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淡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31日 (一) 22:59 由 Gink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淡水鎮''',行政區上屬於台灣台北縣,位於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鄉,南以關渡Image:Lock 2004b Tamsui…”)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鎮,行政區上屬於台灣台北縣,位於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鄉,南以關渡

File:Lock 2004b Tamsui.jpg
淡水/ lockchou攝於2004年6月27日

台北相接,西瀕台灣海峽,並與八里一水之隔。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在歷史上曾經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灣北部散播的起點。


目錄

名稱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是一個村落的名稱,滬尾為平埔族語「Hoba」轉音而來,是河口的意思。漢人將其譯為滬尾,以指海濱捕魚處之末端。「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

關於淡水這個地方的名稱,清治時期基本上是「淡水」與「滬尾」並用。

日治時期以後,「淡樟腦硫磺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只使淡水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登陸台灣的門戶。

到了日治時代,淡水渡過了黃金歲月,但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領台後,大力建設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間鐵路之便,終而取代了淡水昔日的地位。但是日本政府帶來的強勢公共建設,以及高度的行政效率,不僅讓淡水港一息尚存,也讓它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水」則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並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