勢,我軍同敵展開殊死搏殺,9月11日,第15集團軍右翼陣地被突破,部隊減員嚴重,遂漸次退至羅店以南施相公廟、瀏河之線預築陣地,第9集團軍亦轉移到北站、江灣、廟行、薀藻浜右岸之線預築陣地,與日軍形成對峙。[20]

日軍逐漸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日本最高層決定將侵華的主要作戰方向由華北轉移到上海,並要求加快上海戰役進程,再次作出增兵的決定。將華北方面軍所屬第9、第13、第101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此外,還從台灣調來了步兵旅團、重藤支隊、第1後備步兵團以及偽靖安軍第1旅、偽李春山旅和偽於芷山旅等部隊,這樣,加上原有的幾個師團,日軍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達到了當初松井石根要求的5個師團,算上空軍和海軍的兵力,日軍在滬總兵力達到20萬人。[21]

增兵

面對敵人調兵遣將,國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軍部隊至淞滬參戰。集團軍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團軍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團軍、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稍後,又調來廖磊的第21集團軍。

9月21日,前線部隊部署也做了調整,以應對作戰需要:第15、第19集團軍編為左翼兵團,陳誠為總司令,下轄3個軍團、江防軍總司令部及總預備隊,共約16個師、2個要塞司令部、4個獨立團、1個江蘇保安隊;作戰地域為薀藻浜以北的萬橋、羅店、廣福地區;第9集團軍為中央兵團,朱紹良(取代因病調任大本營管理部任部長的張治中)為總司令,下轄7個軍18個師、1個獨立旅、1個炮兵旅、1個淞滬警備司令部和1個上海保安總隊;作戰地域為北站、江灣、廟行一線及其以西地區;第8、第10集團軍為右翼兵團,張發奎為總司令,下轄10個師、3個獨立旅、3個新編旅、1個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和1個岸防部隊;作戰地域為蘇州河以南至杭州灣北岸地區。加上不久後趕赴上海參戰的第21集團軍及川軍劉湘部5個師,國民黨軍總兵力已達75個師、70餘萬人。

中國軍隊轉入防禦後,日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9月22日,日軍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羅店的左翼軍陣地,至24日夜,日軍復以兩個師團持續衝鋒,國軍第159師、第160師全體陣亡。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鑑於日軍有以主力於寶瀏公路兩側地區擊破左翼軍之勢,為保存實力,持久消耗敵人,乃命令左翼軍各部隊逐次轉入第二線陣地防守,相繼打擊日軍。此時,松井石根見從側翼突入包圍中國軍隊的企圖無法實現,於是決定改分割包圍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進攻薀藻浜一線。[22]

10月1日開始,日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面部隊發起新的攻擊。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師團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團強渡薀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以切斷大場至江灣地區守軍與外界聯繫,使之成為孤軍。10月5日至9日,國軍第8師、第59師、第61師、第67師、第77師、第90師及稅警總團等作戰部隊相繼退出陣地。9日起,日軍再度集中海空軍火力,配合步兵向薀藻浜南岸強攻,最終被中國守軍遏止攻勢。

10月15日,日軍突破薀藻浜,戰局再度告急。10月19日,中國守衛薀藻浜南岸的部隊,配合廖磊第21集團軍發動全線反擊。當日,日軍吉住良輔第9師團、伊東政喜第101師團及第3師團一部,亦向薀藻浜南岸發起猛攻。激戰至25日,部隊被迫撤退。左翼軍4個團在廣福南側向北路日軍反擊作戰,也被日軍擊退。日軍乘機反撲,兵鋒直指大場。[23]

轉移

10月23日,日軍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劉行方面日軍,渡過薀藻浜後攻向大場以西塔河橋,我軍第18師朱耀華、第26師劉雨卿、第67師黃維等部經過艱苦抗擊,阻住日軍攻勢。此時,中國軍隊從大場東面,經大場、市中心向東北而成一半圓形陣線,繞於江灣以北。廟行、大場位置突出,遂成日軍眼中釘,日軍調集各種火炮、飛機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里,幾為焦土。日軍接着又以40餘輛戰車為前導,掩護步兵奪占胡家橋、塔河橋、走馬塘等處陣地。守軍為保存實力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

大場丟失全線撼動,塞克特防線實際上已被突破。第三戰區只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之舉。中央軍部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10月28日,中國軍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新防線長達35公里。[24]

中方撤退

淞滬會戰進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國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制上海,這無疑是與日本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日本統帥部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華中、華東。為此,決定成立華中方面軍,日軍統帥部還於10月20日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第6、第18、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第6旅,第1、第2後備步兵團等部隊共約12萬人,組成第10軍,由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實施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面。同時命將在華北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27萬人。其中包括陸軍9個師團另2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空軍力量。[25]

就在敵人大舉調兵遣將、即將大兵壓境之際,蔣介石卻又深陷於列強幹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並宣布撤銷撤退命令,各部隊堅守原先陣地。短短時間內命令兩次反覆,使得中國守軍士氣大受影響,隊伍秩序開始出現混亂。

11月5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第10軍在柳川平助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後。因蔣介石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面,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一一投入前方戰場,到日軍登陸時,在杭州灣北岸從全公亭至乍浦幾十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僅有陶廣第62師的2個步兵連、炮兵第2旅2團6連及少數地方武裝防守,遂迅速即被日軍擊潰。日軍登陸成功後,上海派遣軍與第10軍合編成立華中方面軍,由松井石根統一指揮,日大本營規定其作戰地域為聯結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任務以挫傷敵之戰鬥意志,獲得以結束戰局為目的,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第6、第18師團按照預先部署,分別向松江、滬杭鐵路撲去。

蔣介石得知日軍登陸金山衛的消息後,立即命令淞滬戰場前敵指揮官陳誠作出應變處置,陳誠急令右翼軍的東北軍吳克仁第67軍前往增援松江,卻未能退敵。11月8日夜,日軍憑藉強大火力從東、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軍全軍覆沒,日軍遂占松江。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9日,切斷滬杭鐵路及公路。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形成合攏之勢。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後,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

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

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占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戰爭結果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26]

中方傷亡

1937年11月5日,何應欽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最高會議的報告中宣布,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已達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間,在後撤途中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約為29萬人。我軍陣亡中將軍長1人,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泄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27]

日方傷亡

根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這一期間,日軍傷亡數字累計從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計:40372名。

不過至11月8日中國軍隊雖已開始後退,但戰鬥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數日軍仍然不斷前進、戰鬥中,戰場形勢一片混亂,這時及以前是無法統計日軍準確的傷亡數字的。最後日軍確認從上海登陸到占領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軍累計戰死、戰傷死、戰病死共23104人,負傷約5萬人,合計傷亡在7萬以上。(見日本資料:洞富雄著《南京大屠殺的證明》。)考慮到日軍在追擊戰和攻占南京作戰中傷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滬會戰中日軍約戰死2萬人,受傷約4萬人,合計約6萬人。此戰國民黨軍傷亡33萬多人,為日軍損失的5.5倍。[28]

兵力對比

中方將領

司令長官:馮玉祥(後由蔣介石兼任);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下轄第八集團軍(司令張發奎兼任)、第十集團軍(司令劉建緒);

中路軍總司令朱紹良,下轄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後由朱紹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團軍(司令廖磊);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下轄第十九集團軍(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團軍(司令羅卓英);

中國軍隊此戰前後總計投入步兵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憲兵1個團,以及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炮兵7個團,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但因中國是極度落後的農業國,交通不便,從全國調動兵力支援前線需要時間,實際到達戰場的兵力為40萬人左右。中國空軍的參戰部隊為第二至第九大隊等8個大隊和1個暫編大隊,約200架飛機。中國海軍的參戰部隊,為第一、第二艦隊和1個練習艦隊,1個魚雷快艇大隊和江陰等地要塞部隊,約40餘艘海軍艦艇。[29]

日軍部隊

日本8月15日編組上海派遣軍的時候,只有第三師團和第十一師團,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個師團另2個重炮旅團等部隊,這時上海日軍共有13萬人(同期華北日軍有5個師團15萬人),10月20日,華北平原戰事基本結束,華北日軍以一個師團繼續南下,3個師團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維持治安外把多餘的1個師團投入上海戰場,11月4日在金山衛登陸,次時上海日本陸軍總兵力為8個師團又2個支隊,一個混編陸戰隊共20萬人,其中隸屬上海派遣軍的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師團等6個師團;隸屬於第十軍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師團等共3個師團;另有從華北的第五師團分遣出來的國崎支隊和原屬台灣守備隊的重藤支隊。已經超過部署在華北的日軍5個師團,成為對華作戰的主戰場。

海軍部隊參戰的有第三艦隊和第四艦隊,艦艇30餘艘,其中航母4艘。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第八戰隊(鬼怒號、由良號、名取號)、第2驅逐隊、第21驅逐隊、第一水雷戰隊(川內號、第9驅逐隊)、第1警戒隊(八重山號、堅田號、保津號、二見號、 栂號)第2警戒隊(勢多號、熱海號、比良號、鳥羽號、蓮號、栗號)。

參加淞滬會戰作戰飛機架約390架,其中陸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隊為:第一聯合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鹿屋航空隊)、第二聯合航空隊(第12航空隊、第13航空隊、第21航空隊、第22航空隊)、第一航空戰隊(龍驤號航空母艦、鳳翔號航空母艦)、第二航空戰隊(加賀號航空母艦)、第十二戰隊(神威號水上母艦)及第22航空隊(7月28日編入第三艦隊)。 [30] (以上數據來源於桑田悅的《日本簡明戰史》)[30]

戰爭影響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鬥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31]

戰爭評價

中日的淞滬大會戰規模空前,改變了中日決戰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後的戰爭發展方向。當時蔣介石決定將主力東調,尋求上海決戰的策略是否適當,引起了諸多爭論。

總體評價

就大戰略而言,因內戰剛結束不久,中國國民經濟正逐漸恢復(193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戰前最高峰),陳誠本人也正在負責利用進口武器裝備50個國防師的計劃(如與德國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鎢礦石換取德國武器),在上海與日軍大戰則勢必終止中國的抗戰準備而倉促與日軍決戰。

實際當時日本決策機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對是否全面侵略中國搖擺不定,以參謀次長石原莞爾為代表的「不擴大派」暫時占了上風。石原為當時實力派人物,因當時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為皇族只是掛名,軍部實權在參謀次長石原手裡。石原甚至主張:「可以將我華北全部駐軍一舉撤至山海關滿洲國界,然後由近衛首相親自飛往南京與蔣介石促膝交談,以解決日華間根本問題。」日本這個方案,是通過回復到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換取國民政府對東北偽滿洲國的正式承認。國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談判與日本周旋,儘量贏得更多時間,然而當高宗武返回南京時,「八一三事變」正好爆發,中國軍隊進攻上海日軍後,石原莞爾被迫辭職,日本統帥機構決定全面侵華。另京滬一體,上海既為前線,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之下,日軍增兵上海後很快就直搗南京,對中國抗戰震動極大。[32]

正面評價

中國部隊機動性極差,假如完全採取守勢作戰,將會無法取得戰略主動,日軍若是掌握全面戰略上的主動——一旦它在華北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遲早會對長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發動攻擊,這時蔣介石將根本無法兩面兼顧。因此不如由中國主動在上海發動攻勢,強迫日軍改變戰略決戰地點,對於中國更為有利。

所以中國放棄在華北的決戰,以及在華東果斷形成決戰,是掌握戰略主動的正當決策,一旦由日軍控制戰略主動,華軍將更會首尾難以兼顧。從日軍華北方面軍戰鬥序列的組成,即可顯示日本對於在華北決戰的準備十分迅速與完整,假如華軍真的以主力反攻華北,蔣介石更是鞭長莫及無法有效指揮,而漫長的補給線,也將會發生無法支持一百個師作戰的嚴重後勤問題,因此日軍將會在華北更為輕易地大獲全勝。此外,日軍仍是可以以海空優勢,隨時威脅上海地區,中國無法將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33]

負面評價

中國統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削弱了華北抗日戰力,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而上海、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脅極大。這不能被視為是戰略上的成功。 蔣介石雖然早有作戰計劃並決定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但是對於日本方面對中國軍隊進攻可能作出的反應,卻「一切未經考慮」,「所以蔣介石在上海地區集結兵力迎戰,可能出敵不意,而敵之對策亦出蔣之不意」。[34]

參考文獻

  1. 淞滬會戰. [2019-08-11]. 
  2. 淞滬會戰,死傷30餘萬人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2019-08-11]. 
  3. 上高會戰背景:日本政府對華政策加快吞併東北. [2019-08-11]. 
  4. 浴血奮戰——檔案里的中國抗戰 第二集 八一三淞滬會戰. [2019-08-11]. 
  5. 盧溝橋事變後的中日形勢_絡論文. [2019-08-11]. 
  6. 國軍淞滬會戰. [2019-08-11]. 
  7. 二戰中日本的戰略目標上是什麼,為什麼不和德國軍隊一起進攻蘇聯. [2019-08-11]. 
  8. 淞滬會戰的經過 淞滬會戰的影響. [2019-08-11]. 
  9. 淞滬會戰80萬國軍對戰30萬日軍 大撤退變為大潰退. [2019-08-11]. 
  10. 毛澤東抗日戰爭(上). [2019-08-11]. 
  11. 陪郝柏村將軍一起再返抗日戰場第一站:淞滬戰場. [2019-08-11]. 
  12. 中日淞滬會戰結果及真實傷亡人數,讓人淚目!. [2019-08-11]. 
  13. 淞滬戰役. [2019-08-11]. 
  14. 美國艦長拍攝淞滬會戰時慘狀. [2019-08-11]. 
  15. 歷史雜談系列之(一)侵華日軍有多強. [2019-08-11]. 
  16. 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 [2019-08-11]. 
  17. 八一三,我們去寶鋼獅子林緬懷抗日將士. [2019-08-11]. 
  18. 八一三淞滬抗戰(第六章). [2019-08-11]. 
  19. 《淞滬抗戰》轉入防禦. [2019-08-11]. 
  20. 轉入防禦-淞滬抗戰-抗日. [2019-08-11]. 
  21. 淞滬會戰. [2019-08-11]. 
  22. 1937年8月13至11月12號——淞滬會戰. [2019-08-11]. 
  23. 淞滬會戰中的雜牌部隊走上千里路就是來為國家獻出生命的. [2019-08-11]. 
  24. 國民黨一直在修改抗戰歷史,企圖掩蓋蔣介石割讓東北華北的居心. [2019-08-11]. 
  25. 中日淞滬會戰結果及真實傷亡人數,讓人淚目!. [2019-08-11]. 
  26. 基隆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參戰人數及傷亡對比. [2019-08-11]. 
  27. 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引起的劇痛. [2019-08-11]. 
  28. 日本陸軍大正十一式機鎗手 淞滬會戰1937. [2019-08-11]. 
  29. 淞滬會戰最好的部隊 淞滬會戰雙方實力對比 淞滬會戰的參戰部隊. [2019-08-11]. 
  30. 國軍德械師面對日軍為何一敗再敗. [2019-08-11]. 
  31.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淞滬會戰. [2019-08-11]. 
  32. 淞滬會戰. [2019-08-11]. 
  33. 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決戰. [2019-08-11]. 
  34. 一年來抗日戰爭史研究綜述. [201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