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狐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浅海狐鲨 |
---|
学名 Alopias pelagicus 命名者 Nakamura, 1935 英文名 Pelagic thresher shark 别名 Paramyxine cheni、长尾沙、 浅海狐鲛、沙娘仔、小目午仔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383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鼠鲨 Lamniformess 科 狐鲨 Alopias pelagicus 属 长尾鲨 Alopias |
浅海狐鲨,体延长呈圆柱状,体后方侧扁。眼退化为皮肤所覆盖。无上下颌。口腔外缘具四对须;口腔外侧左右各有两列齿,其内列齿之2-3颗齿之基部愈合,齿列式10+3/3+10。
鳃孔每侧5个,彼此间距小,呈纵线排列,左侧最后一个大于其馀鳃孔。体侧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区分为鳃前区、鳃区、鳃肛区及肛后区等四区,本种鱼之鳃区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数分别为26+0+(45-47)+(7-8),总数为78-81。无鳞。肛门位于体后端。无背、臀、胸及腹鳍,仅有尾鳍。
体色呈淡褐色。本种为1975年由沈世杰教授等发表于台湾的新鱼种。Paramyxine cheni为其同种异名。[1]
主要以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
栖地环境及深度
大洋、近海沿岸。栖息深度0 - 152公尺
大洋性大型鲨鱼,但有时会出现于近海。可以利用其长形尾击昏猎物,主要捕食群游鱼类及头足类。 [2]
分布
全球。印度太平洋:红海,阿拉伯海,马尔代夫,索马里,南非,西澳大利亚州,中国,台湾,日本,新喀里多尼亚,夏威夷群岛和大溪地。东太平洋:加利福尼亚湾和加拉帕戈斯群岛。台湾苏澳。[3]
繁殖
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同种相残习性,一胎可产下至少2尾幼鲨,刚产下之幼鲨体长可达96公分左右。
保育
脆弱(VU) (A2d + 4d);评估日期: 200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