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嶠煙雨 白馬的溫良和龍門的慈悲
重新導向頁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賞
白馬的溫良和龍門的慈悲
曾幾何時,在夢裡我循着暮鼓晨鐘,尋覓翩躚而來的一朵蓮花。
曾幾何時,我捧起那本神聖的經書,默默讀誦經文,佛陀的微笑在我腦海閃過。
曾幾何時,我在三寶面前虔誠叩首,只為洗滌身心污穢,重獲清淨本身。
興許是前生的善緣牽引,今世再與佛相逢。
當我來到白馬寺,耳邊傳來渾厚悠遠的鐘鳴聲;當我來到龍門石窟,叩拜在莊嚴的佛像面前,心間開出一朵蓮。
一千九百多年前,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歸來,駐足洛邑。漢明帝敕令修建「白馬寺」,從此,這裡就成為了伽藍聖地。時至今日,白馬寺仍然被視為重要的佛教文化場所。這座中國第一古剎迎來了四方僧眾,他們身着樸素僧服,懷着一顆求道的慈悲之心,在這一道道紅牆灰瓦內虔心修行。他們遠離世俗紛擾,守着一顆出世之心而一心向佛。古今多少事,佛前一炷香。歷經千百年的滄桑洗禮,白馬寺仍然香火鼎盛,信眾不絕。
我是慕名而來的過客,不敢輕易驚擾這裡的一草一木。站在寺內,我尋覓着白馬寺的前世今生。那斑駁的牆壁,褪去了原初的光彩;那神聖的佛像,仍然慈悲凝視着前來禱告拜謁的信眾。我不願以遊客走馬觀花式的方式,走過這一處莊嚴之地。在這神聖的白馬寺內,一草一木都變得可愛清淨起來。少了車水馬龍的驚擾,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在佛音之下生長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在一朵花里感知着何為「萬物有靈」。
我懷着虔誠感恩的心,思索着千百年來,這一方淨地對百姓僧眾的護佑。凡走過一段道路,每一步都走得輕一點,再輕一點。我在佛前點燃一支香,默默觀想着佛陀為解脫眾生曾經所做的點點滴滴。那一刻,梵香煙霧繚繞,誦讀經文的聲音似乎緩緩在耳邊響起,那一刻,信仰的力量在內心慢慢生起。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北宋·司馬光《過故洛陽城》)
歷史帶走了往昔的塵煙故事,金戈鐵馬的歲月早已被人遺忘。而佛法的光輝仍然普照大地,梵音仍舊不絕於寺,禪心依然不變。
離開白馬寺,我漫步於伊水兩岸。那靜默而莊嚴的石像,曾經是多少工匠雕刻而成的匠心之作。每一位工匠,都懷着恭敬之心,不敢有一絲褻瀆和矯揉。許是這番心思,才成就了這歷經千百年仍然光輝熠熠的燦爛文明。龍門二十品、香山寺、白園如明星一般,高懸在石窟的星盤之上。伊水閃爍着粼粼波光,逶迤着星盤的倒影。千年的光陰在此凝結,我是匆匆而來的旅人,只為目睹佛祖的慈悲。
當我站在釋迦牟尼的報身佛——盧舍那大佛面前,那一瞬間,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面容豐腴,眉若新月,微閉的雙眼裡,滿含着對眾生的慈悲。幾千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現身說法,曾日日夜夜教化眾生。佛陀的身語意,無不攝受着眾生。兩側的弟子,老者的迦葉嚴謹端莊,阿難的形象眉清目秀,侍立的菩薩寶冠在頭,身掛瓔珞,帔帛於肩。即使我無法親見佛陀真身,僅站在佛像面前,那一股慈悲的力量,依然令我感動萬分。
香山坐落於左邊,右邊則是龍門山,秀麗山水間,石像影影綽綽,綠草藤蔓蜿蜒着文化的脈絡,震撼人心的石窟守着千百年的滄桑年月。多少年來,文人墨客駐留於此,留下過不朽的千古詩篇。而伊水兩岸的這些石窟,依然頷首微笑的注視着凡間的悲歡離合。
久處於繁華都市,未曾有一處風景能夠如此攝心。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耗費了二十一年之久才雕刻完成。那一種令人驚嘆的文化之美,氤氳在整個龍門石窟內。我偏愛石頭的篤定與恆久,無論世事如何更替,始終保持着原始的樸實。在匠人的鬼斧神工之下,賦予了石頭永恆的生命力。靜靜的凝望那喜樂祥和的面容,虔誠叩拜在佛前,消除了經久的疲憊負累,無論內心有多麼繁雜起伏,走入這一處,自能凝心聚性。內心的慈悲與喜悅,也油然而生。
中國是一個有着濃厚佛教文化的國家,古時一位位高僧大德前往西域求法,為中國留下璀璨的佛教文明。白馬寺之於中原佛教文化,如同竹林精舍之餘古印度。「大法西來,白馬遂教稱首寺;佛光東漸,寶蓮從此遍中華。」當年東漢皇帝的一席清夢,攪擾了惶然的眾生,無意之中竟造就了今日白馬寺燦爛的佛教文明。如若不是千百年前,東漢使者不辭艱辛將佛教文化帶到中國,今時今日,信仰缺失的時代,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致?時光流轉,佛教文明帶領着無數尋求內心皈依,尋求心靈信仰的人們,找到解脫之道。追本溯源,我們不能忘記,白馬寺,在今日仍然是中國佛教的萌芽之地。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龍門石窟則將中國佛教文化推向另一個頂峰。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龍門石窟始開鑿。歷經西魏、東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元等時期,前後四百餘年之久,才造就了今日長達一公里的石窟長廊。九萬七千多餘尊佛像,大小不一,最大近二十米,最小僅有兩厘米,無不凝聚着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頂禮和恭敬。這些佛龕佛像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全方面的反映着中國古代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頂禮釋迦牟尼佛,為覺醒眾生而說法。致敬為了弘揚佛教文化,做出不朽貢獻的每一個人。此次洛陽之行,時長雖短,卻在我的內心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我願雙手合十,虔誠叩拜,叩拜慈悲智慧的佛陀。願正法久住於世間,也願眾生離苦得樂。[1]
作者簡介
渭嶠煙雨,原名魏耀庭,平時喜愛寫作、讀書、旅行。