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院剪影)原图链接来自 清华大学主页 的图片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渊源于1932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目前包含“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车辆与运载学院”、“工业工程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6个部门。目前,学院在职教职员工551人,其中两院院士[1]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教授145人,副教授18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3人。在校学生共计3717人,其中本科生1967人,硕士研究生1010人,博士研究生740人。

教学结构

学院拥有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一级学科,包含材料加工工程、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国家二级学科;以及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摩擦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汽车安全与节能”等 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9个。学院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融工程和管理于一体,形成了“能源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纳制造与微系统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成形制造模拟仿真创新”等学院四大集成创新平台,具有鲜明的大机械学科特色。

学院立足于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973、863及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技任务,形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机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成功研制出国内首颗微小卫星与纳型卫星,并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2009年设计完成的3万6千吨大口径钢管挤压机为同类型装备世界之最。2007-2011年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26项,全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7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48篇。

学院共设有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热能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每年招生17个班级,学生500余名。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工科[2]人才为目标,构建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课外科技活动、专题训练、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学院拥有国家教学名师2名,建设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承担全校机械类主要平台课与基础课的教学工作。现有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1门校级精品课程。

人才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秉承“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研究型 、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机械工程领域卓越领军人才。学院各系已形成195人规模的博士生导师队伍,每年招收4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院从全院角度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巩固和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机制,规范专业课、课程组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对于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分别进行基础研究培养、交叉领域研究培养、面向重大工程培养等分类指导。近5年来,共有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位博士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

学院各系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毕业本科生2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250余人、博士研究生1760余人,多数毕业生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视频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相关视频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清华大学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