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渭峤烟雨 白马的温良和龙门的慈悲

重定向页面
白马的温良和龙门的慈悲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白马的温良和龙门的慈悲》中国当代作家渭峤烟雨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白马的温良和龙门的慈悲

曾几何时,在梦里我循着暮鼓晨钟,寻觅翩跹而来的一朵莲花

曾几何时,我捧起那本神圣的经书,默默读诵经文,佛陀的微笑在我脑海闪过。

曾几何时,我在三宝面前虔诚叩首,只为洗涤身心污秽,重获清净本身。

兴许是前生的善缘牵引,今世再与佛相逢

当我来到白马寺,耳边传来浑厚悠远的钟鸣声;当我来到龙门石窟,叩拜在庄严的佛像面前,心间开出一朵莲。

一千九百多年前,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归来,驻足洛邑。汉明帝敕令修建“白马寺”,从此,这里就成为了伽蓝圣地。时至今日,白马寺仍然被视为重要的佛教文化场所。这座中国第一古刹迎来了四方僧众,他们身着朴素僧服,怀着一颗求道的慈悲之心,在这一道道红墙灰瓦内虔心修行。他们远离世俗纷扰,守着一颗出世之心而一心向佛。古今多少事,佛前一炷香。历经千百年的沧桑洗礼,白马寺仍然香火鼎盛,信众不绝。

我是慕名而来的过客,不敢轻易惊扰这里的一草一木。站在寺内,我寻觅着白马寺的前世今生。那斑驳的墙壁,褪去了原初的光彩;那神圣的佛像,仍然慈悲凝视着前来祷告拜谒的信众。我不愿以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方式,走过这一处庄严之地。在这神圣的白马寺内,一草一木都变得可爱清净起来。少了车水马龙的惊扰,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在佛音之下生长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在一朵花里感知着何为“万物有灵”。

我怀着虔诚感恩的心,思索着千百年来,这一方净地对百姓僧众的护佑。凡走过一段道路,每一步都走得轻一点,再轻一点。我在佛前点燃一支香,默默观想着佛陀为解脱众生曾经所做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梵香烟雾缭绕,诵读经文的声音似乎缓缓在耳边响起,那一刻,信仰的力量在内心慢慢生起。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历史带走了往昔的尘烟故事,金戈铁马的岁月早已被人遗忘。而佛法的光辉仍然普照大地,梵音仍旧不绝于寺,禅心依然不变。

离开白马寺,我漫步于伊水两岸。那静默而庄严的石像,曾经是多少工匠雕刻而成的匠心之作。每一位工匠,都怀着恭敬之心,不敢有一丝亵渎和矫揉。许是这番心思,才成就了这历经千百年仍然光辉熠熠的灿烂文明。龙门二十品、香山寺、白园如明星一般,高悬在石窟的星盘之上。伊水闪烁着粼粼波光,逶迤着星盘的倒影。千年的光阴在此凝结,我是匆匆而来的旅人,只为目睹佛祖的慈悲

当我站在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卢舍那大佛面前,那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面容丰腴,眉若新月,微闭的双眼里,满含着对众生的慈悲。几千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现身说法,曾日日夜夜教化众生。佛陀的身语意,无不摄受着众生。两侧的弟子,老者的迦叶严谨端庄,阿难的形象眉清目秀,侍立的菩萨宝冠在头,身挂璎珞,帔帛于肩。即使我无法亲见佛陀真身,仅站在佛像面前,那一股慈悲的力量,依然令我感动万分。

香山坐落于左边,右边则是龙门山,秀丽山水间,石像影影绰绰,绿草藤蔓蜿蜒着文化的脉络,震撼人心的石窟守着千百年的沧桑年月。多少年来,文人墨客驻留于此,留下过不朽的千古诗篇。而伊水两岸的这些石窟,依然颔首微笑的注视着凡间的悲欢离合。

久处于繁华都市,未曾有一处风景能够如此摄心。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耗费了二十一年之久才雕刻完成。那一种令人惊叹的文化之美,氤氲在整个龙门石窟内。我偏爱石头的笃定与恒久,无论世事如何更替,始终保持着原始的朴实。在匠人的鬼斧神工之下,赋予了石头永恒的生命力。静静的凝望那喜乐祥和的面容,虔诚叩拜在佛前,消除了经久的疲惫负累,无论内心有多么繁杂起伏,走入这一处,自能凝心聚性。内心的慈悲与喜悦,也油然而生。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佛教文化的国家,古时一位位高僧大德前往西域求法,为中国留下璀璨的佛教文明。白马寺之于中原佛教文化,如同竹林精舍之余古印度。“大法西来,白马遂教称首寺;佛光东渐,宝莲从此遍中华。”当年东汉皇帝的一席清梦,搅扰了惶然的众生,无意之中竟造就了今日白马寺灿烂的佛教文明。如若不是千百年前,东汉使者不辞艰辛将佛教文化带到中国,今时今日,信仰缺失的时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时光流转,佛教文明带领着无数寻求内心皈依,寻求心灵信仰的人们,找到解脱之道。追本溯源,我们不能忘记,白马寺,在今日仍然是中国佛教的萌芽之地。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龙门石窟则将中国佛教文化推向另一个顶峰。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始开凿。历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元等时期,前后四百余年之久,才造就了今日长达一公里的石窟长廊。九万七千多余尊佛像,大小不一,最大近二十米,最小仅有两厘米,无不凝聚着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顶礼和恭敬。这些佛龛佛像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全方面的反映着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顶礼释迦牟尼佛,为觉醒众生而说法。致敬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不朽贡献的每一个人。此次洛阳之行,时长虽短,却在我的内心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我愿双手合十,虔诚叩拜,叩拜慈悲智慧的佛陀。愿正法久住于世间,也愿众生离苦得乐。[1]

作者简介

渭峤烟雨,原名魏耀庭,平时喜爱写作、读书、旅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