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淳仁天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13日 (五) 15:33 由 Zardweeb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淳仁天皇原圖連結
原圖鏈接淳仁天皇:日本第47代天皇,自758年9月7日(天平寶字2年8月1日)至764年11月6日(天平寶字8年10月9日)在位。

淳仁天皇(じゅんにんてんのう,733年—765年),男,日本第47代天皇,自758年9月7日(天平寶字2年8月1日)至764年11月6日(天平寶字8年10月9日)在位[1]

原圖鏈接淳仁天皇:因藤原仲麻呂的擁立而即位。在位時淳仁天皇重用藤原仲麻呂,改官名為唐式,奉太上皇孝謙天皇執行國家大事。

淳仁天皇因藤原仲麻呂的擁立而即位。在位時淳仁天皇重用藤原仲麻呂,改官名為唐式,奉太上皇孝謙天皇執行國家大事[2]

原圖鏈接淳仁天皇陵

時中國發生安史之亂,淳仁天皇欲送去牛角作為武器原料,支援大唐皇室。孝謙上皇和道鏡擅權,藤原仲麻呂起兵,反遭殺身之禍。由於與藤原仲麻呂的關係,淳仁天皇被迫退位,被流放於淡路而死,史稱廢帝或淡路廢帝。[3]

明治年間恢復天皇地位,追諡「淳仁天皇」。

人物簡介

即位前

大炊王是天武天皇之子舍人親王的第七子,母親是當麻真人山背。3歲時大炊王的父親去世,又因為是天皇之孫無法出仕,只是個毫不起眼的皇族。[4]

757年(天平寶字元年),大炊王取代了聖武天皇遺言中應被立為太子的道祖王,被未婚的女帝孝謙天皇立為太子。大炊王之所以被立為太子,是藤原仲麻呂(後來改名為惠美押勝)強力推薦的結果。大炊王娶了藤原仲麻呂去世的兒子藤原真從的妻子粟田諸姊為妻,並住在藤原仲麻呂的私邸,與藤原仲麻呂有十分親密的關係。

大炊王被立為皇太子之後,藤原仲麻呂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熱。失勢的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對藤原仲麻呂的崛起大為不滿。橘奈良麻呂聯合一眾對藤原仲麻呂不滿的皇族和貴族,策劃謀反,試圖在田村宮暗殺藤原仲麻呂,廢除大炊王的儲君之位,以右大臣藤原豐成為中心號令天下,逼孝謙天皇退位,並在鹽燒王、道祖王、黃文王、安宿王四王中選一人為新天皇。但後來經人告密,橘奈良麻呂一黨被捕,最終成為443人被流放的大事件。橘奈良麻呂、道祖王、大伴古麻呂等被嚴刑拷打死於獄中。[5]

即位後

758年(天平寶字2年),大炊王接受孝謙天皇讓位,即位成為天皇。但繼位後,政治的實權幾乎都被藤原仲麻呂掌握,而且受到藤原仲麻呂的後台光明太皇太后(藤原光明子)的強烈影響。藤原仲麻呂出任太保(右大臣),更改了一部分官廳和四等官的名稱,中衛府改為鎮國衛,兼任鎮國太尉(太尉是長官)。另外藤原仲麻呂還受賜「朝臣」之姓,加「惠美」之氏,名改為「押勝」,是為藤原惠美朝臣押勝。淳仁天皇還賜封藤原仲麻呂封戶三千戶、功田一百町,並下敕令宣布藤原仲麻呂可以私鑄錢、放高利貸及使用家印。藤原仲麻呂推行了提高中男、正丁的服役的最低年齡,雜徭減半,創設問民苦使、平準署等德治政策。

同年,大唐爆發安祿山之亂的消息傳到日本,藤原仲麻呂從大宰府開始,在諸國嚴令防備。759年(天平寶字三年),因為新羅對日本的使節無禮,藤原仲麻呂下令準備征伐新羅,動員了軍船394隻、兵士4萬700人,制定了遠征計劃。這次遠征因為後來孝謙上皇與藤原仲麻呂關係不和而沒有實行。

762年(天平寶字6年),為孝謙上皇看病的道鏡受到孝謙上皇的寵愛,卻遭到淳仁天皇的排斥。藤原仲麻呂通過淳仁天皇,對孝謙上皇與道鏡的關係進行勸諫,此舉使孝謙上皇震怒。

同年,孝謙上皇為了再度掌握天皇大權,宣告「由今開始,淳仁天皇主持祭祀和小事,國家的賞罰、大事由朕行使」。由此,政治權力或轉移到孝謙上皇那裡,或因御璽的依然由淳仁天皇保持而仍能行使天皇權力,歷史學家還沒有取得共識。

被放逐

764年(天平寶字8年),藤原仲麻呂之亂爆發後,淳仁天皇並沒有參與其最大的保護人藤原仲麻呂的叛亂行動之中。其原因據說一是淳仁天皇的行動已經被孝謙上皇所拘束;二是淳仁天皇放棄了藤原仲麻呂,尋求與孝謙上皇和解的可能性(藤原仲麻呂無法將淳仁天皇拉進自己的陣營,不得己只能企圖擁立鹽燒王為新天皇)。

叛亂爆發後的第二個月,孝謙上皇的軍隊包圍了淳仁天皇居住的中宮院,以「與藤原仲麻呂關係緊密」為理由宣告廢除淳仁天皇,以親王的待遇放逐到淡路國。但是,跟隨淳仁天皇到淡路的官員也有很多,在平城京(奈良)也有希望淳仁天皇復辟的勢力。感到政治危機感的孝謙上皇,於第二年的765年(天平神護元年)2月命令淡路國的國守佐伯助等人強化對淳仁天皇的警戒。這一年的10月,淳仁天皇企圖逃跑,被捕後於第二日在院中去世。正式公布的死因是病故,但實際上逃跑時被加害的可能性很大。

追封號

1870年(明治3年)淡路廢帝與弘文天皇(大友皇子)、仲恭天皇一起被明治天皇追封為天皇。「淳仁天皇」之名由此而來。1873年(明治5年),淳仁天皇與同樣死於流放地的崇德天皇一起被合祀於白峰神宮。

人物關係

影響關係

藤原仲麻呂扶持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大炊王(淳仁天皇)繼位後,藤原仲麻呂專橫朝政,盛極一時。淳仁天皇夾在孝謙上皇藤原仲麻呂之間,實際上無太多實權。孝謙上皇難以寬忍藤原仲麻呂的專橫,極力爭取反對藤原仲麻呂的各種社會勢力與之抗衡。當時遭藤原仲麻呂政權排斥的寺院勢力,即是孝謙上皇積極爭取的目標之一。孝謙上皇與道鏡一拍即合,並非由於道鏡個人的魅力,其實是孝謙上皇急欲同佛教寺院勢力相結合的反映。

家族成員

曾祖:舒明天皇

祖父:天武天皇

父親:舍人親王

母親:當麻真人山背

伯父:高市皇子

伯父:草壁皇子

伯父:大津皇子

堂姑:持統天皇

堂姑:元明天皇

堂伯:弘文天皇

堂姐:元正天皇

堂兄:文武天皇

堂姐:吉備內親王

堂侄:聖武天皇

堂侄孫女:孝謙天皇

淳仁天皇:對中國最友好的日本天皇

提起日本天皇,大多數國人的印象便是兩個字「可惡」,這種情緒如此強烈,緣於明治、大正、昭和三代天皇對中國的侵略。其實大部分時間裡,日本天皇對中國還是充滿了好感,甚至是崇拜,其中有一位天皇還把中國的「家事」當成自己的事,在唐朝發生內亂期間,還想着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叛亂。此人,便是日本第47代天皇-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是文武天皇之孫,孝謙女天皇的堂祖父,即位前的稱號是大炊王。孝謙天皇即位之初,曾遵照其父聖武天皇的遺命,冊立堂祖父道祖王為太子,但不久便以「失德失禮」的藉口將其廢黜,改立另一位堂祖父大炊王為太子,時在公元757年。而在易儲事件中,權臣藤原仲麻呂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藤原仲麻呂的角色很特殊,他不僅是權臣藤原武智麻呂之子,而且還是孝謙天皇的表兄兼情夫,在孝謙天皇第一次在位期間執掌朝政,權勢凌駕於左大臣橘諸兄和右大臣藤原豐成之上(左右大臣相當於左右丞相),逐漸引起後者的不滿。

公元758年,橘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橘諸兄此時已死)等人策劃發動政變,意圖剷除藤原仲麻呂,並逼使天皇退位,但被提前獲得消息的藤原迅速平定。叛亂被平定後,藤原的權勢空前提升,令孝謙天皇倍感壓抑。同年,女天皇以侍奉母親為由,將皇位讓與大炊王。

淳仁天皇即位後,將國政委託給藤原處理

大炊王登基後稱淳仁天皇,一方面尊孝謙天皇為上皇,一方面將國事全部交於藤原處置。藤原獨攬朝政後,因對強盛的唐朝充滿羨慕之情,為改變日本相對落後的社會面貌,便開始實施全面學習唐朝制度的政策,將宮殿、官職名稱全改為唐朝名稱。藤原官至太師(即太政大臣,系日本最尊崇的官職),權勢達到頂點。

淳仁天皇與藤原仲麻呂因為欽慕中華文明的關係,所以對唐朝充滿了好感,難免會對發生在唐朝內部的大變故產生責任感。這大變故,便是發生在唐玄宗晚期的安史之亂(755-763年)。

由於信息傳遞時效的問題,當日本獲知安史之亂的消息時,已是大叛亂發生後的第四個年頭(758年),也即淳仁天皇即位的同一年。雖然根基並未穩固,但淳仁天皇與藤原在得知安史之亂的消息後,做出的第一個反應,便是準備出兵幫助唐朝平亂。為此,淳仁天皇還下令全國戒備,大規模地徵集士兵,並準備送給唐朝大量的牛角,以作為武器原料。

於是,敕大宰府曰:「安祿山者,是狂胡狡豎也,違天起逆,事必不利。疑是不能計西,還更掠于海東...宜知此狀,預設奇謀,其所謀上策,及應備雜事,一一具錄報來。」見《續日本紀·卷廿一·淳仁紀一》

就在淳仁天皇君臣積極籌劃助唐平叛事宜時,卻發生了新羅國對日本使節無禮的事件,於是藤原改而下令首先征伐新羅,然而再援助唐朝。藤原為遠征新羅,共動員了軍船394隻、士兵4萬人。然而,就在遠征計劃正式啟動之前,卻因孝謙上皇的強烈反對而作罷,而援助唐朝平叛的計劃,自然也隨之「胎死腹中」。

孝謙上皇之所以反對遠征新羅、援助唐朝,根本原因還是權力之爭。隨着「唐朝化」改革的深入,以淳仁天皇、藤原仲麻呂為首的改革勢力,逐漸與作為保守派領袖的上皇之間產生了難題調和的矛盾,加之奸僧道鏡因上皇的寵幸而崛起,雙方間的對決一觸即發。762年,上皇下旨收回國家大政的管理權,同時又不斷提升道鏡的權位,並一步步壓制淳仁天皇和藤原仲麻呂的勢力。

藤原圖謀舉兵推翻上皇,但事敗被殺

深感焦慮和威脅的藤原仲麻呂不甘坐以待斃,遂於兩年後密謀發動政變,但卻被提前獲得風聲的上皇平定,結果藤原仲麻呂被殺,淳仁天皇被廢。764年,孝謙上皇再次登基,並改稱號為稱德天皇。稱德天皇重新執政後,全部廢棄藤原執政時期的「唐朝化」改革措施,使得前朝取得的成就付諸東流。

淳仁天皇被廢後,以親王的待遇放逐到淡路國,但國內擁戴他的勢力依舊很強大。倍感威脅的稱德天皇決定對廢天皇痛下殺手,以絕後患。就在被廢黜的第二年(765年),淳仁天皇因「企圖逃跑」被抓獲,次日便離奇的死於囚所,坊間普遍懷疑是女天皇有意加害。

(天平神護元年,十月)庚辰,淡路公不勝幽憤,踰垣而逃,守佐伯宿禰助、掾高屋連並木等率兵邀之,公還。明日,薨於院中。見《續日本紀·卷廿六·稱德紀一》。淡路公即被廢黜的淳仁天皇。

作為對中國最「講義氣」的日本天皇,淳仁天皇在唐朝發生大變亂之際,非但沒有趁火打劫,反而準備出兵助唐平亂,雖然最終未能成行,但拳拳報效之心卻值得稱讚,比之後世的明治、昭和等「白眼狼」天皇,做人的境界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相關影片

歴代天皇ゆっくり解説 第四十七回 淳仁天皇

日本天皇

第一系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綏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寧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靈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開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成務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應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寧天皇 ( 480-484) ▪ 顯宗天皇 ( 485-487) ▪ 仁賢天皇 ( 488-498)

武烈天皇 ( 498-507) ▪ 繼體天皇 ( 507-531) ▪ 安閒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欽明天皇 ( 539-571) ▪ 敏達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推古天皇 ( 592-628)

第二系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極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齊明天皇 ( 655-661)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統天皇 ( 686-697)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聖武天皇 ( 724-749)

孝謙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稱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陽成天皇 ( 876-884)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圓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一條天皇 ( 986-1011)

第三系

三條天皇 ( 1011-1016) ▪ 後一條天皇 ( 1016-1036) ▪ 後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後冷泉天皇 ( 1045-1068)

後三條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鳥羽天皇 ( 1107-1123)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衛天皇 ( 1141-1155) ▪ 後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條天皇 ( 1158-1165)

六條天皇 ( 1165-1168) ▪ 高倉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後鳥羽天皇 ( 1183-1198)

土御門天皇 ( 1198-1210) ▪順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後堀河天皇 ( 1221-1232)

四條天皇 ( 1232-1242) ▪ 後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後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龜山天皇 ( 1259-1274)

後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見天皇 ( 1287-1298) ▪ 後伏見天皇 ( 1298-1301) ▪ 後二條天皇 ( 1301-1308)

花園天皇 ( 1308-1318) ▪ 後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後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長慶天皇 ( 1368-1383)

後龜山天皇 ( 1383-1392) ▪ 光嚴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後光嚴天皇 ( 1352-1371) ▪ 後圓融天皇 ( 1371-1382) ▪ 後小松天皇 ( 1382-1412)

第四系

稱光天皇 ( 1412-1428) ▪ 後花園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門天皇 ( 1464-1500) ▪ 後柏原天皇 ( 1500-1526)

後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親町天皇 ( 1557-1586) ▪ 後陽成天皇 ( 1586-1611) ▪ 後水尾天皇 ( 1611-1629)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後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後西天皇 ( 1654-1663) ▪ 靈元天皇 ( 1663-1687)

東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門天皇 ( 1709-1735) ▪ 櫻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園天皇 ( 1747-1762)

後櫻町天皇 ( 1762-1770) ▪ 後桃園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明仁天皇 ( 1989-2019) •德仁天皇(2019--)

參考文獻

  1. 續日本紀:卷廿一淳仁紀一 .古事記 ~往古之追慕~[引用日期2012-05-25]
  2. 佐藤長門.日本古代王権の構造と展開.日本:吉川弘文館,2009年
  3. 木本好信.萬葉時代の人びとと政爭.日本:おうふう,2008年
  4. 伊文成等 .日本歷史人物傳 (古代中世篇) .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54頁 .
  5. 淳仁天皇:對中國最友好的日本天皇 2019年3月1日 - 淡路公即被廢黜的淳仁天皇。 作為對中國最「講義氣」的日本天皇,淳仁天皇在唐朝發生大變亂之際,非但沒有趁火打劫,反而準備出兵助唐平亂,雖然最終未能成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